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夫妻車震」應促網路舉報反思
[列印本頁]
作者:
SHOWERDI
時間:
2014-10-8 08:54
標題:
「夫妻車震」應促網路舉報反思
近日,湖南永州發生了一件很能勾起大眾荷爾蒙的事:有網友在當地論壇曝光某學校副校長與一女子玩車震,還配了男子衣衫不整的照片。在大多數人那裡,權力是一劑春藥,尤其還「有圖有真相」時,一個充滿「道德敗壞、勾引良家、權色交易」的大片,彷彿像真實的紀錄片一樣,在無窮的想象與圍觀中,迅速傳播開來。直到官方組成的調查組給齣劇本結局:那是人家兩口子觸景生情的水乳交融。一部貌似波譎雲詭的懸疑反貪片,原來就是一部普通人情深意切的愛情片而已,這個烏龍擺大了。
雖然在室外車震在不少人看來,多少有些不妥,但畢竟是在夜間自己的車中,還不是典型意義的公共場所,難說多麼違背了公序良俗。可當事人的現場照片卻被貼了出來,實實在在地被網路遊街了一次。
這一事件,令人想起12年前轟動一時的「夫妻看黃碟」事件。當時,是代表公權力的警察,伸入私宅,侵犯人權。它引發了一場「公權與私權邊界何在」的大討論,深刻影響了社會的進程。今天,私權範圍內的事,一旦再有公權不當或非法介入,勢必會引發輿論強烈反彈。
而現在,侵犯他人私權的,則換為個人,換為風靡多年的「網路舉報」。
12年前,警察最終道歉了,12年後,「網路舉報」也到了應該自省的時刻。
最近幾年, 公民網路舉報、曝光公職人員的不當言行乃至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為,在反腐鏖戰里,立下了汗馬功勞。只是,在反腐這一目的正確、目標宏大的旗幡下,萬萬不可忽視手段與方式的合法,要知道,魔鬼在細節中,多少罪惡正是在高大上的旗幡下翻雲覆雨,多少悲劇也正是忽視了程序的正義而自飲苦酒。
在進行了無數的公民反腐案例啟蒙后,那些長傳沖吊式的粗糙打法,應該逐步改進,引入先進的理念,包括曝光權與監督權如何相得益彰、弱者的武器與傷及無辜如何平衡、公民權利的使用和自我約束如何統一……釐清與規範它們的邊界、關係,是法治升華和生根的必需。
網路舉報當然不需要像警察、檢察官一樣,將所有事情都查的清清楚楚才能動手。但網路舉報,也要遵循信息發布的基本原則,不能全然不在乎信息的真實性,也不能全然不在乎舉報是否會給他人帶來不當的傷害。
以曝光權與監督權的關係為例,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達使得曝光醜惡成為舉手之勞,另一方面卻是曝光常有刻意扭曲、隨意濫用,結果是無辜被傷及、他人合法權益受損。
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不但傷害了無辜者,更傷害了網路舉報本身。在可預料的數年內,這一形式肯定還將為中國繼續肅清貪腐,但如這一形式本身公信力消損,會導致公民的監督權受到消弱。假使那個副校長真的有問題,這一次錯誤的烏龍,也會給他穿上「避彈衣」,人們難以再相信關於他的「流言飛語」了。
在正義的目標下,曝光的手段、方式等過程也須「吃一塹長一智」,不僅要利用好法律、技術,更要善用。無法肯定的就絕不說肯定的話;無法確認真偽的就盡量不「以假亂真」;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更當謹言慎行。對假惡丑的鞭笞,最好的方式是有理有據,既要行使公民正當的權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權利、明白權利的邊界,做到精確打擊而不傷及無辜。
弱者的武器與傷及無辜、權利使用和自我約束,這都是民眾從臣民、草民走向法治公民的必修課,不因佔據道德和輿論高地而無所克制的使用權利,懂得守界、節制、不傷害他人權利,公民越是善用法治的原則理念行使權利,越容易通過個體努力將越界的權力趕回去。
12年前,國人在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並且從此深入人心:公權有邊界,不能隨意侵入私權領域。12年過去了,我們理應更加成熟,升華公民私權意識:不僅公權力不能隨意侵入私權領域,私人也要尊重其他公民私權的邊界。相信一個以法治、理性為基礎的權利時代,更容易馴服權力,將權力關進籠子,也更能讓每個人的權利得到保障。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