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放下概念,如實觀照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9 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放下概念,如實觀照

在初期的禪修練習中,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於概念化觀念的重要假設。我們多數人在學校與生活中,都以推理的方式,學會高超地操縱心理現象與概念的能力。無論是我們的職業、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成就,以及左右逢源的人際關係,絕大多數都被視為成功操縱概念的結果。不過,在開發正念時,先暫時擱置概念化的過程,把焦點集中在心理現象單純的本質上。在禪修期間,我們嘗試在領先概念的層次上去直接體驗自己的心。
但是人類的心早已習慣把這些事件概念化為疼痛,你發現自己正把它想成一個專有名詞——「疼痛」。那是一個概念,或是一個標籤,是加諸在感受上的東西。你發現自己建構了一個心理印象,一個疼痛的畫面,你把它具體化了。你可能看到一個腿部周遭環繞著彩色疼痛的畫面,這很有創意,也很有趣,不過不是我們想要的,那些是附加在活潑實相上的概念。你可能會自憐地想:「我的腿有一處疼痛。」「我」是一個概念,它是一個額外附加在單純經驗上的東西。
當你把「我」引進這個過程時,你是在實相與覺知實相之間,建造了一個概念的鴻溝。諸如「我」或「我的」的想法,在直接覺知上並無立足之地,它們是額外附加與多餘的。當你把「我」引進這個畫面時,你是在對疼痛做確認的動作,那隻會更強調它而已。如果你不把「我」拉進來,疼痛就不會那麼痛了。它只是一個單純激增的能量流,它甚至可以是很美好的。如果你發現「我」正迂迴地涉入疼痛或其他感受的經驗中,那時只要注意觀察即可。對於疼痛的個人化過程保持正念正知。這整個觀念可以說是再簡單不過。你希望如實觀察每一個感受,無論是疼痛、喜悅或無聊。你希望以自然和純粹的方式,完全體驗那件事。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辦得到,那就是你的時機要抓得很精準。每一個感受的覺知都要精確地符合那個感受。只要稍有延遲,你就錯失了開端,而無法掌握全貌。如果你在它消退後才停留在那個過時的感受上,那時你所執著的只是記憶。那件事本身已經不見了,由於執著那個記憶,你因此又錯失了下一個感受的生起。那是很微細的操作,你必須要活在當下,毫不遲疑地提起與放下。那是很輕微的接觸,你對感受的接觸不應該是過去或未來,而是當下這一個。
人類的心很容易把現象概念化,它發展出許多聰明的方法來達成這個目標。如果你放縱心,則每一個單純的感受都會引發概念性的思考。讓我們以聽為例:你在禪坐,而隔壁房間有人掉下來一個盤子,聲音刺激到你的耳朵,你馬上「看」到另一個房間的畫面,也許還看到讓盤子掉下來的人。如果這是一個熟悉的環境,比方說是你自己的家,你可能還會有三度空間色彩鮮明的內心動畫,你會看到誰掉了盤子,以及掉的是哪一個盤子。這整個程序都是瞬間在意識里呈現出來的,它就這麼鮮明而清楚地從潛意識裡跳出來,讓人忽略其他事物,而只注意到它的存在。究竟原來的感受,那個單純聽的經驗是怎麼一回事?它在混沌中遺失了,完全被蓋過與遺忘。我們錯失了實相,進入一個幻想的世界。
這裡有另外一個例子:你正在禪坐,這時有一個聲音刺激到你的耳朵。那只是一個微弱的聲響,隱約的嘎吱聲。它可能是任何一件事。接下來可能發生像這樣的事:「那是什麼?是誰做的?從哪裡發出來?距離有多遠?有危險嗎?」就這麼一直繼續下去,除了你的幻想投射之外,得不到任何答案。
