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你詳細解讀烏克蘭的台前幕後(多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烏國內分化嚴重 東部官兵大多投俄

  烏克蘭局勢糜爛至此,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疑惑,烏國土面積居歐洲第二,擁有肥沃黑土帶,素有「歐洲穀倉」美譽,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煤、鐵、錳礦儲量居世界前列,且工農業發達。然而,就是這樣富饒國度,獨立25年來卻發展遲緩,人均GDP僅及俄羅斯和波蘭的25%至30%,這是何故?

  答案很簡單,就是「兄弟鬩牆,內耗拖累」。烏克蘭社會的東西分化,給了外部勢力插手內政的機會,而並不適合烏國情的票決民主制,也蛻變成少數寡頭爭權奪利的工具。內政不修,必招外患。2014年2月底,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烏臨時政府在慌亂了近20天後,才於3月17日下達局部動員令,宣布撥款 68.82億格里夫納(註:烏克蘭貨幣名稱,目前1美元約合11格里夫納),徵召4萬名預備役人員,其中2萬人加入正規軍,另外2萬人加入新組建的國民警衛隊。乍看起來,烏方動靜挺大,但實際上,烏軍內部已嚴重分裂。比如,該國精銳的「金雕」特種部隊被臨時政府解散后,一部分來自烏西部地區的士兵下跪求饒,以免未來遭「反攻倒算」,而來自東部地區的官兵則站到了俄羅斯一邊。另有消息稱,3月20日,72支駐克里米亞的烏克蘭部隊「幾乎全員」決定加入俄軍,人數或過萬。

  烏軍待遇差 紙面實力強實為「空架子」

  或許有人會問,偌大一支烏軍,竟無一兵可死戰?據「全球火力網」(Global firepower)介紹,截至2013年,烏現役兵力(一線部隊)16萬,預備役人員100萬。其陸軍擁有4112輛坦克、6431輛裝甲車、1203輛自行火炮、1000門牽引式火炮和626門火箭炮,空軍擁有 400架固定翼飛機、93架直升機,海軍擁有1艘護衛艦、7艘海防艦、4艘佈雷艦、2艘海岸巡邏艇和1艘常規潛艇。

  單從紙面上看,烏軍實力不可小覷,但問題在於,因國防建設遲滯、軍人待遇低下、族群矛盾激化,烏軍戰鬥力很差。加之經濟困頓、高層腐敗,烏軍裝備大都年久失修,武器和燃油或丟失,或被倒賣,軍機因缺少燃料和故障而無法起飛,許多軍官沒有住房,想晉陞就得賄賂上司。難怪外媒戲稱,從烏當局以軍糧代替軍餉的那一刻開始,烏軍的悲慘結局就已經註定了。由此可見,烏臨時政府徵召4萬名預備役人員,並新建國民警衛隊,名為「增強國防」,實則是希望通過「換血」 和雙軌軍制來鞏固自身統治。即便是「紙上談兵」,烏克蘭也遠非俄羅斯的對手。有專家分析,對付烏軍,目前部署在俄烏邊境的8.5萬俄軍足矣。

  另外,養兵打仗需要雄厚財力做後盾,截至2014年初,烏克蘭外債總額1365億美元,外匯和黃金儲備僅245.5億美元,國家財政「資不抵債」。 2013年烏軍費不到20億美元,每名官兵只夠分1.25萬美元。同期俄羅斯軍費為766億美元,官兵人均10萬美元。兩國綜合實力之懸殊高下,已無須贅言。當然,如果今天的烏克蘭能出現一位「振臂一呼,萬人景從」的領袖,該國頹勢或可得到遏制。而一個可將整個國家再次團結起來的政治人物,必須具備求同存異的胸懷和能力,但從季莫申科的所作所為來看,她顯然不夠格。

  

  

  歐洲無法擺脫對俄能源依賴 難與俄正面對抗

  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趁虛而入,將前華約成員國和蘇聯加盟共和國逐一納入歐盟和北約,東擴兵鋒直逼俄羅斯家門口。無路可退的俄羅斯不得不背水一戰,在烏克蘭劃出一條紅線,要求西方止步。從這個角度看,此番普京出兵克里米亞,表面上是進攻,實質卻是破解戰略困局的自衛行動。有分析指出,烏克蘭和基輔之於俄羅斯,就相當於陝西省和西安市之於中國。一旦烏克蘭成為歐盟乃至北約成員,將意味著俄羅斯文明的發祥地,及其賴以擊敗西方侵略的戰略縱深不復存在。因此,烏克蘭問題不僅關乎國家尊嚴,更牽涉到俄民族生死存亡的核心利益。

  另外,近年來,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此舉對俄羅斯利弊互現:一方面,美國在歐洲和地中海方向上力量投入不足,使俄正面壓力相對減輕。另一方面,美國 「重返亞太」,又構成了與北約盟友呼應夾擊俄羅斯的態勢。而烏克蘭和喬治亞一旦加入北約,俄羅斯更將陷入西、南、東三面被圍的戰略困境。正因為如此,普京才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以「肢解」這兩國的方式警告西方。目前,西方在阿富汗和平、敘利亞內戰、航天合作、能源安全、伊核問題等眾多國際事務上,仍需俄方的配合與支持。以天然氣供應為例,2013年,歐洲共消費天然氣約5343億立方米,其中約3成從俄羅斯進口(註:花費1000億美元)。雖然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歐盟領導人齊聚布魯塞爾急商能源替代方案,但無論是「遠水難解近渴」的美國天然氣,還是報價比俄羅斯高60%的亞洲天然氣,都不是理想選擇。所以,未來數年內,歐洲尚無法擺脫對俄能源依賴。

