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中國精神到中國管理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4-4-23 0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中國精神到中國管理
日期:2013-02-17 22:00 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肖永革

        在深圳赤灣西面有一個伶仃洋。南宋末年,身為南宋丞相的文天祥於廣東一帶被元軍所俘。當載著他的軍艦駛經伶仃洋時,他便作了那首令中國人蕩氣迴腸的《過伶仃洋》,以表其堅貞不屈、誓不投降的心志。


    我一直在想,當時,國破家亡、看不到希望和未來,在文天祥的心裡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他這樣堅毅和執著?

    在深圳赤灣村有一個廣東省境內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寢--宋少帝陵。祥興二年(1279)正月,元軍進攻崖山,宋軍大敗於海上。3月19日,陸秀夫特意身穿朝服,將8歲的小皇帝趙昺抱到船頭,叩首再拜道:「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罷,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

    我也一直在想,當時,在陸秀夫的心裡,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他視死如歸、堅守著一個臣子的氣節?

    我想,在文天祥、陸秀夫的心中一定有一種精神,能夠抗拒比死亡還可怕的力量,能夠抵擋比高官厚祿還要強大的誘惑,能夠在數千年來驅使無數中國人百死而無悔、前赴後繼地追求和堅守著內心的價值觀和信念。那種精神,越是苦難卓絕的時代,越顯得彌足珍貴;越是迷茫動搖的時刻,越感到迫切的需要。那究竟是一種什麼精神?

    那種精神,向上求索,是不是有源頭?向下追問,是不是有傳承?

    中華民族的歷史充滿了與命運多舛的艱苦抗爭,從遠古時期執著追日的夸父到子孫萬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愚公移山;從周遊列國傳道處處失敗而不悔的孔子到獨守荒漠、十九年持節不屈的蘇武;從歷經重重磨難取回真經的玄奘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從「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遊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岳飛;從「先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鐵肩擔道義」慷慨赴難的譚嗣同……

    從古到今,這些生生不息、一個個用生命和熱血凝練成的精神特質究竟是什麼?

    就是堅毅、執著和犧牲。這就是中國精神。

    作為一個中國企業的管理者,不僅要問:我們的精神是什麼?我們還需不需要堅毅、執著和犧牲精神?

    糾結於這些問題,是因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引進和吸收西方的管理思想,但是,為什麼金融危機來臨,柳傳志對中國人講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就可以,對國外的職業經理人講這個他們就覺得不可理解?一樣的流水線,一樣的流程、一樣的零配件,中國人和外國人出來的產品為什麼品質不一樣?為什麼張瑞敏說中國引進的MBA水土不服,因為案例大部分是國外案例,中國沒有自己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因此倡導做適應中國國情的管理……

    偌大的管理領域,也同樣存在著很多人的迷茫、很多人的失望、很多人的不自信……

    在這個時刻,我們更希望、也應該探索和找到適合中國人的管理方法論,讓它幫助和引領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管理成功。但人人知道,這一過程充滿了孤獨、艱苦和漫長,沒有堅毅、執著和犧牲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總有一批人,甘願做鋪路石、甘願付出、甘願披荊斬棘去做中國管理的探路者。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千百年來中國人傳承的精神依然激情澎湃,因此,我們相信:這種探索將成為中國企業實現現代轉型的一個路標,沿此必將使中國的管理通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