概念化是一個暗中危害的聰明過程,它潛進你的經驗,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接手。禪修中,當你聽到一個聲音時,只要對聽的經驗保持正念正知,如此而己。事實就是這麼簡單,以致我們很容易把它整個遺漏掉。聲波以某種獨特的模式刺激耳朵,那些波在腦內被轉譯成神經刺激傳導,而那些神經刺激則對意識呈現出聲音的模式,如此而已。沒有畫面,沒有內心動畫,沒有概念,也沒有內在的對話。只有聲響,實相呈現出十分單純與質樸的一面。當你聽到一個聲音時,注意聽的過程。其他的事都只是絮叨而已,拋開它。這個規則同樣適用於其他的感受、情緒與經驗。注意看你自己的經驗,鑽進內在層層城府,看看裡面究竟有什麼。你可能會訝異,它竟然如此簡單、如此莊嚴。

摘自: 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 (德寶法師)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 ... &tj=0&hot=0
==================================
當你看時,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嗅、嘗、觸時,就只是嗅、嘗、觸;當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不要有價值判斷,也不要有因循舊習的分別心。當我們開始判別某一個經驗是好或壞時,過去的盲目反應,會使我們以扭曲的角度來看事情。為了讓心從各種束縛中解脫,我們必須學習不經由過去的習性反應來判斷事情,而只是保持覺知,不作價值判斷,不起習性反應。

摘自:生活的藝術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9 10:34 | 只看該作者
■ 毗婆舍那禪修
毗婆舍那智慧的生起,與世間的真實性有關連,例如身心過程。整個器世間,包括我們,能被概分成為兩類:心理過程(名法)和物質過程(色法)。當你徹底的觀察過程,心把它們視為無常、不滿意(苦)、無我,而發展出深厚的智慧。當心反覆地觀照它們,你會獲得更深邃的智慧。
這類內觀智慧進入身心過程,以及無常,苦,無我三共相,幫助我們從所有的現象中,斷欲去愛。因此我們超越世俗,找到出世間的寂靜。這是毗婆舍那(內觀)禪修的特點。只有透過這類禪修,我們才能看清楚,怎樣地去發展智慧,以及為什麼人要出離世間、解無為法。
■ 開展內觀智慧
如我所說的,內觀智慧不是來自思考,不是從書本可以得到的。它來自實修。這種智慧是以經驗依據、實證性的。它來自一種心的層次,比其他時刻更清明、更深地專註著。那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內觀禪修,從一開始,就強調正念和清楚的覺知,不帶任何思考。這非關過去、未來,而在於當下的現象經驗。如果你回溯過去,你會思憶。如果你去到將來,這只是你的想法的投射作用。內觀禪修觀照當下,不思考過去、未來,觀照當下發生在身心過程的現象,你經驗到的真實法性。
這類覺知,必須在一段期間來建立、增長,因此當你坐禪和經行,它可以連續,吃飯、喝水也都可以連續。我們時時刻刻培育清明覺知,了知當下現象。當我們這麼做,覺知和觀照變得更強而有力、更集中。
最後它成為強大的動能,繼續增強,剎那剎那地經驗當下的現象。如果你能保持連續不斷的正念,遲早你就能專註於目標,這個只是時間的問題。不過,要強調毗婆舍那目標的性質,一定要用真實法目標。不可以用概念法目標。所以,在這方面,有必要理解概念是什麼。
■ 概念是什麼?
