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經濟真正進入二次危機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4-10-23 05: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光遠

10月21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三季度GDP增速錄得7.3%,創下2009年1季度以來近6年最差的增速。儘管此前各界對此已經有所準備,但數字正式公布之後,還是引發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

從一些重要指標來看,儘管相對8月份的數字有所回升,但數據本身依然比較慘淡: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從8月份的6.9%回升至8.0%,但製造業低迷的態勢並未根本扭轉;三駕馬車之一的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只有16.1%,創下14年以來的最低;作為中國經濟晴雨表的房地產依舊處於調整狀態,前三季度投資增速只有12.5%,新開工面積、銷售面積持續下降,待售面積接近6億平的歷史新高,而代表資金流向的房地產行業的到位資金僅僅增長了2.3%,意味著資本對房地產行業的未來看淡。毫無疑問,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季度數據最差的表現之一,也是1992年中國有季度核算數據以來最差的表現之一。可以說,就數據本身而言,中國宏觀經濟經過4萬億的折騰之後,又跌回了金融危機爆發時的表現。

三季度經濟數據的下滑,一方面意味著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短周期而言經濟下行的態勢持續,另一方面必須承認,經濟指標回到四萬億刺激政策之前的表現事實上已經宣告,08年推出的4萬億刺激政策最終並沒有讓中國經濟避開本輪金融危機,4萬億政策只是在09年和2010年讓中國經濟獲得超常規漂亮數據的同時,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結構扭曲和債務包袱,讓中國經濟結構更加扭曲,並在發達經濟體正式復甦之後而真正陷入二次危機。

對於中國經濟的下滑,觀點和對策的交鋒可謂空前。一種觀點認為,7.3%的增長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的正常表現,無需再次啟動大規模刺激計劃;另一種觀點認為,在當前經濟下滑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必須考慮出台更多的刺激政策,否則,中國經濟未來的數據會更難看。與此同時,一些國際開始調低中國明年經濟增長的預期,而每一次國際機構調低經濟增長預期,潛台詞都幾位強烈:政府必須出台短期的刺激政策,穩定增長。事實上,今年中國經濟的下滑,已經無法靠以前的刺激政策托市:就製造業而言,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托也托不起來;就房地產市場而言,政府已經採取了超乎預期的救市政策,但除了可以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大量的城市的住房過剩問題已經無法在短期內消化,這也意味著,房地產拉動中國經濟的邊際貢獻已經接近零,長期看,靠房地產穩定經濟已經不現實。因此,呼籲再次出台刺激政策,只能製造更多的過剩產能,更大的房地產泡沫和更危險的債務槓桿,把中國經濟拉向更危險的深淵。

那麼,面對二次危機,應該怎麼辦?

筆者認為,中國的宏觀政策長期戰略和周期性戰略上有所區分:就長期而言,經濟下滑給了中國修正過去政策負面效應的機會,這種機會並不總是出現,歷史不會給中國再一次犯錯的選擇。在刺激失效的情況下,宏觀政策的最好選擇就是推動改革,夯實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基礎,而不是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無論是產能過剩、創新匱乏、中小企業困難、實體經濟低迷、債務風險和房地產泡沫,刺激狼葯不僅無法解決,反而只會讓問題更為嚴重。因此,應該堅決把刺激主義政策趕出中國宏觀政策的舞台。如果宏觀經濟要穩定,強力推動改革是最好的穩增長,如果真要講所謂的刺激,強力改革是最好的刺激。只要宏觀政策淡化速度,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利用中國經濟減速的時間窗口,真正干點正事,通過扎紮實實推動改革,為中國經濟排雷和夯實基礎,而不是愚蠢到只貪戀數字的漂亮而罔顧刺激的代價。

就周期性戰略而言,要深刻認識到美國經濟已經復甦的大環境下新興市場整體面臨二次危機的風險,採取逆周期宏觀政策的重要性,這不是之前刺激政策的翻版,而是對當下國際國內經濟基本面的應對。筆者認為:供給主義的減稅、改革主義的簡政和政府投資向中西部傾斜、所有產業開門迎接民資以及降准降息對沖美國引發的流動性短缺是當下最好的政策組合拳。供給主義意味著,必須痛下絕下更大規模給小微企業減稅;改革主義則要求政府進一步減少對經濟的干預,釋放民間活力;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政府投資可以向資本短缺的中西部轉移,政府項目和資源應該舍東救西,未來要避免中國經濟大幅度減速,只有靠中西部。另外,貨幣政策一定要實事求是,既不能回到過去沒有底線的放水,但也不能固執,在美國量寬退出引發的全球流動性緊缺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降准降息,降低企業的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為了表明自己不刺激而罔顧流動性過緊的現實,會要了中國經濟的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