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評:《何天:六四之二—木樨地「平暴」紀實》

[複製鏈接]

454

主題

1947

帖子

4649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4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評:《何天:六四之二—木樨地「平暴」紀實》
一九十一者2007年6月10日 於洛杉磯

  【說明】本文於2007年6月10日在洛杉磯寫的。下文中的「一九一」是當時的網名,后改為「一九十一者」,意為實事求是者也。以下是前言和原文,原文照錄。
  【前言】以下是本人對何天先生《六四木樨地「平暴」紀實》一文的評論。供網友們參考!
  本人當時住在北京,目睹並了解一些情況,應該說有一定的發言權。很多人並不了解實情,只是人云亦云。何天先生所描述的情況基本上是真實的。希望知情者能發表文章,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共同參加討論。應該讓網民自由發言,發揚網上民主。希望不要罵人和扣帽子。建議網友們一定要看看本文的兩個附件。
一九一 20070626 於洛杉磯

【原文】評:《何天:六四之二--木樨地「平暴」紀實》
一九一 2007年6月10日 於洛杉磯
  這是一篇較好的記實文章,何天先生比較客觀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當地的實況。但對何先生對六四事件的一些看法不敢茍同。下面分兩個部分談談看法:
  一、就事論事:
  第一、文章說「5月21日北京市區公共交通電、汽車繼續奉命停駛。地鐵奉命全線停開」(參見附錄2:《何天:六四之二--木樨地「平暴」紀實》)。表明當時北京的交通已經完全癱瘓,市民已無法正常上班、正常生活,政府機關已難於行使職能。
  第二、文章說6月3日「晚6點30分,廣播電台、電視台播出北京政府和戒嚴部隊指揮部緊急通告從現在起,請你們不要到街上去……留在家裡,以保證你們生命安全」。證明北京政府和戒嚴部隊已經事前通知民眾,告誡他們「不要到街上去……留在家裡」以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
  第三、文章說6月3日「晚8時,從北京四面八方在強行進入市區的戒嚴部隊全部遭到市民和學生堅決的攔阻」。證明是市民和學生在主動阻攔戒嚴部隊執行戒嚴令。
  第四、文章說戒嚴部隊「在公主墳路口得到市民、學生用雨點般的磚頭「歡迎」」。戒嚴部隊「排除萬難」,才在「罵聲中用一個小時向東挺進1公里路程」。證明是市民和學生首先用磚頭等攻擊戒嚴部隊。
  第四、文章說6月3日晚「9時許,繼續東進的防暴隊員與阻攔的市民學生用原始時代戰鬥方式打了幾個拉鋸戰。受過專業訓練的防暴隊居然被學生市民趕進軍博院里。讓站在軍博高處觀戰的軍委長官大為震驚。」證明當時戒嚴部隊並未使用武器,而是用「原始時代戰鬥方式」自衛,結果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防暴隊(戒嚴部隊)居然被學生市民趕進軍博院里。」證明學生和市民的攻擊異常猛烈,戒嚴部隊十分克制忍讓。
  第五、文章說市民和學生「將320路公共汽車和114路電車推到橋頭,把附近隔離帶所有的水泥隔離鐓堆積在橋頭加固阻擋軍車的力度。木樨地橋西北的中國科技會堂工地大量的紅磚等建材給「抗暴」市民提供不少有力的「武器」。」證明市民和學生仍然不聽勸阻,動用公共汽車和水泥隔離鐓堆繼續全力阻攔戒嚴部隊執行上級下達的戒嚴任務。
  第六、文章說大概9時左右「這一段時間裡,市民是將石頭、汽水瓶子投向他們的隊伍(戒嚴部隊)里」。 「防暴隊后的軍人開始鳴槍示警,但槍聲稀疏,而且確實基本是朝空中射擊。」文章說明,市民和學生繼續用石頭和汽水瓶攻擊戒嚴部隊。此時部隊開始鳴槍示警,而且「槍聲稀疏」,「確實基本是朝空中射擊」的。