如我所說,概念是透過心來思惟、想像或創造出來的。有個非常明顯的形式,當我們計畫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或想像築造「空中樓閣」。這些都只是概念,並不是真正的,是被我們的心所創造的。其他類型的概念,有更微細的,我們必須把它們辨認出來。這些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它們與心理活動過程一起出現。其中有一種是叫「聲音」的概念,例如:文字和旋律。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因為他們是心造的。例如:英文單字「自私」,就究竟的意義而論,其實它並不存在。它是由子音和母音組成,只是聲音。這個單字有兩個音節「self」跟「ish」。在一剎那間,你不能聽到整個字「selfish」。你聽到不同的聲音消世而去。這是聲音的順序,它給心那個「自私」的觀念。實際上,它們只是跟隨著聲音的振動。另一種類型的概念是旋律,「do-re-me……do,a deer,a female deer…」。在一剎那間是不成調的。只有音符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到達心,心銘記下,因此旋律就出現了。這是聲音概念。
另一類型的概念與形狀有關。形狀跟距離、方向、尺吋有關。它們全部不是究竟真實。例如,這在我的右邊,這在我的左邊,對你而言,哪個是我的右邊,哪個是我的左邊?左、右邊是概念,依所談到的兩個物體的關係而定,你當時正面向哪一邊等等。同理,距離和時間也一樣。甚至對形式和形狀的想法都是概念。我們好像馬上就看到了一整個東西,但是在思考過程,並不是那樣出現的。電視上的圖像就是一個例子。他們一個又一個,迅速的出現,但是我們看見的是同時出現。形式和形狀是概念。就形成而論,我們經驗到的,只是顏色和光,迅速地來來去去。時間也是一個概念,它倚賴過往事物的功能。來來往往的事物,他們真的全部在。他們出現並且消失,然後成了過去。如果還沒出現,那我們會說那是未來。當它正在進行,我們說它是當下。這些全部是概念,我們不能從它們中見到究竟真實。
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我也必須提及的,那就是人-「我」的概念。這是個相當中心的概念。當心抓住了「人」的概念,由於堅持這個概念而被蒙蔽,就不能超越這個層次的思考邏輯、經驗。當我們說一個人-「我」,「你」,「史密斯先生」或者,「史密斯女士」-誰是這個人?你努力地往內看。當你一直在觀照「坐」,「觸」時,在那裡的是什麼?你在身體裡找到自己嗎?你找到的是身體在走路、坐、移動、緊張、熱等等。這不是你,你在那裡不能找到自己。那當你看感受,感官覺受來來去去,它們也是不你。看著你的心。你的心並不聽你說的。當你要它不要去思考,它還是在想東想西;當你要它想時,它偏不想。當你不想要睡,它偏睡;當你想要睡,它偏不肯。好像它有它自己的生命一樣。我們通常說的「我」是這些過程的功能,但是如果你執著人是種究竟真實時,你就不能超越這種觀念。當我們說,「這個人是誰」?你往內看,有的只是這些複雜的身心過程。
我們還會遇到其他概念。例如,那些跟著觀想而來的,這與止禪禪修較有關係。有時人們觀想很多事物;譬如觀想像天人和佛陀。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你知道了你造出他們,通常你就不會把它們當一回事。不過,有人在心裡造了一尊佛,他們認為那是真正的佛陀。當你能認清觀想是概念時,那它們出現在你的禪修時,你就不會去專註它們。你要集中注意力在真實法上,即身心過程,觀身如地、水、火、風四大要素。例如,在你坐的禪過程中,你觀腹部上、下,你專註在真實法,而不是胃的形狀,形狀是一個概念。同樣的,上、下這些字眼本身也是概念。雖然如此,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須有方便法來當(輔助)工具。這些是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在真實法上的。即使當你經行的時候,你唸「右步」、「左步」,單字的「右」、「左」也是概念。當你觀腳步的「提起」、「踩下」時,你會有腳的形狀出現,那也是概念,但是在開始時,這是無法避免的。做些練習后,當你專心於腳步時,你就不會去想腳的形狀、腳趾和後跟的位置…等等;你只覺知移運動和感受,那是經行的過程。同理,當你觀腹部上、下,你要專註在那些真實法上,而不去看胃的形狀,但是你也要覺察到那些延展的感覺,如擴張、收縮的移動。重要的是對這些要有清楚的覺知。正念是在這種狀況下建立起的。
