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以道為本,以本為人——我的價值觀(4)_完

[複製鏈接]

7

主題

8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盤古石器 發表於 2014-7-16 1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七、關於歷史、現實、未來的解讀
1、中國封建社會為何延續了二千多年?
        中國封建社會從秦朝~清朝末期,長達二千多年,儘管體制障礙重重,卻沒有自行解體。鴉片戰爭以後,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動搖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但是西方卻樂於見到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徹底結束了這一切。我認為造成這種歷史現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如下:
        從文明類型看,中華文明屬於大河文明。大河文明誕生於大江大河流域,這些區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故農業往往很發達。大河文明以農耕經濟為基本形態,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農耕經濟是一種和平自守的經濟,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作為典型的發源於黃河、長江的大河文明,中華民族較少有拓邊侵略的行徑,也缺少生存的危機意識,這是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閉關鎖國政策的客觀原因。
        從治國思想看,獨尊儒家禁錮了科學思想。中國最古老的治國思想是道家學說,它發源於黃帝時代,形成理論於春秋時代,是其它諸子百家學說的基礎。黃老道家主張「道本清靜、以道生法」、「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的治國理念,認為人間的秩序應按照自然之道的規律進行構建,並主張對公權力的制度性約束。這完全符合現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至今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戰國時期,田齊在國都臨淄城設稷下學宮,使中國學術思想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法家吸收了黃老道家「法、術、勢」的思想,成就了著名的商鞅變法。漢武帝時期,以倫理治國的儒家思想佔據了統計地位,對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了彌補儒家治國的不足,歷代統治者大多採用「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的策略,但始終沒有改變儒家思想一家獨大的局面,從而禁錮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科學的人文思想是推動社會形態改變的重要力量,由於缺少這種思想,中國歷代農民起義所造成的朝代更替不可謂不多,但都只是讓舊體制的利益格局回到原點,而沒有建設一個符合歷史發展的具有一定民主精神的新的體制。正是這種體制又阻礙了新的生產力和新的思想的誕生。
2、中國現代社會為何存在信仰危機?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由「精神萬能」走向了「金錢萬能」,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弱化和信仰危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認為要從國際和國內二個方面來看:
        從國際政治局勢看,冷戰結束,以意識形態為標誌的東西方陣營瓦解或削弱,世界已不再是一個激情燃燒的世界,作為利益實體的國家更加註重實際利益的獲取,國際競爭更多體現為實力的競爭以及文明的衝突,這些都具有瓦解政治信仰的作用,從而影響各國民眾的價值取向。西方國家政府為了討好選民的利益訴求,不斷地增加政府財政赤字,最終釀成了金融危機。若放縱人類的貪婪,按美國方式實現現代化需要5個地球,按英國方式實現現代化需要3.4個地球,按照阿根廷現在的現代化程度需要1.7個地球,按印度的現在的方式需要0.4個地球。如果中國和印度都想追求現代化,達到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水平,這個世界需要再增加4-5個地球。這些赤字既說明了人類社會內部財富分配的不均衡,同時也反映了人類正在過度地消費自然,從而破壞了社會與自然的和諧,是不能持久的。
        從國內社會環境看,自古以來,中國歷代改革都有「弱民」的傳統,春秋時期的管仲提出過「利出一孔」的政策;戰國時期的商鞅也提出過「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的治國理念。同樣,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以後,屬於官僚階層的體制內的利益格局沒有觸動,但屬於普通民眾的體制外的利益格局做了大範圍調整,原有的「企業辦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瓦解,但新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建立,因此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上的以奉獻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另外,市場經濟的趨利本質和權力制衡的缺失而導致的貧富分化,使每個人都切身感受到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劇了人們對現實利益的追求。這些現象說明,中國的社會形態存在明顯的特權利益,從而破壞了人與社會的和諧,是不能持久的。
        我相信,通過完善經濟上的所有制形式以及政治上的權力制衡機制,中國的經濟和政治一定能夠成功轉型,並最終實現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同時,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將自然建立。
3、人類未來的社會形態是什麼?
        人類未來的社會形態,與人類的價值觀有緊密的關係。縱觀人類文明歷史,西方文明經過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宗教改革、工業革命,最終形成了「人本思想」,強調民主體制下對普通公民的個體的尊重;中華文明經過春秋時期管仲的經濟體制改革,戰國時期商鞅的政治體制改革,西漢時期漢武帝的文化體制改革,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最終形成了「民本思想」,強調專制體制下對普通庶民的整體的尊重。儘管二支文明的思維方式和發展過程差異巨大,但都殊途同歸,形成了人類相似的價值觀。這不是歷史的一種簡單巧合,它反映了政治正在回歸人類形成社會的本原和初衷,那就是政治是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是為社會公眾利益服務的,而不是為特權利益服務的。
        「以人為本」和「以民為本」的思想,是在特權社會針對人的異化而提出的人性化、人道主義的哲學命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最終需要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因此在尊重人類個體以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還應尊重自然的規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我認為,這應該成為將來人類看待社會的共同的價值觀,簡單地說就是:以道為本,以本為人。
        至於人類看待世界的哲學思想,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宇宙學和生命學的發展,人類一定會形成共同的價值觀。
        從人類的價值觀回到現實的國際政治,面對國與國的利益分歧,國家博弈會首選外交談判,但談判的效率是很低的,只有天下「定於一」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經濟學有一個「市場失靈」的概念,其哲學含義是,平等談判不是任何時候都能達成一致的。由於存在外部侵害問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質,集體行動的搭便車問題,平等的談判可能會失敗;在出現意外糾紛的場合,談判也經常會失敗。所以在我們觀察到的成功社會,都有公共機構對糾紛進行判決,並強制性執行。
        在國與國的文明衝突中,隨著地球資源的枯竭,以及可以預見的戰爭帶來的毀滅性災難,我相信人類一定會以合作的方式走出合縱連橫的春秋戰國時代,並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統一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重天下而輕國家的傳統,有「天下大勢,先定之以力,后定之以德」的理念,是一個罕見的實行過天下主義的文明,我希望未來的中華文明能夠吸收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最終佔領世界文明的至高點。
八、後記
        從價值觀延伸出的利益觀,有興趣的朋友請繼續閱讀《合作,共贏——我的利益觀》。
                                                                           盤古石器  2014-7-4  修訂於廣州家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2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