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中合作才能應對氣候變化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4-9-23 1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紐約—聯合國氣候峰會前夕,科學家發布報告指2014年溫室氣體排放將再創新高;中國人均溫室氣體排量首次超過歐盟。星期天,數十萬人在紐約曼哈頓舉行氣候大遊行,呼籲各國政府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美國國務卿克里星期一指出,美中兩國正進行氣候問題談判,為明年的巴黎會議制定一項新的國際協議做準備。

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倡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首腦會議於星期二在紐約開幕。在為期一天的會議中126個國家領導人出席討論氣候變化問題。潘基文要求各國領導人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作出承諾。

*峰會為明年巴黎會議鋪路*

這次會議僅僅是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開端,之後15個月各國將進行密集談判,以期在2015年的巴黎會議上達成一項新的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這項新協議旨在替代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席氣候峰會,但是中國、印度和德國首腦都缺席。歐盟、中國、美國和印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二,以及全球污染增長的80%。

不過,紐約時報指出,「人們並沒有對周二的峰會寄予過高期望,因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各國能在政治上實現突破,進而採取更有力的舉措。」

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中國律師趙京慰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均不參會的原因,「第一,本次峰會不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下的談判,不會達成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新協議;第二,中國的立場和思路很可能沒有太多的變化,因此主要領導人無需親自蒞臨。」中國副總理張高麗已於周末抵達紐約,準備出席氣候峰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印度總理對外的正式說法都是因為日程安排撞期。但是看一下其他國家的元首和首腦這麼重視這樣一個高級別的會議,如華盛頓郵報所說,他們的缺席已經被解讀為是一種冷漠拒絕的態度。太平洋小國馬紹爾群島的外交部長在聽到這個消息后就發表聲明稱感到「震驚和非常失望」。他說,所有研究都清楚證 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失控的氣候變化的的最大受害國。他期待著發展中國家同胞們的支持,而不是找借口躲開。​

*希望各國領導人突破窠臼*

但是,一直關注氣候變化的趙京慰,「希望各國領導人充分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共同且唯一的家園,雖然共同行動必然會涉及利益分配與責任承擔問題,但各國絕不應沉溺於討價還價之中。希望各國領導人能夠拓展思路,突破窠臼,為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能夠達成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新協議創造良好的條件。」

星期天,數十萬人在曼哈頓舉行氣候大遊行,他們發出各種聲音,敲鼓、喊口號、吹口哨、甚至包括教堂的鐘聲,以警醒世人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風險。類似的遊行在全美各地和世界161個國家舉行。

趙京慰也參加了曼哈頓的大遊行。他表示,「感受最深的是美國人民乃至各國人民對控制氣候變化的熱切期望。參加遊行的人們來自不同的環保組織,來自不同的國度,但願望是一致的,就是期望各國領導人拿出實際行動,儘快達成一致,對控制氣候變化採取切實措施。」

*中國人均碳排污染水平首次超過了歐盟*

星期一,英國科學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首腦會議召開前夕發布了一份報告《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的人均碳排量污染水平首次超過了歐盟。

中國過去經常以其相對較低的人均排碳量為由,認為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處於同一水平,認為對其用炭設限是沒有道理的。

該報告由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和埃克塞特大學數學和物理科學院的科學家共同撰寫。

報告指出,2013年,人均產出二氧化碳量,中國為7.2頓、歐洲6.8頓、美國16.4頓、印度1.9頓。7年前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化石燃料污染排放 國。科學家預計2014年全球排放量將增加2.5%,創下400億頓的二氧化碳污染記錄。

各國碳排量佔全球總量的比率分別為:中國29%,美國15%,歐盟10%,印度7.1%。去年,中國排碳量增加了4.2%, 美國2.9%,印度5.1%。歐盟的污染水平由於經濟增長疲弱而下降了1.8%。

東安格利亞大學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教授、報告作者之一的柯琳娜•拉•奎爾說,雖然中國的污染主要因為煤炭消耗——中國能源的65%來自這一最污染的燃料——但其排放量的16%卻是由出口造成的。

*出口歐美驅動中國碳排量上升*

奎爾說,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是中國碳排量增加的驅動者。她說:「中國20%的碳排量來自於生產衣服、傢具,甚至太陽能板,這些都被運往歐洲和美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歐洲的碳排量,如果這些產品在其他地方生產,將會增加30%的碳排量。」

