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假如地球上沒有出現過人類(圖)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4-8-26 0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秦鵬 發表於  2013-12-25 08:30

  

  人類出現之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如果我們不曾存在,今天的地球仍會是那個樣子嗎?圖片來源:新科學家

  (文/Christopher Kemp)想象地球最近12.5萬年的歷史被記錄在一盤磁帶上——是那種老式的厚帶子,纏在兩枚金屬軸之間。隨著每一秒鐘的流逝,磁帶從一根軸上徐徐展開,又卷到另一根軸上。

  然後,假設我們可以停下這盤帶子,調轉它的方向。倒帶。

  慢慢地,隨著金屬軸一圈圈地轉動,我們的存在被抹掉了。

  每一分鐘,相當於10個足球場那麼大的天然森林和林地被恢復。一開始,在失而復得的每一年裡,都有略大于丹麥的一片區域重新被森林覆蓋。只需要大約150年,地球失去的森林便可以恢復大半。與此同時,綿延的城市化地區如混凝土潮汐一般退卻。大都會萎縮成城市,城市退化成城鎮,曾被它們佔據的地方重現未開化的蔥蘢。全世界的河流羈絆不再,自由奔騰。海床上不見了沉船和糾結的線纜。臭氧層恢復原貌。曾經生存過的估計約1080億人留下的遺迹均從地表消失,化石燃料、珍稀的石頭和金屬,以及其他礦物,回到了地層中。億萬噸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從大氣中抽離。

  最終,我們抵達了一個對我們來說似乎挺遙遠的時間點:距今12.5萬年之前。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這隻不過相當於回到了昨日,但是從彼時到此刻的這段時間,代表了現代人類的全部生存史。把磁帶倒回那一點之後,我們幾乎消除了人類對地球的全部影響。那麼,地球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12.5萬年前,地球正處於伊緬間冰期。這是一段長達1.5萬年的氣溫階段,夾在兩段歷時更久、氣溫更低的冰川期之間。忽然之間,世界變得溫暖而蒼翠。北半球的大陸冰蓋從遠達歐洲的德國和北美的伊利諾伊之類的地方退卻。

  「當時比現在稍微暖和一點,海平面最高時或許比現在略高一點。」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負責人伊安·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說。

  智人正是這種溫暖而穩定的氣候的受益者之一。我們這個物種最早大約在20萬年前出現在東非。12.5萬年前的人口大概在1萬至10萬之間。這些人以採集和打獵為生,正開始向祖先的家園之外邁出步伐。

  不過,我們並不孤單。「至少曾經有過3種人科動物,」早期人類演化專家塔特索爾說,「有非洲的智人;有東亞的直立人,他們後來滅絕了;還有歐洲的尼安德特人。」

  此外,還有一些我們一無所知或者略知一二的人科物種在其他地方掙扎求生。「誰知道當時的非洲發生了什麼事情?」塔特索爾說,「非洲有一些人科動物看起來並不像現代智人。」

  世界還會擠滿了大型動物——鯨在海洋中游弋,巨大的食草獸群在陸地上遊盪。「我認為,如果你穿越到當時的世界,馬上會注意到的事情便是巨獸,」瑞士日內瓦大學環境科學院的環境歷史學家傑德·卡普蘭(Jed Kaplan)說,「你會發現全世界都分佈著大群大型動物。北極地區會有長毛披身的猛獁象在漫步;你肯定會看到野牛那樣的動物;你會發現到歐洲生活著大型貓科動物;美洲或許會有馬;熊、狼和所有這些群居動物肯定都會多得多。」

  

  美洲西部和北美大平原的生物多樣性,曾經遠超今日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平原。圖片來源:《新科學家》走出自然

  但接下來,一切都毫無預警地改變了。更確切地說,人類首先改變,繼而改變了這個世界。「其實一開始,局面並沒有失控,直到10萬年前,人類開始以現代風格行事,」塔特索爾說,「也是在那之後,人類算是走出了自然,將自己定位於自然的對立面,開始了我們所熟知的所有那些調皮搗蛋。」

  塔特索爾所說的那些調皮搗蛋,哪怕只是讀一讀其中一份不完全列表,也足以讓人警醒。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時候,世界人口大概有幾千萬,到了公元1700年是6億。如今全世界的人口略微超過70億,而且估計每天增加22萬。這還只是人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全球牲畜存欄總量為14億,大約有10億頭豬和羊。任意時刻,全世界都有190億隻雞,幾乎相當每人3隻。