■ 正念
就覺知而言,正念像一道非常清楚的光,徹頭徹尾的照耀著我們的覺受,身心過程。如果你要求某個人,把他的手放在腹部上來觀上、下,他知道它提升上、並且下降。不過,你要那個人詳細地描述過程,那個人就沒辦法告訴你;他只會說:「嗯,它上上下下。」那是很膚淺的正念,無法滲透。最多,它只是普通的知道,帶著一點點的正念,不足以發出內觀。如果你能跟腹部上升和下降很久,它將變得清楚一點,因為你持續的好一點。就增強定力而言,這樣的正念是好一點,但是還不夠產生內觀。內觀超過定力。對於內觀的出現來說,你必須要就三共相的特性來觀上、下。
例如,當你觀看上、下,很有正念地跟著它。當你更有正念時,你必須觀不同的類型的上、下,它有時長,有時短,有時快,有時慢,以便能偵察所經歷的順序。然後,再進一步它上、下變得像波浪一樣,以著這種或那種方式進行。這顯示上、下運作的形式、模式變得更清楚了。最初,主要是形式。整個腹部提升,像氣球一樣擴張;然後它下沉,像氣球一樣拽洩般收縮,這些是形式。它朝這方向、那方向快速移動,這些都是模式。雖然這些還是概念,但是有移動的觀念在,緊繃、振動的特性,等等將變得更清楚。它變得非常清楚,那裡只有緊繃(硬),不再有這樣或那樣。有的只是剎那間特性的生滅。
再次以上、下為例。它有一個起始端點,緩慢或迅速地移動,直到端點,停了下來。如果它慢慢地移動,上、下就變得很長。當它快速移動,上、下好像短了點。它們是有關的。如果我們用長短、快慢來討論,那我們覺知到了移動,不過還是有概念牽涉在內。所以,它可以沒有開始、中間和結束。如果它是在末端,那它就不會在起點。如果它是在起點,就不會在末端。末端和起點不會在同一個剎那發生。然而中間呢,有許許多多的點在移動。那在剎那間,你怎樣地經歷到一個長或短的上、下呢?你如何經驗到快或慢的上下呢?這些長,短,慢,快…等等語彙,起先它們都很有用,否則是不可能觀到任何東西的,不可能集中注意力,定力就沒辦法培育。當你學會集中注意力時,你將被告知,去覺知剎那剎那間的移動,例如,它的特性、感受、覺受。那就能夠觀照移動,像它是一個個點,而不是一段線。當你能這樣做,你到達之處,是純然的覺知的生起,不再有其它的東西。那你就到達我們稱勝義法,究竟真實的境界,譬如純移動的要素,或純風大的要素。當你能夠非常清楚地觀照它,你也就能觀三共相了。
在此,有必要的強調,能夠持續觀照究竟法,並不意味著內觀智慧出現。另一種究竟法,你太不需要費工夫去找的就是痛。痛是種感受。不管誰有痛在,它就是痛,它並不主觀,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另外,當你觀痛時,它也是出現並消失。不過,觀痛並不意味著你有內觀智慧。相反的,你可能變得更粗暴、忿怒。雖然如此,如果你能保持心的平靜,專註在當下,在目前的現象,在痛的感覺,你非常清楚地觀照它,那你就能理解它的特性。
■ 內觀智慧
第一個內觀觀智是名色分別智。他們說,當你觀上、下,你能注意到心的特性,那就是觀照要做的事。觀照的心是一件事情,上、下的移動卻是另一件事。內觀智慧是一種能力,它依現象的自然發生,來認知它們的特性。我們可以把它們當純究竟法,巴利稱 paramattha dhamma。當你從概念法中釋放你的心,它的特性就會呈現。當你不帶思考、概念(不論是主動或被動的概念)來體驗它,它就會在那裡,因為它是特性的呈現。另外,當你非常清楚觀照特性,你會清楚照會到,它不是你。觀照的心,也是另一特性的呈現,那也不是你。那裡沒有人。觀照者(主)和觀照(客)都是特性的呈現。這是非常清明的經驗,一旦你體驗過它,你就能激發它,把它帶到其它目標。這是心以純然究竟法來做它的觀照目標。
