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官架子」的由來與「群眾路線」的瓶頸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6-29 17: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就中國而言,如果對官員群體的行事風格作一下簡單的概括並不難,那就是性格內斂而「官架子」十足,而且在程度上通常與官階呈現出一種正函數的關係。就目的而言,這種作派無外乎是想追求一種神秘感而已。其實,所有的「真經」都需要從實踐中獲取,那麼端住「官架子」就應該是在螺旋形上升的認知過程中得出的經驗,反其道而行則極可能被淘汰掉。因此,我們發現偶爾「深入群眾」的官員們總是架手架腳進退失據,如何都掩飾不住表演的痕迹,概因為他們早已經在語言和動作上實現了「動作定型」,非得要強「趕鴨子上架」,最後收到的自然是「負能量」。

  為何官員普遍內斂且「官架子」一個賽一個,這終歸是現實的權力來源和官場生態決定的,儘管他們自己秘而不宣,但在「人民群眾」中早就不是個什麼秘密,因此每當來個大人物想秀一下「群眾路線」時,當地政府不得不動用機關幹部來做一把「群眾演員」,因為幹部們是最知道這場戲如何表演的人。按理說,「官架子」是經過千錘百鍊造就的,而有了「官架子」就有了神秘感,有了神秘感就練就了金鋼之身,有了金鋼之身才能在官場上平步青雲,這才是真正的為官之道,如今突然讓他們重新走「群眾路線」,這極可能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為什麼官員必需要端得住「官架子」?由於權力結構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這方面我們可以向古人尋找一下答案,而其中最好的選手可能非五代時的「官油子」馮道莫屬了。他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這樣的人的官場經驗可謂豐富至極,如果能毫不保留地將他的秘籍傳諸後世,本就應該是一本極有價值的東西,也會讓後學少走彎路。幸運得很,他還真有這樣一部著作。

  據說《榮枯鑒》就是他的手筆,那麼要想知道為何官員總把「端架子」當「法寶」,就應該從這裡尋找一些東西。文章中有這麼一段:「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悅上者榮,悅下者蹇。君子悅下,上不惑名。小人悅上,下不懲惡。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

  老馮頭參透了做官的玄機,那就是千萬不要拍錯「馬屁」,而根據則是「悅上者榮,悅下者蹇」,由於「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為了避免「上疑禍本」,也就必須放棄「悅下」,因為在正直和諂媚中你只能選擇其一,想討皇帝喜歡,就必然放棄群眾,否則極可能被打入冷宮。

  有人可能不承認這種邏輯,他們的依據就是,皇帝和百姓的利益可以是一致的。但皇帝是百官之首,他不僅對天下的認知來源於官僚機構,而且治理天下也須臾離不開他們,那麼這種隔閡就是無法打破的。再者來講,專制體制是個層層效忠的科層體制,即便皇帝與百姓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與萬民同呼吸了一次,但卻無法保證諸侯們人人如此。再退一步說,皇帝的圈子終歸是有限的,否則他也不叫皇帝了。

  如此一來,官員們就得苦心孤詣地討好上級,老百姓這塊地也就荒蕪了。儘管理論上是自己的「責任田」,但本知道「撂荒」了還要經常巡視一下,從道理上講就應該是腦子出了問題,因為你無法應對物議紛紛的陣勢。因此,官員們對下面不端起「臭架子」也是不可能是的,而且官職越大,「撂荒」的「責任田」越大,那麼「官架子」就應該越大。其實,領導的那片地才是他真正的「責任田」,至於老百姓那一塊么,不過是寫在了瓢把上,只要不出大事就行了。

  想驗證以上結論並不難,在一個僅能解構貪官的輿論環境中,我們也僅能從落馬官員中選擇樣本了,一度權勢薰天的令政策應該能說明一點問題。據最新「扒糞行動」取得的成果上看,令的「架子」何其了得,據說他在省城發展時,老家一個副縣長找他辦事,因為在樓下大喊政策的名字,不僅事沒辦成,還當場挨了頓臭罵。而對待老鄉同學如何,當然是可以想象的。

  不管是副縣長還是老鄉們,他們找令大人辦事雖為私事,但即便落馬了就說明他是個不避私事的人,否則也到不了今天。從利益的邏輯上講,這樣的人如果主政一方,他註定是個眼光向上「官架子」十足的人,因為眼光向下只討麻煩且帶不來任何實惠,把上面的打點好了才是「固本」。

  如果弄清楚了 「官架子」的由來,也就知道官員為什麼總會偏離「群眾路線」了。群眾即不能選官又不能評官,甚至於批評他們都是極端危險的事情,那麼想讓他們走「群眾路線」就比登天還難,既然強人所難就只能搞點花拳秀腿什麼的,而這麼做根本就是在走「上層路線」,結果簡直是南轅北轍了。

  如果一些人以「群眾路線」之名行「上層路線」之實,以搔擾群眾為代價來求得一個「響應號召」的官方評語,這種走法實乃滑天下之大稽。其實,如果讓他們走「群眾路線」並非是什麼難事,在不改變政治格局的情況了,僅需在網路上測評一下他們的「民意指數」就行了。說它不難,這僅是從技術上考慮的,至於有關部門有無這個 「自信」,還真是拿捏不準的事情。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8: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