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孝道文化——第一集 中華孝道 源遠流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從遠古奔涌而來 ,匯細流而成浩瀚之勢,經九曲而奔騰向前。

  中華孝道,任5千年時空變幻,始終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代代傳承,源遠流長。

  中國人把『善事父母』稱之為孝。孝,是東方人性文明的起點。孝,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對長者先賢的敬重,也是對生命之根的叩謝。

  孝,是人與獸的重要分水嶺,是人性的重要標誌之一。它積澱在華夏兒女的基因之中,它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內。

  在華夏文明的洪荒時代,就萌生了原始意義上的敬老意識。考古發現,在北京周口店, 距今兩三萬年前,已從獸類分離出來的『山頂洞人』,長者一旦死去,便在屍體周圍撒上珍貴的紅色鐵礦粉,象徵著生者賦予死者寶貴的血液,寄託著對死者的尊崇與懷念,在原始信奉中孕育了『孝』意識的胚芽。

   天水麥積山,仰韶文化的西端疆域。每年的正月十五,天水民眾都要以祖輩傳下來的方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

  據記載,5000多年前,伏羲氏創立了男娶女嫁的婚配製度,取代了群婚、雜交的繁衍習俗,創立了遠古先民「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的婚俗禮儀。使遠古先民第一次有了家的概念,知其母,也知其父,原始家庭中「孝」的意識得以萌生。

  一束人倫之光穿透了混沌的黑障,照亮了華夏民族文明的進程。   

  古籍《史記》對華夏人文始祖虞舜的記載第一句就是:舜,性至孝。舜因此受堯傳位而得天下,後人把他列為《二十四孝》第一人, 由此可見古人對孝的看重與尊崇。據此推斷,中華民族孝的意識在史前時代就已經萌生。

  「孝」 字源於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金文孝字的構成,上面是一老字,下面是一子字,老護佑子,子支撐老。孝的原義為奉先思孝,現在的解釋是善事父母。孝的字形體現著父慈子孝的造字本意。

  宋代理學家朱熹以傳神之筆把孝字寫得形神會意,一側是人臉,另一側是獸面。人形獸面於一體,警醒世人『人不盡孝即為獸』。

  孝道形成之後,得以在周秦之際流行開來。其標誌體現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常有孝字出現。
2500多年前,孔子的述作《孝經》是中華孝文化的開山之作,成為孝道理論化、系統化、成熟化的標誌。

  這部僅1800多字的《孝經》,在儒家經典著作中,內容最淺顯、歷代帝王題跋作序卻最多、對後世影響也最深遠。就連孔子本人都說: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

  《十三經註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親筆註疏的經典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所注的《孝經》。

  中國封建社會的歷代官修正史中都立有《孝義傳》,選樹孝子孝女楷模,為民效仿。孔子在《孝經》中精闢而全面地表述了如何對老人物質供養、精神贍養以及生病、死亡和祭奠的原則。

  (同期)『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弟子問何為孝?孔子用了兩個字解釋,就是:「無違」。孝道就是不違背孝順父母的禮節。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弟子問盡孝難在何處呢?孔子也用了兩個字回答:「色難」。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總是保持和顏悅色是不容易的。

  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孝道理論,提出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孝博愛主張。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與各路諸侯會盟,盟書的第一條就是『誅不孝』。梟雄諸侯篤信:待親不孝之人絕無忠義之心,更無誠信而言,當誅不赦。

    秦相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說『夫執一術而萬善至,百邪去,而天下從者,其惟孝乎?』。意思是說,心存孝道,善生邪去,其孝行可以感召天下。因此,民間有『不孝者不交』之說。

  孝道箴言:心存孝道,善生邪去 不孝者不交

  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把孝視為立身之本,齊家之術,治國之策。孝道在古代中國暢行數千載,對人格完善,對家庭和睦,對社會穩定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

  古代王朝招賢納士 『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漢代是推行孝道的高峰。東西兩漢綿延四百多年,朝廷頒布的養老詔令和敬老法規始終是一脈相承。

  西漢孝文皇帝、孝武皇帝提出「以孝治天下」,並為此頒布了《孝廉律》。『舉孝廉』是一種選官制度,孝廉之人可被舉薦為官。在皇帝看來,不孝父母者不可能忠君,不愛父母者不可能愛民。『以孝治國』則成了以孝道構建政體的標誌。