這份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排碳總量增長迅速,30年即可能超過危險氣候變化的極限。人類已經在大氣層里製造了避免地球遭遇不可逆轉變化所允許的化石燃料排放物的三分之二。如果繼續目前的排放率,30年後就將達到碳排量極限。

數據還顯示,全世界已經用完了研究者計算出的可升溫二攝氏度的三分之二溫室氣體。報告指出,排入大氣層的碳預算保持在32000億噸,就有可能避免地球升溫二攝氏度,或3.6華氏度。在達到二氧化硫,即CO2,濃度使氣候危及人類的程度之前,人類僅剩12000億噸碳排量。

聯合國估計,自1880年以來,氣溫已經上升了0.85度,目前的人類活動的軌跡將使溫度至少上升3.7攝氏度。地球變暖的風險包括,溫度起伏不定、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那些處於乾旱、行業需求和人口增長壓力下的地區出現更普遍的熱浪和缺水現象。

*未來全球排量必須降5%*

報告指出,未來幾十年全球年排放量必須下降 5%或更多,才能防止全球升溫超過二度。報告作者之一的柯琳娜·拉·奎爾說,「如果我們想停止地球溫度升高,年排量最終必須降到零。」

奧巴馬總統預計將在會上發言指出,美國政府正在認真地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環境保護署正在制定一項計劃。「我們認真對待這一首腦會議」奧巴馬的顧問博得斯塔說,奧巴馬會宣布幫助最弱國家的新 措施。

奧巴馬政府試圖繞過國會來達成明年的巴黎協議,因為如果要國會批准,最後的文件勢必很弱。奧巴馬及其助手在過去兩年裡幾乎在求美國人民讓他們為應對氣候變化做更多工作。他們希望通過動員更多人民發出聲音以克服國會的抵抗。

當年的《京都議定書》之所以執行效率差,部分原因是美國國會的阻攔,使美國雖簽署了協議卻一直未批准;另外也由於該協議豁免了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義務。

關注氣候環保問題的趙京慰律師表示,美國未能在減排上展現出堅定的意願和世界最強國家的姿態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如中、印等國,也對減排可能影響本國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顧慮。」

但是,二十年後的今天,全球化導致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洗牌,中國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現在已經構成了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二。

*2020中國碳排量要減50%*

中國現在比過去更願意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最近在紐約指出的,過去4年裡,由於經濟增長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中國領導人徹底改變了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看法。而驅動這種變化的力量首先是空氣污染擴及中國各大城市,激起老百姓的憤怒;其次是對氣候變化的政治共識已經形成,即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解決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中國國務院日前批複了《關於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2014—2020年)》,決定在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以期在不同發展地區探索中國進行碳交易機制,為建立全國碳市場作準備。中國上星期保證到2020年將單位工業GDP碳排量從2005年的水平上下降50%。中國加強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使其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再生能源能力。

中國每年因化石燃料燃燒和水泥生產排放100億噸二氧化碳,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但美國的人均排放量依然遠遠高於中國。

美中兩國作為第一、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協議制定中,承擔著最重要的角色。聯合國要求各國於明年4月1日就2020年開始具體削減多少排放量做出詳細計劃。目前美中兩國政府正起草具體計劃。

*美中氣候談判取得重大進展*

美國國務卿克里星期一在紐約的一個氣候周活動中表示,他已經向中國建議將氣候變化問題的談判提高到部級層次,使之成為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的組成部分。他說,中國已經接受了他的建議,「我們在北京進行第二輪談判,在我們共同採取措施的理解上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因為中國和美國構成了全球溫室氣體的大約45%。如果我們一起行動將在明年提出雄心勃勃的目標,我們的希望是,這將激勵其他國家跟我們一道努力。」

中國副總理張高麗作為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使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作為當天與會者級別最低者,他被排在聯大會堂發言中的最後一位。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謝振華星期五在記者會上表示,張高麗發言的核心將是距離2020年還有6年時間,我國把已經公布的目標納入到中長期發展規劃當中,說明中國政府有決心、有信心確保2020年之前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實現「說明中國政府有決心、有信心確保2020年之前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實現。」

趙京慰表示,美中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各自存在著問題,「美國決策者受工商業影響較大,普通民眾的意願在政府層面反映得仍不夠充分;中國近年來確定的減排目標其實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力度,關鍵是在透明度等方面需要和國際進一步接軌。」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5: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