當一個人能夠觀照痛時,通常發生的是,他可能會想,「我的腳痛!」然後,腳的概念來自兩種方式:「我」和「腳」。如果腳的概念放下了,剩下就是「我很痛!」。當你放下了對「我」的想法,只有痛和心在,但是如果心沒有正念,那心只會躁動,不能正確地覺知事情。不過,如果心有正念,你能忍受痛苦,只知道痛在那裡。如果正念非常徹底,你觀照痛,它將非常清楚,它的性質將非常生動,如此地生動以致於痛將與你無關,這只是它本身特性的呈現。心知道,這也是特性它本身的呈現,應該是不會有任何干擾。以這種方式,你所理解的,會更符合我所想的內觀智慧層次。然後,你知道這是真實法,而不是因為書裡有寫,不是因為某人這麼說,不是因為你認為它是這樣子的;你以清楚的正念覺知到它,這不是想像。這樣的覺知是非常清楚、敏銳。比平常的覺知更敏銳。
經常發生在較低層次的內觀智慧的就是:概念化緊跟在經驗之後。特別是當內觀很清楚,它能引起其他類型的理論,使事情更加錯綜複雜。經驗是一件事情。跟在後頭的想法是另一件事。你可能會開始建立一套理論,關於這些是怎麼發生的,你可能會開始把經驗跟不相干的事情相結合,這些可能都是不正確的。因此,有二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實際的經驗,另一件事是對平常生活的思考有影響。初期內觀經驗的影響可能很猛烈的,有些人可能沒有心理準備。這樣的話,很多負面的思考會跟隨著出現。恐懼可能出現,因為在平常生活中,可能會起執著。關於這點,如果沒有適當的指導、支援組織,可能會完全失去信心。你的內觀可能很強,但是它可能不足以去除全部的煩惱,如果相關的煩惱很強,可能會使事情更加複雜。它們可能會鼓勵你,以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直到你會害怕的程度。原先的經驗是真實的體驗,但是如果沒有心理準備,隨後的思考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當然,這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容易接受它,有些人就不是這樣。如果在禪修期間,這個狀況發生了,展延禪修期,實際內觀特性進入身心,沒有概念,沒有思考,持續深化直到建制良好之處。它甚至可能會證達道智果智,開悟的層次,完全證悟。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彈指間可得。通常它是很長的過程。整個過程層次,論書、佛經提到的有七種清凈或十六觀智。
第一個內觀智慧與想法的清凈有關,放棄概念上的「我」。在經書中,佛陀開示我們,對一般的作息和思考的生起,要正確的覺知。通常,當一個人在想事情時,思考過程圍繞一件事,就是「我」、「我的」、「自我」,所做的事情,還有全世界都圍繞著自己旋轉。佛陀說這個是沒智慧的注意力,特別是執著有個「我」在。這不是正見,因為這樣的想法,渴愛,忿恨,等等出現。但是在佛法裡,當你能夠觀照到,那裡實際上並沒有個「我」在,只有身心現象,「全世界以自己為中心」的想法與這個人並沒有關連,而被看待成,緣於純正無私的正念,一種純然清明的覺知,那就是只有現象的特性。一切事物不是「我」,不是我的。它們只是現象事件,由於因緣條件而生起。在這階段,我們說的是從錯誤的看法中清凈,邪見是執持個自我,執取有「人」、「我」、「我的」這種觀念。
《沙門果經》(Brahmajala Sutta)提及六十二見,這些邪見是依附對自我的執著。當你能根據自相,觀察這現象,你非常清楚地、一個接一個地觀照他們,相依性的緣起或者相依性的存在關係,生命的因緣條件就變得非常清楚。這相依性的緣起、因緣條件,關係著第二種見地的清凈,和第二內觀觀智。這與對治相關的時間、過去、未來等等的概念有關。它摧毀了對時間等等的概念。這個一旦可行,三共相會變得更清楚。
全部十六內觀觀智(有時會說是十八內觀觀智,前二是蘊育階段,不算正式觀智)可被歸為三類。這些是洞察無常、關於無常的智慧,洞察苦、關於苦的智慧,洞察無我、關於無我的智慧。