  與我們的人丁興旺相對應的,是前所未有的能源消耗量。僅僅在20世紀,能源消耗就增長了16倍。根據2009年發表在《國際石油、天然氣與煤炭技術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il, Gas and Coal Technology)上的一篇文章,自1870年以來,估計有9440億桶——相當於1350億噸——石油從地下被開採出來。僅在2011年,美國便開採了超過10億噸煤炭,中國的數字更是3倍於此。

  我們還以不可名狀的方式改變了地貌。農業和火的使用幾乎已經馴化或者影響了所有地方的環境。在很多地區,農田代替了天然植被。整個星球30%至50%的陸地表面被人類以某種方式利用,我們還取用了全世界超過一半的可獲得淡水。

  特別是稻米的生產,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毀滅性的。「人們修建了小型堤壩,」美國馬里蘭大學環境學家厄爾·艾利斯(Erle Ellis)說,「這改變了流域內的整個沉積物運動。這麼做的目的是在各處都創造出濕地,以便種植水稻。很多地方因此被摧毀,後果令人印象深刻。」

  在當代世界,只有極少地方看上去還是沒有人類干涉的樣子。「真正留存下來的地貌很少,尤其在歐洲。」卡普蘭說,「幾乎沒有哪片森林裡,你還能找到巨大的死樹就那樣躺在地上。那已經是極為罕見的景象。」

  

  人類佔用了大量土地資源用於放牧和耕種。圖片來源:《新科學家》

  自從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現代人類也開始了遷徙,像隨風飄灑的種子一樣散布到世界各地。12.5萬年前,人類定居於近東;5萬年前,定居南亞;4.3萬年前,定居歐洲;4萬年前,定居澳洲;3萬至1.5萬年前,定居美洲。最後一次佔據值得一提的可居住陸塊,是在約700年前的紐西蘭。

  每到一處,人類都帶去了動物,有一些是故意的(狗、貓、豬),還有一些是無意的(老鼠)。艾利斯說,往一個平衡而精巧的生態系統內引入非本地物種,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尤其是老鼠。「它們影響巨大。任何在地上或者老鼠能踏足的地方築巢的物種,都會淪為它們的犧牲品。」

  當然我們本身也是高效的殺手。已知很多物種都是因人類的捕殺和騷擾而走向了滅亡,其中最著名的是渡渡鳥(最後一次確鑿無疑的目擊是在1662年)。其他因我們而消失的物種包括:大海牛(1768年)、藍馬羚(約1800年)、模里西斯藍鳩(1826年)、大海雀(1852年)、海貂(約1860年)、福克蘭狼(1876年)、旅鴿(1914年)和加勒比僧海豹(1952年)。還有更多物種已經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消失。人類挺進全球的步伐之後,跟隨著一波又一波大型動物的滅絕。滅絕的原因仍在爭論中,但是很多證據指向了我們。卡普蘭說:「我確實認為,人類是很多種大型動物走向滅絕的因素之一。」

  比如說,1.5萬年前,人類正從西伯利亞進入北美。「前所未有的滅絕大潮發生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氣候學家比爾·魯迪曼(Bill Ruddiman)說,「這必是某種全新的因素造成的,而人類便是全新的因素。」

  「當時美洲西部和北美大平原的生物多樣性,遠超今日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平原,」魯迪曼說,「那是個令人讚歎的地方。除了猛獁和乳齒象,還有劍齒虎、馬、駱駝、大地懶——所有這些動物都在很短的時間內相繼滅絕了。最可靠的數據表明,這發生在距今約1.5萬年前。」

  如今,北美洲大體上空空如也的狂野西部,看起來已經與1.5萬年前大相徑庭。

  人類消滅了這些大型動物,也因此對各處的地貌造成了顯而易見的影響。「這些大型食草、食葉動物群和獵食動物群,會使很多地方保持半開放狀態,」卡普蘭說,「動物也會影響地貌,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大型的北美野牛群會踏平小樹木,讓地表保持開放,當然它們比不了用火的人類,但肯定還是有影響的。」

  

  20世紀的捕鯨業極大地改變了海洋生態系統。圖片來源:《新科學家》水世界

  我們還盪清了海洋。根據2010年的一份報告,要想捕到同樣數量的魚,英國漁船要比19世紀80年代多付出17倍的工作量。FAO估計,全世界超過一半的近海漁場遭到了過度捕撈。

