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震預警到底有沒有用?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8-9 2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8月08日 07:46
來源:中國科技網

本報記者 蔣秀娟

近日,雲南魯甸地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同時,一篇「昆明、昭通、麗江、宜賓等地的26所學校提前6—37秒收到地震預警警報」的報道也引發了關注。那麼——

近日,針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提前6—37秒為周邊學校預警」的消息爭議也比較多。有人認為,地震預警需要進一步推廣,僅僅26所學校收到預警警報範圍太有限;也有人認為,對於極震區內的居民最需要逃生,但理論與技術上幾乎不可能在地震波到來之前讓居民收到預警;還有專家從法律上提出如何界定地震預警的合法性問題,畢竟如果預警錯誤,的確可能給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那麼,人們該如何科學理性地對待地震預警?地震預警目前還有哪些工作可為?

地震預警減少震區損失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嵇少丞近日在他的博客上稱,對於6.5級以下地震,預警的作用並不明顯。同時他認為,距離震中20—25公里極震區內的居民最需要逃生,但理論與技術上幾乎不可能在地震波到來之前讓居民收到預警。而居住在距離震中65到245公里範圍內的人們沒有必要緊迫逃生,卻接收到了預警,只能是虛驚一場。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表示,地震預警對民眾有四個作用:逃生、避險、安定人心、告知。「烈度在6度或者以上的區域,預警起到了逃生的作用;烈度在4.5到6度之間,房子未必倒,但是傢具會晃動,成功的預警就起到了避險的作用;烈度3到4.5度,傢具也不會搖晃,不太需要避險,預警能起定心的作用;烈度2到3度時,則告知大家有一個輕微地震,但不必太關注。」

王暾認為,在此次魯甸地震后,昭通市下屬的魯甸、巧家的烈度都在4.5—6度之間屬於避險區,永善和大關烈度在3—4.5度之間屬於安定人心區。地震預警對這些區域收到地震預警信息的人都取得了一定減災效果。「當然,如果預警信息能夠讓所有人都收到了,則減災效果更明顯。」

「魯甸地震再次檢驗了地震預警技術系統。該系統在震中發生地震第6秒時發出了預警信息,不過這些學校當時沒有學生,因此對學校這次預警幾乎沒有減災實效。但下次呢?誰能保證下次學校就沒有人呢?」王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科學合理利用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也許存在一些技術難點,比如地震的烈度和地理位置判斷的準確性,由此什麼情況下需要發出地震預警顯得尤為重要。

有學者評論說,之所以我國地震減災體系「發育」比較遲緩,原因在於我國尚未立法和制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標準,地震預警在法律責任上還屬於「扯不清」的模糊地帶。這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推廣地震預警系統的積極性。

一方面,國家要從法律層面明確預警體系的建立、發布的標準;另一方面也要讓信息的發布主體和信息接受對象之間實現「信息對稱」。同時針對大型工廠、核電站、高鐵、學校等關鍵公共場所,要建立專門的預警預案防止次生災害的影響。此外,預警體系的建設應該與系統的地震應急教育同步起來,以有效減少地震預警發布之後的盲目性。

「以震中為中心,24公里為半徑的範圍里,得到警報時可能已受地震波影響。這個區域成為預警的盲區,盲區以內的居民獲得逃生的時間非常有限,預警系統在盲區內的效益相對很低。而在盲區外,尤其是距震中30公里以外地方的居民則可獲得一定時間來逃生,預警的科學性在於使盲區以外的居民獲得緊急逃生的時間。」中國地震台地震預報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他認為,假使地震台在震中地方,地震波從距震中10—12公里的深度傳到地面上來用2秒鐘,而接收到地震波后需用2—3秒鐘進行判斷,單個地震監測台有時無法判斷地震真正情況,可能還需要旁邊輔助的檢測工具用1秒鐘輔助判斷。「地震波發出6秒鐘后發出警報已經是相當高的水平」。

「要做到有效預警,預警監測的台站一定要密。現在國內兩個地震台間的距離為100—200公里,這樣的現狀對預警是不利的。」陳會忠指出。

地震預警是一個系統工程

「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地震預警監測、預警信息產生、預警信息發布、預警信息接收等幾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失靈,都會使預警的作用大打折扣。」王暾呼籲,「儘快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建立廣泛有效的信息發布渠道,使廣大民眾能夠提前獲取預警信息,還需要切實開展公眾應急演練,提升社會動員能力,普及公眾利用預警信息避險的知識和技巧。」

自2011年開始,中國已經逐步開展了面向公眾和工程的地震預警服務,現在已經建設了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網,已經有民眾通過手機、電視、專用終端等享受地震預警服務,地鐵、化工、燃氣等行業也已通過專用終端試點應用。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墨西哥和日本有為社會服務的地震預警系統。

「到目前為止,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已成功預警14次造成破壞的地震,包括蘆山7級強震和魯甸6.5級地震,無一誤報和漏報。」王暾介紹,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預警系統台網已在全國18個省市建立了3000多個監測台站,涵蓋南北地震斷裂帶的雲南、四川、甘肅、陝西和寧夏,首都圈以及山東、安徽、福建、廣東一帶。「在目前技術已經成熟且預警覆蓋人群數量已經達到3億人以上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大力推廣地震預警信息應用,特別是在學校、家庭、個人和危化企業等應用地震預警信息。」王暾說。

他表示,ICL地震預警系統有其技術盲區。依託現有技術,在震中地區半徑21公里內,在電波與地震波的「賽跑」中,電波目前無法超越地震波,實現提前預警。因此,在震中地區半徑21公里內是一個預警盲區,這也是目前技術攻關的難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2: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