資料出處: 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8 05: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18 06:18 編輯

克服禪修中的一些障礙

覺知當下
首先,我要教導大家如何放下過去與未來的包袱。你們可能以為這事很簡單,其實不然。
"放下過去"意味著不去想工作、家庭、承諾、責任以及童年的快樂或悲傷等等,你將完全對過去的所有經歷無所牽挂,對它們的回憶完全不感興趣。禪修時,你應"放下過去",切斷自己老是回溯過往的陋習,停止去想自己生於何處、住於何處、父母是誰或你接受了何種教育。
如果你和別人一起禪修,人人平等,都只是一個修行人。不論你是資深禪修者或只是初學者,都不重要。我們都不應再回想過去發生的事情。假如能拋開過去的一切,拋開使內心不安的顧忌、觀念或想法,我們才有可能是平等與自由的。
這樣的心靈修鍊,如同在病房牆壁上安裝軟護墊,任何經歷、觀念或想法在撞到護墊時都不會反彈,只會沉入其中,毫無回溯之音。
有些人以為,自己多少可以通過回憶往事來學到一些東西,並可以此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實際上,當我們凝望過去時,總會附帶先入為主的思考方式,因此我們所看見的事實真相,其實已經不是真相了!正因如此,諸多人等都會對某件過去的事各執己見、爭吵不休。
對於此點,調查交通事故的警察可謂深有體會:兩個目擊者雖然都非常誠實,卻可能對同一件事做出完全相反的陳述。記憶並不可靠,我們若明白這一點,就不會高估自己的回憶,也就能夠將之埋葬——如埋葬死者一般,一切就此了結。
不必緬懷過去,不必緊緊抓著裝滿往事的棺材不放。否則,你就是在用並不必要的重擔來壓垮自己。只要放下過去,你就能立即得到解脫。
至於未來的事情,包括憂慮、恐懼、計劃、期待,你也應該放下,佛陀曾說:"不論你以為它將會如何,它總是會變成另外的模樣。"智者知道未來是不確定、不可知和無法預測的,所以沒有必要去思考未來,對於禪修者而言,這樣做更是浪費人生。
***
我們有時會帶著內心固有的認知看待這個世界,事實上,內心的認知完全無助於我們認識世界,內心只會編織造成痛苦的妄想,使我們怨恨敵人或瘋狂地依戀所愛的人,由此產生人生中的諸般困惑。內心會製造種種假象,如同技巧嫻熟的演員自如操縱觀眾的情緒一樣,讓你感到恐懼與罪惡、焦慮與沮喪。因此,你若想追求當下實相,應珍視靜默,在禪修時將它看得比任何想法都重要。
過於珍視自己的思想是保持靜默的主要障礙,我們該如何拋開內在的思想?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精鍊"覺知當下",非常仔細地覺知當下的每個時刻。這樣,你就根本無暇去評價過去發生的事。當你在注意或評論已發生的事時,就無法專註於當下,這猶如因沉湎於回憶舊訪客而忽略了新來者。
延伸這個比喻,想象你的心是宴會的主人,正在門口招呼客人。若客人進門後主人便開始和他攀談,此時主人就無法盡到招呼每一位來客的責任。
由於每時每刻都有客人來訪,主人必須不停地招呼,與其中某位訪客交談就意味著錯過下一位來客。禪修也一樣,你若專註於回憶依次進入內心世界的一樁樁往事,就會錯過隨之而來的下一樁。
如果能夠心無旁騖地完全專註於當下的每一件事,你就無暇顧及內心的感受,這便是精鍊"覺知當下"。精鍊"覺知當下"、深化內在靜默的過程,就好像你鼓足勇氣放下三四十年來一直背著的沉重包袱。放下吧!這樣你會感覺到極大的解脫與輕鬆,從此無牽無掛。
***
對禪修對象生嗔,這常發生於還不太熟悉入息出息的人身上。我說"還",是因為熟悉入息出息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只要遵從指示去做,每個人都會成功。倘若你仍然不能成功,可能就是對禪修或禪修對象生嗔了。你可能會坐下來想:"哦!又來了"、"這一定很困難"、"我實在不想做這事"、"我這麼做是因為禪修者都這麼做",或"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好的佛教徒,而這是佛教徒應該做的"。你若帶著嗔念開始禪修,勉強為之,便很難進步——你是擺明了跟自己過不去。