  捕鯨業也已經將海洋改變得面目全非。在20世紀,好幾種鯨已經被獵殺到滅絕的邊緣,它們的數量至今沒有恢復。《科學》雜誌上一份引起爭議的研究報告稱,捕鯨業出現之前的種群數量,其實遠超先前的估計。根據這篇報告的估計,座頭鯨一度有150萬頭,而不是國際捕鯨委員會認為的10萬頭。小鬚鯨、弓頭鯨和抹香鯨的情形也大抵如此。

  我們還改變了氣候。2013年5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過了400 ppm(1 ppm即為百萬分之一),這是幾百萬年來的第一次——12.5萬年前,這一數字還只有275 ppm。增長一部分來自燃燒化石能源,此外還與全世界對森林的砍伐有關。千百萬年來,森林一直是潛力幾乎無限的碳沉積槽。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沙發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4-8-26 07:02 | 只看該作者
地球上的冰深刻地體現出了這種影響。全世界的冰川都在退卻,在一些地方已經消失。位於博爾德市科羅拉多大學的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掌握著一份全世界超過13萬處冰川的清單。有一些冰川在擴張,更多的是在消融。在全世界範圍內,每一處增長的冰川至少對應著10處減退。美國蒙大拿州冰川國家公園於1910年成立時,估計有150處冰川,如今只有大約30處,而且都在縮小。2009年,曾擁有世界最高滑雪纜車的玻利維亞查卡塔亞冰川消失。極地冰蓋正在瓦解,城市大小的冰塊分裂出來,漂進海洋。2013年6月份,南極松島冰川上一條30千米長的裂縫,形成了一座紐約市大小的冰山。

  

  圖片來源:《新科學家》

  通過迴轉時光磁帶,人類對地球施加的影響幾乎全部消失。現在,為了好玩,我們做點別的:除掉智人。想象一下12.5萬年前,我們在東非的那一小群祖先被一次災難消滅了:也許是致命病毒,或者自然災害。

  然後再次朝前播放磁帶。如果現代人類從未存在,今天的地球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從某些方面看來,答案顯而易見:地球會與12.5萬年前非常相像。「我們會有一個連續的生物圈—— 一個我們幾乎想象不出來的生物圈。也就是說,森林、草原等等,會在整個地球上連綿不斷,」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地質學家詹·扎拉斯維奇(Jan Zalasiewicz)說,「沒有道路,沒有農田,沒有城鎮。這些東西統統沒有。」陸地上遍布著大型動物,海里充滿了鯨和魚。

  但這種景象不會長久保持,魯迪曼說。如果人類在12.5萬年前滅絕,今天的地球將進入另一次冰河時代。冰川會生長、前進。這是個有爭議的想法,魯迪曼因此遭受過批評。但是現在,在他首次提出這一觀點十幾年之後,很多氣候學家已經同意了他的看法。

  「如果你抹掉人類的影響,海冰會明顯增多,北極圈附近也會廣泛分佈著更多的凍土帶,」他說,「北方針葉林會退縮,最顯著的是,不少北部地區的冰蓋會增長——洛基山脈北部、加拿大群島地帶、西伯利亞北部。這是一次冰河時代的極早期階段。這才是最顯著的改變。」

  也可能不會。說不定沒有我們之後,當時生存的另外某種人科動物——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或者其他還沒有被確認的物種——會飛黃騰達,開始代替我們改變世界。

  塔特索爾表示懷疑。「假如能夠確立地位,他們會步我們後塵嗎?」他說,「他們會成為智人的替代嗎?也就是說,我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有某種必然性嗎?我猜不會。」

  不過,對此有一條反調頗對人胃口。

  「有種叫做趨同演化的觀點,是說如果沒有我們做這些事情,也會有其他『人』去做,」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自然與科學博物館天體生物學負責人戴維·格林斯普恩(David Grinspoon)說,「其他某個物種仍然會經受同樣的選擇壓力,從而走上與我們相同的發展道路,實現智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發明語言和符號思維;發展農業。如果真的只是智人滅絕而宏觀背景保持不變,也許類似的事情還是會發生。不會一模一樣,因為存在太多偶然,而且可能歷時更久。」

  簡而言之,也許一切無論如何還是會發生。大概當今這副模樣的地球,以及我們在其中所處的位置,終歸是不可避免的。從公式中刪掉智人,讓森林和大型動物回到世界上,說不定過個10萬年左右,得出的結果依然是我們最偉大的功業、我們的進步和我們的錯誤——至少是與此類似的事物。

  「我希望有一顆水晶球,或者一個平行宇宙觀察器,」格林斯普恩說,「知道另一種結果的感覺,會很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9: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