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勤學苦練就能成為演奏大師?還是要看基因的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4-7-10 2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The Economist 發表於  今天10:52

  (IvyP/譯)根據加拿大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一萬小時」理論,只要投入足夠的功夫和時間練習,那就能在幾乎任何領域達到精湛水平。許多音樂老師也會這樣告訴學生,只要堅持練習,就能精通某種樂器。不過最近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沒有「音樂」基因,再多的練習也是無用功。

  來自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的米里亞姆·莫興(Miriam Mosing)博士使用了一個慣用的方法來進行研究——調查雙胞胎。她和同事們調查了出生於1959年至1985年間的1211對同卵雙胞胎和1358對異卵雙胞胎。前者基因完全相同,而後者基因有一半相同。研究者們向每個受試者了解了她/他是否能演奏一樣樂器或者練習聲樂,在回答「是」的人當中,研究者們又讓他們估計自己在不同年齡時每周練習的大致時間。從這些數據中,莫興博士為每個受試者的終生練習時間打分,而那些不演奏樂器或練習聲樂的人則得到0分。

  接下來,莫興博士對這些受試者的音樂能力進行了評估,不過使用的不是舉行小型音樂會的方式。因為給不同人演奏同一種樂器打分已經很困難了,更別說是要同時比較鼓手、薩克斯管演奏者或歌手。因此,研究者們使用了3個替代測試。

  

  想成為演奏大師,靠後天努力就夠了嗎?研究結果證明,沒有「音樂」基因,難成一代大師。圖片來源:youtube.com

  第一個測試針對的是受試者對音高的分辨能力。受試者會聽到兩個音符,有時二者音高相同,有時則不同,受試者需要判斷第二個音符的音調比第一個高、低或是一樣。

  下一項測試針對的是受試者對旋律的鑒賞能力。受試者會聽到兩小段由4-9個音符組成的旋律,而兩段旋律中可能有一個音符的音高不同,受試者需要指出不同之處。最後一項測試針對的是受試者對節奏的敏感度。受試者會聽到由5-7個相同音高的音符組成的片段,但節奏有可能不同,受試者需要做出判斷。

  傑出的音樂家們對音調、旋律和節奏的不同特別敏感。於是,莫興博士想要知道,如果一個人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練習,他的音樂能力是否也能像音樂家們那樣高超。但很遺憾,這不可能。事實上,從莫興博士的測試結果來看,練習時間與音樂能力似乎並無聯繫。雙胞胎中花時間練習較多的一個並沒有比另一個獲得更好的音樂能力,有一個很誇張的例子——雙胞胎中的一個比另一個多練習了兩萬多個小時,可二者在音樂測試中的最終得分還是一樣。

  不過可別誤會,練習也並非毫無意義。樂器演奏和聲樂都屬於身體技能,確實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高水平。然而,雖然不能利用實驗直接衡量,但不難猜測只有那些音樂能力強的人才有希望練就精湛技藝。而莫興博士的研究結果就說明了音樂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

  該研究同時獲得了另一個有趣的結論:練習樂器這種行為本身似乎也是由基因控制的。即使是那對練習時間相差兩萬小時的同卵雙胞胎,他們在對練習態度上的相似程度也比異卵雙胞胎要高。對於那些不想練琴的小朋友們來說,這可能是對他們最有利的研究結果了,下次如果老師再問為什麼上個星期沒有練琴,他們就可以說:「要怪就怪我的基因吧!」(編輯:球藻怪)文章題圖: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