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551)在苦難面前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4-4-3 08: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551): 在苦難面前

  上帝給予中國人的苦難意識並不比給予希伯來人的要少。因而,在無法逃脫的苦難體驗方面,中國人的商代祖先與古希伯來人都遇到了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對上帝公義性的疑慮和困惑。《舊約•約伯記》集中體現了希伯來人所面對的這種業果報應法則的無效性問題。惡人為什麼長壽多福,善人為什麼屢遭磨難?約伯為人正直,敬畏上帝,從不做犯惡之事,卻在一天之內連遭無妄之災,家破人亡。然而,希伯來人也正是從約伯的故事中得到了上帝的啟示。信仰中的上帝絕不僅僅是懲惡賞善的簡單運作者,苦難也是上帝予以人的恩賜,只有在苦難之中才會有神與人的同在,也只有苦難才會讓人對上帝由倫理的理解轉向悲劇的理解。而中國人的祖先卻越來越忍受不了這樣的事實,就是對上帝一味的虔誠得到的仍然是災禍和痛苦。與希伯來人不同的是,由於信心的弱小以及人類罪惡的過分沉湎,同時也由於在人神交通上對媒介神祗的依賴,中國人未能與神建立起直接的對話關係,因而也就永遠不能像希伯來人那樣見到在旋風中顯現的上帝。這樣,中國人便無法從業果報應觀中走出,甚至對神由不信任走向公然的抗爭。《史記》載殷王武乙曾作一偶人,稱之為天神,與之搏鬥。又曾作革囊盛血,仰而射之,稱之為射天。這段史實本身已經透露出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另外,商代人的罪惡意識帶有濃厚的集體歸罪特徵,而《約伯記》的故事體現了希伯來人最終完成了群體信仰向個體信仰的轉變,也使神人關係更趨直接性與個別性。無辜受罪使約伯生髮了與上帝直接對話的企盼,反映了希伯來人慾求上帝對個人的無限遠隔轉變為對個人的在場。而在商代中國人那兒,不僅人是一個群體,就連神也是一個群體,因此,在這種情形下,個體信仰在中國的最終確立就成了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了。這樣,擺在中國人面前的也只剩下了一條路可走,即現實的功利的道路。

  商亡周立。在西周,「天」的觀念被正式確立。周人奉殷人的上帝為至上神,並且還把在商代「無定所」的上帝給放到了「天」上。儘管周代的統治階層仍沿用舊習向上帝獻祭,但承繼商人的信仰習俗只是對民眾有所交待,而他們的骨子裡已不再信仰上帝了。在他們看來,殷商對上帝的崇拜是如此虔誠,卻仍然無法逃脫覆亡的命運,這使周人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於行政上利用神權進行統治,在觀念上則輕天重人,強調人在世界上的主宰力量。由於周人將上帝與殷商子姓的關係切斷,神的世界與祖先的世界從此成為兩個世界,周人的祖先不再象商人祖先那樣僅僅充當次神的角色,而代替上帝成為人間的真正主宰。這就意味著連接人與神之間的唯一的最後的紐帶也已不復存在了,中國文化於是毅然決然地告別了神話時代,開始了他們的歷史化和倫理化進程。及至西周末期以降,天道愈衰,人道愈盛。與以往相比,中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自信和樂觀,人定勝天的說法也在此後出現。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宇宙主宰的上帝已被人們徹底遺失了。而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天顯然已成為有關神的一個抽象的概念,對中國人來說,天是如此的遙遠,是如此的無法企及。僅僅幾百年間,從上帝到天,中國人的上帝已悄然完成了由人格神向非人格神——「天」的轉換,中國人迷失了上帝。

中國不是沒有上帝,而是迷失了上帝。今天的中國是尋找上帝的時候了。有人說,若大一本聖經,幾乎沒有中國的記載。事實上不是這樣,聖經中許多地方與中國相關並預言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3: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