  烏非西方核心利益所在 美不會對俄動武

  而烏克蘭地位雖重要,卻非西方核心利益所在,這就決定了美國及其北約盟友,不會因克里米亞危機與俄羅斯大動干戈。3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明確表態無意與俄爆發武裝衝突。從地圖上看,沿波羅的海到黑海一線,白俄羅斯、烏克蘭都屬於俄羅斯和西方的緩衝區,唯有已加入北約的波羅的海三國,成了西方與俄 「短兵相接」的火線前沿。也許是擔心波羅的海三國變成「第二個克里米亞」,也許是為了從南北兩面向俄施壓(註:美軍已在地中海部署了「布希」號航母編隊),2014年3月初,美國調遣10架F-15戰鬥機和1架KC-135空中加油機進駐立陶宛,增派12架F-16戰鬥機進駐波蘭。3月18至19日,美國副總統拜登又造訪波蘭、立陶宛等國,許諾將向該地區增派駐軍,並準備開展北約聯合軍演。山姆大叔的這些小動作,既有強烈的對俄震懾意味,也說明其不過視烏克蘭為一枚「棋子」,乃至「棄子」。

  同樣,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既已搶得先手,接下來應該會見好就收。3月14日和20日,俄外長拉夫羅夫和防長紹伊古先後表示,俄軍沒有「入侵」烏克蘭東部的企圖。儘管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在普京任期內難以根本調和,但穩定烏克蘭局勢畢竟符合各自利益,因此雙方最終會選擇妥協,以便將烏克蘭繼續作為二者之間的戰略緩衝區。

  

  

  

  克里米亞危機會對烏克蘭東部地區產生連鎖反應,該地區不僅包攬了該國一半以上的工業出口值,而且還是很多重要軍工企業的所在地,例如製造SS-18「撒旦」洲際導彈的南方機械廠。圖為SS-18洲際導彈試射。

  烏東部貢獻了烏一半的工業出口值 地位重要

  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后,其外溢效應很快波及與俄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烏東部地區,哈爾科夫、頓涅茨克等城市接連爆發親俄示威遊行。另據媒體3月21日報道,約4成烏東部民眾支持「脫烏入俄」,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而從這張圖表中,人們也可發現些許端倪。( 點擊看圖 )

  當然,經濟決定政治,烏克蘭的東西分裂局面,主要還是由於利益失衡造成的。烏獨立后,面積僅占版圖三分之一的東部地區,擁有頓巴斯煤田、生產安系列運輸機的哈爾科夫飛機廠、製造SS-18「撒旦」重型洲際導彈的南方機械廠和100多萬軍工從業人員,包攬了該國一半以上的工業出口值,並貢獻了至少 40%的GDP,其與俄文化、經濟聯繫緊密,希望繼續靠著俄羅斯這棵大樹好乘涼(註:俄是烏第一大商業夥伴,對俄貿易分別佔到烏出口額的29%和進口額的 35%),而西部地區從自身經濟利益角度出發,則希望「脫俄入歐」。烏克蘭東西部之間的裂痕,因此在過去10年中不斷加深。3月18日,在簽署克里米亞入俄法令的同時,普京表示,「俄羅斯不需要進一步分裂烏克蘭」。但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認為普京正考慮「在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吞併烏東部地區」。畢竟,早在2008年參加北約峰會時,普京就警告過西方,若烏克蘭膽敢加入北約,俄羅斯就可能搶奪克里米亞和烏東部地區,事實證明他沒有食言。

  俄羅斯已對烏克蘭形成四面包圍之勢

  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普京並不願因克里米亞危機,而與西方掀起新冷戰,因為那樣的後果是他和整個俄羅斯都難以承受的。更何況,烏未來局勢發展,完全有可能重新納入他的掌控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克里米亞宣布獨立后,緊鄰烏克蘭西南部的摩爾多瓦共和國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區(以下簡稱德左),也要求加入俄羅斯。1992年,俄羅斯介入摩政府與德左當局的武裝衝突,並駐軍至今。目前,俄軍在當地駐有約1500人,還儲存有可裝備一個集團軍的大量武器彈藥。從地圖上看,德左正好嵌在烏克蘭與摩爾多瓦之間,從當地出發向東南走50公里,即可抵達位於黑海之濱的烏第二大城市、重要軍港敖德薩。在失去塞瓦斯托波爾後,敖德薩對於烏克蘭的重要性顯著提升,但只要俄軍繼續留駐德左,那麼一旦風雲突變,烏海軍就可能重蹈「無家可歸」的覆轍。更何況,今天的俄羅斯,已經從東、南(克里米亞)、西(德左)、北(白俄羅斯)4個方向上,對烏克蘭形成了包圍之勢。

  

  3月4日,《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主編奧多爾·盧基揚諾夫稱,「聯邦化是烏克蘭保留現有疆界的唯一機會,即在維持基輔中央政府的同時,(在烏東部)建立擁有更廣泛權利,特別是民族自決權的地方自治體」。筆者對此表示贊同,烏未來局勢演變,有較大可能是繼克里米亞之後,烏東部各州在新的聯邦制政體下,成立親俄自治體,而西烏克蘭則逐漸「芬蘭化」,即在政治上倒向西方(註:如加入歐盟),經濟上與東西方同時保持密切關係,軍事上中立(註:暫不加入北約)。未來,俄羅斯與西方將依託各自衛星國,沿著第聶伯河分庭抗禮,盡量保持一種「斗而不破」的戰略均勢狀態,直到下一輪危機降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2: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