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為什麼叫中國「支那」?「支那」的源起是?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8-13 10: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因此而知道,在西域當時確實把中國人叫「秦人」。

  也許有人問,這是不是孤證,不足以說明問題?如果你認為這一個例子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再講一個故事。

  漢武帝派往匈奴的使臣衛律投降了匈奴,很受匈奴單于器重。就是他曾經逼迫另一位使臣蘇武投降,他跟19年持節不屈的蘇武形成鮮明的對比。他還設計借單于之手殺害了投降匈奴的李廣利。漢武帝晚年又派李廣利出征匈奴。此時的匈奴經過漢朝多次打擊,力量早已今非昔比,李廣利出征打得還算順手。但正在此時漢武帝宮廷內發生了內亂,直接牽涉到李廣利和他的家族,他出於立功贖罪的心理盲目冒進,兵敗被擒,於是投降了匈奴。衛律嫉妒單于對李廣利的器重,設計讓單于殺害了李廣利。幾年後漢武帝去世,匈奴也因為一再遭到漢朝打擊而疲苦不堪,經常擔心漢兵襲擊。衛律於是給單于出主意,讓他們打井、築城、建倉庫藏糧。讓「秦人」替他們守衛。因為匈奴本是游牧民族,不會守城,打起仗來常常等於拱手把糧食送給了漢軍。讓「秦人」來守衛,「漢兵至,無奈我何」 (《漢書·匈奴傳》)。這些所謂「秦人」,顯然就是隨李廣利投降了匈奴的漢朝軍隊。

  你也許會問,大宛匈奴時代久遠,當時對中國稱呼為「秦」,能夠說明後世對中國的稱呼嗎?那好,我們還可以講第三個故事。魯迅曾把一些人稱作 「中國的脊樑」:埋頭苦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什麼是捨身求法?就是捨死忘生,不怕困難和危險,到西域、甚至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學習佛法。中國僧侶最早到西域去學習佛法,始於三國時期,但到印度本土的第一批僧侶是東晉時期,其中的代表者就是東晉高僧法顯。前面講的汗血寶馬戰爭、李廣利北伐匈奴是公元前2世紀末的事,東晉高僧法顯到印度是公元400年左右的事,前後相差五六百年。法顯回國后著有《佛國記》,講他去印度求法的經歷。他在中亞和印度遊歷時,在談到自己的祖國中國的時候,「秦土」「漢地」並稱,又稱中國僧人為「秦道人」。這顯然也是按照當地人的叫法稱呼中國和中國人。當地人見到來自「秦地」的人來學習佛法,說哎呀,真了不起,那麼偏遠荒涼的地方的人都知道學習佛法。可見,公元前4世紀孔雀帝國時期印度就把中國稱作秦,800年後法顯去時依然把中國稱作秦。

  這樣,中國和外國的史料就對上號了。不管是《史記》、《漢書》還是法顯,所說的「秦」、「秦人」一定是當地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稱呼Cina的回譯,他們當時一定明確知道Cina就是當地人對「秦」譯音。從北邊的匈奴,到西邊的波斯,到南邊的印度,這麼廣大的地區都把中國叫做「秦」,更遠的歐洲人也用「秦」 稱呼中國,就不足為怪了。

  「秦人」搖身變「支那」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對中國的這種稱呼也傳入中國,但是中國人以及來華的西域高僧在翻譯佛經時,有時直接用「秦」來直譯這種對中國的稱呼,而有時又把它按音翻譯成「支那」、「至那」或「脂那」。

  例如隋代的僧人學者費長房(公元6世紀人,不是東漢那位同名方士),在其著作中就說,中國總稱「脂那」,或者「真丹」,或者「震旦」,「此蓋取聲」(這都是根據發音而譯)。

  對「至那」或「支那」做出最好說明的,是玄奘和他的學生。

  玄奘是公元7世紀的人,比費長房晚一個世紀,比法顯晚了兩個世紀,法顯就是他崇敬的前輩和先驅之一,他就是學習法顯精神去印度(天竺)學習佛法。玄奘到印度時,印度陷於分裂狀態,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說,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天竺。中天竺實力最強,趁機崛起,其國王(玄奘稱他為戒日王)憑著強大的實力征服了東西南北四天竺,建立了一個統一但短暫的大國家,自稱摩揭陀國。