我喜愛禪修,而且非常享受它。某次有幸輪到自己帶領眾僧閉關禪修,我很高興,於是對大家說:"太好了,閉關禪修啊!"我每天早上都很期待禪修。"哇!我正在閉關禪修,不必做寺院的其他例行工作。"我太喜愛禪修了,對它毫無憎惡之感。你若也持這種態度,便會發現心正如佛陀所言的那樣,在"躍向禪修"。
***
我們泰國的寺院每星期都會有一次徹夜禪修。在徹夜打坐的過程中,昏沉總會規律性地在午夜過後出現,將我制服一兩個小時。回想起來,我在出家之前常在派對、搖滾音樂會、俱樂部里徹夜狂歡,或在凌晨兩點聆聽某個樂團的音樂,那時我從不會感到昏昏欲睡。為什麼?顯然當你正在享受所做的事情時,不太可能陷入昏沉,但當你不喜歡正在做的事情時,昏沉就會出現。我以前不喜歡徹夜打坐,認為那是愚蠢的做法,所以只是勉強為之罷了。這就是我心中的嗔念,也是我昏沉的原因。當我改變態度,從徹夜打坐中覓得樂趣並樂享其中時,昏沉便很少出現。因此,你也應該審視自己的昏沉,看它是否源自嗔念。
***
掉舉(興奮不安)就是禪修時一味想要做別的事情,或腦子裡胡思亂想,或想去別處(除了當下之外的任何一處)逛逛。掉舉一如欲貪,是禪修的主要障礙之一,它會使我們難以長時間地靜坐。
我們之所以感到掉舉,是因為不懂得欣賞知足之美:我們不了解"無為"的單純樂趣,對於既存事物同樣心存挑剔而非欣賞。
禪修中的掉舉,永遠是無法感受當下的喜悅所致,至於是否能感受到喜悅,取決於我們看待事情的態度。例如看著一杯水,你可以覺得它很美,也可以認為它很普通。禪修時,我們可以把覺知呼吸看做是無聊和單調的事,也可以看成是非常美麗和獨特的事。我們如果認為專註於呼吸是很有價值的,就不會感到掉舉,不想再做別的事了。
我從"覺知當下"開始修禪,就是為了克服掉舉的嘮嘮叨叨:"我想去當下之外的某個地方。"無論當下有多麼舒適,掉舉總會說它不夠好。看著你的蒲團,掉舉會說它太大或太小、太硬或太寬;掉舉會看著閉關中心說:"它不夠好,我們應該一天吃三餐,還應該享受客房服務。"
與挑剔心相反的是知足心,你應該盡一切可能讓自己對所擁有的一切及周圍的環境感到知足。
要謹防禪修中產生的挑剔心。有時你可能會想:"我還不夠深入,我已觀察當下很久了,卻一直沒什麼進步。"此類想法正是掉舉的因。禪修的進展如何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要對它絕對知足,相信自己的禪修將會更深入。如果你不滿意於自己的進步,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因此,要學習對當下知足,忘記禪那,就對此時此刻感到知足。當知足感加深時,禪那將會因應而起。
要滿足於靜默的當下。你若真的知足,無需說話,無需多想。大多數言語或想法,不是抱怨或想要離開,就是想做其他事情。"想"意味著不知安定。若真的知足,你一定是安定、安靜的。試著強化自己的知足感吧,那正是掉舉的解藥。
即使身體疼痛並微覺不適,你還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感知,視之為很好,甚至很美的事。你可以看看自己能否滿足於這種狀況,以及是否允許疼痛感存在。
出家之後,我曾有好幾次感到身體劇烈的疼痛,但我沒有逃避,因為那樣無法消除隨之而來的掉舉。我努力讓心完全接受疼痛感的存在並對此感到滿足,結果發現自己也能接受更劇烈的疼痛。你若能那麼做,便不會感到疼痛有多可怕,掉舉也會隨之消失,你完全可以安住於疼痛之中。伴隨疼痛而來的掉舉,可能才是最糟的部分,通過知足去除掉舉,你甚至可能享受疼痛。
請你對目前所了悟的當下、靜默、呼吸等,發展知足之心。無論你正在何種禪修階段,都請知足——發自真心地知足。這樣,你將逐漸安定,並使禪修變得更深入。

摘自: 禪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 Ajahn Brah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8: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