  成書於西漢時期的《禮記》規定:『高年授几杖』。這是在浙江紹興出土的漢代青銅鳩杖,杖首為鳩鳥,杖墩為人形。現珍藏在紹興縣博物館,屬國家一級文物。

  在古代,鳩鳥被視為吉祥鳥、孝順鳥。鳩鳥成為了一種敬老尊老的象徵物,成為古代先民崇尚孝道的精神圖騰。

  漢代法律規定,凡年滿70歲以上的老人,朝廷賜以鳩杖,可以走官道,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做小本生意不納稅,即使是犯了律條,一般也不起訴,不判刑。這塊漢磚畫像刻畫的就是在官吏的監督下,役工給拿著鳩杖的老人分發粟米的情形。

  仰視這方朱漆斑駁、鎦金脫落的『國尊鳩杖』額匾,拂面而來的仍是我們中華民族崇孝尊祖的縷縷古風。

  中華孝道的核心理念是仁愛和合,成為中華文脈的源頭活水,成為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民眾信奉和傳世國風。

  民無所信奉,國便無所支撐。國君以孝道治天下,民眾以孝道為家傳。

  這座千年廟宇供奉著一位傳奇孝女。十四歲東漢少女曹娥,以投江救父的孝舉,被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六個皇帝授以不同的封號而名冠古今。

  曹娥廟前的舜江因曹娥投江救父而更名為曹娥江。

  娥以孝為本,江以娥得名,至今潮漲落,猶聞哭爹聲。

  唐朝科舉中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五經可不讀,但《論語》,《孝經》則為必讀。欲求功名者,必須有孝行。

  在中國重慶大足石窟,至今保存著一千多年前的知恩盡孝石雕造像。

  災荒年,一位孝子擔著雙目失明的父母沿路乞討,好不容易要到了三塊餅,父母一人吃了一個,孝子沒有吃,而是揣在了腰間,準備著下一次要不到飯時再給父母吃。

  母親十月懷胎千辛萬苦,一朝分娩肝腸俱裂,移濕就干,五穀化血,血化乳汁。

  造像還描述了不孝子孫將在地獄遭受酷刑,以因果報應震懾忤逆之徒,以威嚇不孝之子。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清官的代表。包拯29歲中進士后被任命為知縣,為照顧病重父母,毅然棄官,居家七年,直到父母相繼亡故,才重登仕途。在他病逝后,宋仁宗賜封謚號「孝肅」,褒揚包公是個大孝子。

    元代郭居敬輯錄了古代傳說中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經典範例,影響中國社會600多年。

  明朝皇帝朱元璋推崇孝悌,摒棄愚孝。洪武二十七年下詔:申明孝道,凡割股或致傷生、卧冰或致凍死,乃愚昧之徒,自古不稱為孝。

  為興孝廉之風,朱元璋還頒布了市井鄉里巡夜更夫的呼號:「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鄉鄰和睦,教導子孫。各安生理,莫做壞事。」

  清朝秀才李毓秀依據儒學經典編寫而成的《弟子規》,是學童啟蒙養正,培養忠孝品性的首選讀物。

  清朝皇帝在皇宮內主持的『千叟宴』,就是在敬老上皇帝為萬民做出的範例和師表。

   當今國學風漸盛,不少成年人也把《弟子規》作為陶冶品性的必修課。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道是中華道德之源,任時空變幻,朝代更替,中華孝道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普世價值觀。孝敬長輩,尊崇祖先,膜拜始祖都是中華孝道文化的範疇。在民間,百姓評價一個人的品性的首要標準依然是孝還是不孝。

  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在被捕的前夜,模仿父親的筆跡寫了一封訓斥自己的信,目的是留給清政府看,以減輕對父親的株連。這位願以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喚醒國人的反封建義士,同時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孝子。

  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曾說:「講倫理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孝是無所不適的道德,不能沒有孝。」

  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曾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毛澤東在父母的墳前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迷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還得承認  。』他不曾屈服任何人的偉岸身軀折腰垂首於父母的墳前。在他的心中,父母之恩『如日之升』,父母之恩『如月之恆』。

  鄧小平聲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一代偉人自比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這蘊涵著多少對國家的赤子之心和對民族的大孝情懷啊!

  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元旦在天津養老院慰問時說,尊重、關愛、照顧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標誌。

  對多種傳統文化的包容,是一個時代開明的表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是一個政體清明的標誌。中國古代的孝文化曾為中華精神奠基,是中國人值得驕以示人的東方文化,是蕩漾千載而不曾停息的傳世國風。

  盡孝者,人性閃爍著光輝; 不盡孝者,人性中沉渣泛起。父母之恩『如日之升』,父母之恩『如月之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2: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