  玄奘到摩揭陀國,見到戒日王,寒暄過後,戒日王就問,你從哪裡來,目的是什麼?玄奘對曰:我從大唐國來,來學習佛法。接著王就問了,大唐國在什麼地方?經過哪裡?到那裡有多遠呢?玄奘就說了,在此東北數萬餘里,你們印度以前所說的「摩訶至那國」就是。

  國王接著問:我聽說摩訶至那國有位秦王天子(指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前稱秦王),這個人少年的時候就怎麼怎麼聰明,長大以後怎麼英武(下面一片溢美之詞,我猜測這是玄奘拍唐太宗馬屁呢,《大唐西域記》是寫給唐太宗的出國考察報告。印度國王怎麼至於對唐太宗那麼吹捧呢),大唐國就是這個國家嗎?玄奘說:對。「至那者,前王之國號;大唐者,我君之國稱」--至那國是我們以前的國號,現在我們叫大唐了。

  顯然,玄奘是外交和外宣高手,他是用戒日王已有的關於中國的知識,來向他來宣傳中國。這比我們當前「有關部門」對外宣傳的方法要高明多了。在《大唐西域記》里,玄奘寫的是「摩訶至那」。「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摩訶至那」就是「大中國」。

  玄奘回國以後,聲名顯赫,但他一心在長安的大慈恩寺譯經。玄奘的學生慧立,給玄奘寫了一本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書中記載,有一次,一個「露形尼乾子」(耆那教修行者,裸身生活,不著衣物)來拜訪玄奘。玄奘聽說他們善於占卜,就向他請教自己是該繼續留下還是回國、壽命如何等等。玄奘對這位尼乾子稱自己是「支那國僧」(中國僧人)。

  慧立沒有去過印度,他是跟在玄奘身邊,聽玄奘講述所見所聞。「支那」就是「至那」的異寫。

  剛才講了,玄奘是用戒日王已經有的知識去向他來介紹中國的,那麼戒日王此前他對中國的知識是哪裡得來的呢?這又有另一個故事,而且這個故事還牽扯到中國的另一個名稱「震旦」。

  自孔雀王朝印度具備了關於中國的基本知識以來,中印之間民間交往就接連不斷。西漢張騫向漢武帝建議打通從中國西南通往印度的道路(漢武帝和張騫的目的是找到一條迂迴包抄匈奴的路徑,這個目的沒有達到),漢魏以來西域各地各種僧俗人等頻繁往來中國西域之間,法顯開啟了中國僧人求學印度本土的先河,一批批中國僧人前往印度,這些都使中印之間的彼此了解日益增多。在玄奘之前,有一位中國使臣梁懷璥就曾來到過戒日王的宮廷。戒日王登基后就向唐朝派出了使臣,梁懷璥就是唐太宗派去回訪的使臣。戒日王聽說唐朝使臣來了,驚問國人:自古以來,曾有「摩訶震旦」的使者到我國來過嗎?大臣們都說:沒有。戒日王吃驚的不是來了中國人,而是第一次來了中國官方使節。一定是這位使臣向戒日王詳細介紹了中國和唐太宗。

  「摩訶震旦」是什麼?也就是「摩訶至那國」。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現在從西亞到中亞到南亞的這一大片地區,有好多以「斯坦」結尾的地名和國名。「斯坦」一詞來自古代波斯語,表示人居住的地方。既然「支那」是一個國家,當地人順理成章地也在後面加上個「斯坦」,這就成了Cinastan,也就是China+stan。

  再反過來譯成中文,就是「真丹」或「震旦」,上述費長房書中已有這種譯法。摩訶震旦,也就是「大中國斯坦」。

  《新唐書》在記載此事時,還特意說明:「戎(外國人)言中國為'摩訶震旦'。」

  那麼現在我們看到,北至匈奴,西至大宛,南至印度;公元前3世紀,到關於7世紀,前後一千年,這麼大一個地區,這麼長時間,通通都把中國叫做「秦」國。追根溯源,是不是可以說都出自由余向秦穆公的一個建議--稱霸西戎,結果導致「秦」的大名傳到世界,成了中國的代稱。「秦」這個名稱,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代西方語言中的China一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