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歐洲成了中國的一張牌(圖)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4-4-1 1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4-1 2:52:7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次利用參加在海牙舉行的世界第三次核峰會的時機,首次以國家主席的身份造訪荷蘭,填補了中國國家元首從未到過低洼之國的歷史空白,接著風風光光地造訪了歐洲的兩大核心國家法國和德國以及歐盟首府布魯塞爾,為他聲勢浩大的馬年歐洲之行劃下圓滿句號。
  習近平這次在國內反腐倡廉、從嚴治軍強、力扭轉經濟下行的繁忙背景下抽出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訪問歐洲,時間之長,聲勢之大,用心之細,交結之廣,項目之多,下力之深都是罕見的。
  如此之大的元首外交動作,其影響和功用已經遠遠超出了中歐雙邊關係的範疇。實際上習近平的這次歐洲之行,正在將這個古老而現代化的大陸打造成中國外交的一張牌。
  如果說歐洲在習近平此行之前已經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技術供應地的話,那麼習近平訪問之後的歐洲正在成為中國全球地緣戰略博弈的一張王牌。
  利用這張地緣政治的王牌,北京可向西平衡美國,向北牽制俄國,向東敲打日本。中共建政65年以來,歐洲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在中國的全球地緣戰略博弈中佔有如此之重的份量。有了歐洲這張牌,北京在未來的大國利益博弈和戰略較量中可能變得更加主動和自如。
  北京的這張歐洲牌有兩根大支柱,一個是中法關係,一個是中德關係。中國與德國和法國的關係本來就不錯,但習近平這次訪問歐洲將北京與巴黎和柏林的關係更加實質化了。這個實質化體現在中國同這兩個歐洲大國的關係在習近平訪問歐洲后已經開始超出雙邊關係範疇,朝左右全球大國互動影響因子的方向發展。
  習近平與法國總統奧朗德達成默契,共同「開創緊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新時代」。兩國元首還利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公開宣稱要「堅持多邊主義」,「共同推動世界多極化」。不僅如此,巴黎還接過北京的口號,主張「通過民主協商確定國際規則」以面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運載工具的擴散等全球性挑戰。「民主協商」、「多邊主義」、「多極化」都是中國多年來反對美國霸權專用術語,巴黎幾乎全盤接收,要麼是裝糊塗,要麼是被北京說服。
習近平首次以國家主席的身份造訪荷蘭期間,彭麗媛在荷蘭為新培育的鬱金香命名。
  北京與柏林的戰略默契相比北京與巴黎的默契有過之而無不及。習近平這次對德外交的核心在於他成功地說服了默克爾和他聯手一起打造一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中德之間本來早就已經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但不是」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八年來雙方扎紮實實的務實合作顯然把北京和柏林拉的更近了。
  事實上,中國和德國的執政精英們想在戰略上走的更近的口味越來越大了。跡象表明,習近平和默克爾不想滿足於把精力只放在雙邊事務上。超越雙邊,整合中國和德國各自在亞洲和歐洲頭號實力地位來影響全球事務是他們在柏林向世界發出的一個極為清晰的信號。
  在柏林的總理府里,習近平與默克爾不加掩飾地表明,雙方之所以決定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是因為過去雙邊關係的發展如此之富有成果;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高水平合作如此之密切,以至於深化戰略夥伴關係水到渠成。將中德之間現有的戰略對話拓展為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就是這一發展的真實寫照。
  習近平和默克爾在柏林信誓旦旦要從此「視彼此為長期戰略夥伴」,堅信雙方「已建立的政治互信使得兩國政治高層能定期進行開放坦誠的意見交流」。
  與中美,中俄和中日不一樣,北京與柏林明顯「均視對方發展為互利合作的重大機遇」。這個「互為機遇」的共識是當下柏林和北京政治互信的基礎。無論是在華盛頓還是在莫斯科更不用說在東京,「中國機遇論」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
  不可小看習近平剛剛曉之以理,付之以利開發出來的「緊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和「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整個歐洲已基本為中國資本和市場而折腰。「習旋風」登陸歐洲可看作是對奧巴馬「重返亞洲」的有力回應。北京平衡華盛頓在亞太地區搞「再平衡」的地緣政治槓桿力在歐洲找到了。
  如果說美國主要靠軍事實力壓縮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空間的話,那麼中國是靠經濟實力來挺進美國在大西洋東岸柔軟的腹地。一旦習近平拜託德法強力推進的中歐投資保護協定和中歐自由貿易區形成,美國夢寐以求的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不僅不能制衡中國,還可能為中國從歐洲進軍美國市場提供跳板。
  習近平打造的這張「歐洲牌」對中國的「准盟友」俄羅斯有一個非常柔性的牽制效應。因吞併克里米亞而飽受西方制裁的俄羅斯必掉頭向東,尋求更大的政治溫暖和能源市場。北京雖然不能對「准盟友」落井下石,但不可能一屁股坐在莫斯科一邊,壓縮自己的全球戰略活動空間從而損害自己的國家利益。但在牽手俄羅斯的同時,同時牽手它的制裁者,有利於優化自己的活動空間,使自己時刻處於左右逢源的最佳地位。
  有了這張「歐洲牌」北京在「敲打」日本的時候便更加得心應手了。尤其是一個同德國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會在反省歷史問題上為北京在道德上孤立日本提供助力。當然,如今世界可能沒有誰能相信日本真能向德國學習,反省自己的戰爭罪行,德國作為日本的楷模已是19、20世紀過去的事情,德意志民族對大和民族的榜樣力量已經不復存在。
  但北京明顯地認識到,德國在促使日本反思上,至少在陷它於被動方面還是能發揮作用的。習近平在柏林的講話,談的雖是和平崛起,講的卻是要汲取歷史教訓,句句都是講給日本人聽的。北京發現德國是一面很好的鏡子,中國可以經常高高地舉著。北京可能不會強迫德國人去譴責日本,但會經常拿德國照照日本,讓日本人無地自容,德國是不會反對中國人說它的好話的。
來源: BBC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3: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