  第七、文章寫道「10時30分在木樨地橋西戒嚴部隊遇到市民,學生利用公共汽車和隔離墩組成又一到(道)障礙。此間,大街兩邊群眾有的怒罵,有的投擲石塊,部隊或是對天鳴槍或檢起石頭回擊,因為沒有直接對人開槍,還沒有造成人員死亡。木樨地橋西雙方都停下來,相距30米人牆對持著,雙方初互扔石塊,沒發生大衝突。」戒嚴部隊開始對天鳴槍示警或檢起石頭回擊,仍然是非常克制的。
  第八、文章寫道「幾名軍官手持電喇叭,催促市民離開,不要坊礙軍事行動。」說明戒嚴部隊一直在勸告市民和學生離開,這時已是晚上十一左右了。當部隊「推進到橋西頭,被橫在橋中的車輛擋住,部分學生,市民通過橋上人行道撤到橋東頭,與橋東的市民匯合起來。雙方被二三層車牆隔開。在橋西的防暴隊的頭盔已被砸的成白色的,他們不敢在沒有坦克,軍車跟進情況下單獨過橋。」注意,此時戒嚴部隊戰士的「頭盔已被砸的成白色的,他們不敢在沒有坦克,軍車跟進情況下單獨過橋。」可見,戒嚴部隊遭到了十分嚴重的攻擊,但戰士們仍然十分克制,沒有開槍還擊。試想一下,此事如果發生別的國家軍隊身上,這時能不開槍自衛嗎!
  第九、文章接著寫道,在「僵持幾分鐘后,作為先導的防暴隊退到坦克後面,這是(時)一輛坦克開足馬力沖向橋中車輛撞擊。幾名站在高處的青年指揮下,在坦克即將撞開車輛的瞬間,高喊「一、二、三,」數千市民同時潮湧上車后,「咚」一聲巨響,車牆與人為的合力下,堵道的電車仍然屹立在橋中坦克倒退原處,市民發出勝利的歡呼聲。退回的坦克再次加油向前衝撞,在即將撞到車輛時,市民,學生同時涌到車後用力頂車,雙方就這樣重複較量。以坦克轟油發出巨大轟鳴開始,以市民歡呼聲中告一段落。這種同時沖向車牆的壯觀場景,是世界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鏡頭。」可見學生和市民在此時已喪失理智,繼續做毫無意義的阻擋。文章描寫的情景表明,儘管當時的情況非常嚴重,戒嚴部隊仍然十分克制。
  第十、文章接著寫道,「在坦克多次衝擊失敗后。戒嚴部隊開始向市民發射催淚彈。這有瓦斯毒的炸彈越過車牆在市民中爆炸。市民四散躲避,戒嚴部隊的坦克乘機開足馬力沖向車牆。一聲巨響,114的兩輛電車被坦克撞的傾斜中間被撕開二米寬的口子。」部隊為了向前開進,不得不使用西方國家常用的催淚彈。「一輪又一輪的瓦斯彈爆炸聲后,雙方同時沖向車牆。橋東爆炸聲人群四下散開,橋西坦克引擎驟然轟鳴,橋東市民即刻聚集。豈可用「驚心動魄」所形容的完。」在新中國的歷史上使用催淚彈是非常少罕見的,不到萬不得已是絕不會使用的。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市民和學生本應適可而止。可惜,他們執迷不悟,不顧自身和國家的安危,繼續向戒嚴部隊挑戰,顯而易見,後果必然十分嚴重。
  第十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有面對群眾「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潛規則,這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但是,那是對日常情形而言的。正是因為「學生市民仍認為軍人不會開槍」,所以他們才敢於用磚頭、石塊和汽水瓶之類「原始兵器」向戰士們進攻,以至於戰士們的鋼盔「被砸成白色」。年輕的戰士都是有血有肉的男兒,他們也是父母所生,如果是你是一名戰士,此時此地會怎麼想、怎麼做呢?!
  第十二、文章表明,11時20分,越過木樨地橋的38軍的開路士兵終於開槍了。文章說「已經開了殺戒的士兵毫不剋制地胡亂開槍,而且全都是用衝鋒槍掃射」。這裡說明一下,戰士們日常配備的是衝鋒槍。衝鋒槍是自動式的,一扣就連發,聽起來像掃射,有可能是點射。至於士兵是不是文章中說的「毫不剋制地胡亂開槍」,本人覺得不可信。如果是毫不剋制地胡亂開槍,死的人何止幾百?參加戒嚴的部隊大概有一、二十萬吧(是本人的估計),即使一個士兵擊斃一個,就是一、二十萬人。該文章中明明白白地寫著「只要哪裡有「法西斯」的罵聲冒出來,哪裡有石頭、磚塊飛出來,就朝哪個方向射擊。」足以說明,戰士們不是「毫不剋制地胡亂開槍」。

  (二)、就事論理:
  一、六四事件是有國際背景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長期進行和平演變,造成東歐巨變和前蘇聯的解體就是最明顯的證明。如果沒有西方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六四事件不可能鬧到如此「不可收拾」的程度。早在6月4日之前,製造事件的一些頭目早已備辦好了出國手續,事件發生后很快溜之大吉,逃到西方,受到西方一些國家的庇護就是明顯的例證。
  二、在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下,國內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的思想抬頭:追求政治上「西方化」,經濟上「私有化」,思想上「自由化」。加上共產黨內的一些領導幹部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以權謀私,貪污腐敗,造成黨風和社會風氣惡化,使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威信降低。加上當時物價大幅度上漲、經濟秩序混亂,使人們產生了一些不滿和怨氣。一有機會就會發泄了出來。
  三、部分群眾對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下台以及下台的方式不滿。4月15日胡耀邦去逝,一些學生借胡去逝進行悼念活動。很快學生的紀念活動演變成為一場反對官倒,反對腐敗,爭取民主、爭取自由的學生運動。學生運動的起因有著深刻的國內外政治、經濟背景,是與當時國內外各種勢力的鬥爭和較量有關的。中國國內少數有野心的政治人物想利用學生運動推翻政府而掌權,西方國家則希望建立一個親西方的政府,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進行資本經濟殖民。
  四、中國政府和北京市對形勢估計不足,缺少相關經驗,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甚至沒有防暴警察隊伍。在處理學生運動及突發事件時應對不及時,處理欠得當,加之黨政高層領導意見不一,這一切都被國內外別有企圖者利用。如18日深夜,由於在新華門靜坐的學生只剩下數人,武警將他們拖走時動手打了人,引發了強烈的反應。4月26日人民日報《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發表后,學生和市民反應更加強烈,對將事件定性為「動亂」表示強烈不滿,產生了很大的抵觸情緒,導致了4月27日的大規模遊行,至使運動升級而一發而不可收拾,學生運動演變成真正的動亂。
  五、學生們的行動過於激進和幼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經歷過六四事件的很多學生進行了反思,一些人認為學生也應對事件負有部分責任。少數激進學生以為流血會喚醒民眾,不知退讓和妥協。學生們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要求與政府平起平坐,把政府當成談判對手,甚至要超越政府之上(參見附件1:首都高校學生《請願書》)。在政府關閉對話渠道並實施戒嚴以後,繼續佔據天安門廣場,更是不理智的,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容許的。5月19日凌晨,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在天安門廣場看望學生時勸告學生「能不能稍微理智地想一想。現在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你們都知道,黨和國家非常著急,整個社會都憂心如焚。」「各方面情況一天天嚴重,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情況發展下去,失去控制,會造成各方面的嚴重影響」。趙懇請同學們「冷靜地想一想今後的事。有很多事情總是可以解決的。」希望同學們「早些結束絕食」。但是,學生們就是不聽勸告,後果可想而知了。
  六、中國政府動用軍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手段。當時北京交通癱瘓,北京市政府已不能行使職能,近乎癱瘓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面臨崩潰的危險。在此緊急關頭,鄧小平果斷出手,力挽狂瀾,動用軍隊是正確的選擇。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西方國家對中國政府進行譴責的時候,認為六四事件是為維護國家穩定所必須採取的手段,是鄧小平晚年最大的功勞。李光耀先生是對六四事件及鄧小平的評價是客觀公正的。假如沒有鄧小平英明果斷的決策,中國可能會像前蘇聯一樣解體,甚至可能爆發內戰,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改革成就了。還有台灣學者李敖曾將中國的六四事件比作美國1932年發生「酬恤金進軍事件」,認為中國對六四事件的處理方法是無獨有偶,美國早在五、六十年前就使用過了。可見軍隊介入,是美國發明的,可惜美國沒有專利權。
  七、5月30日早晨新聞廣播中就播出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的《國務院關於在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戒嚴的命令》,以及陳希同(當時的北京市市長)簽署的北京市政府戒嚴令(第一、第二、第三),宣布「戒嚴自5月20 日上午10時起實行。戒嚴期間,嚴禁遊行,請願罷工等活動;嚴禁中外記者利用採訪進行挑唆、煽動性宣傳報道;外國人不準介入中國公民違反戒嚴令的活動。」因此,學生和部分市民在此後繼續占駐天安門廣場靜坐示威、隨意攔截車輛、設置路卡都是違犯戒嚴令的。無論在任何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些行為都是法理所不容的,是違法的行為。
  八、中國政府應在適當的時候,組織一些學者對六四事件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長期對六四事件採取迴避的態度是不可取的,與其迴避不如面對。當然目前是不是適當的時機,何時是適當的時機,需要慎重考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0: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