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9大關鍵詞解讀2014創業趨勢 靈感與創意將主宰營銷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4年,《創業邦》首次邀請幾位有獨到見解的業內人士撰稿,用他們的語言描述新一年的創業趨勢,與美國《Entrepreneur》的內容共同組成了「2014創業趨勢」專題。

  對比2013年,他們提到了顛覆:移動創業的機會將不再局限於App這種形態,O2O也將通過粉絲聚集模式徹底改變,三、四線城市的年輕草根創業者還擁有大把商機,2013年的海外IPO與併購潮將在今年繼續。他們也提到了回歸理性:電商在極速前進之後需要回歸經營本質,智能醫療目前仍難以改變人們的就醫方式,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遠沒有塵埃落定。

  美國部分呈現了更多niche market:烹飪書籍、自我眾籌、電商訂購、惡搞電影、釀酒業、惡意軟體,它們是美國最新穎並擁有高利潤的商業機會。專題中還提到了一些社會現象,如年輕人面臨失業、拉美經濟崛起、美國西部文化大行其道。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外互聯網社會都掀起了營銷的革命,新的靈感與創意將主宰所有產品的營銷。

  預言的價值在於反思與憧憬。顛覆的力量正在下載中,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詞:移動

  移動新時代,需要重建連接

  互聯網企業再對外宣傳有多少下載和激活量已經沒有意義了,更核心的是抓住粉絲用戶。

  文 | 何小鵬

  


  

  


  2013 年,大家能感受到的趨勢是,以App經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已經進入一個高強度競爭階段。有一定體量的公司都完成了至少一次探索,並主導了很多影響深遠的行業大事件(例如大量的併購),初步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格局。同時,哪些App能賺錢、哪些不能,已經能夠很明顯地看出來,沒什麼秘密了——換個角度說,傳統App領域的黃金窗口期已經過去,新進入者的機會不大了。

  但這只是針對移動互聯網上一個創業窗口期的判斷,現在第三次創業窗口期已經開始了(第一次是JAVA,塞班時期做WAP站),典型方向是移動互聯網與各種傳統行業結合產生的新產品形態,例如金融、電商、教育、餐飲、醫療等。機遇很多,創業者必須思考重建這種新型的「連接」。

  我認為重建的核心有兩點:一是與人的新連接,二是與產品的新連接。

  一方面,企業要考慮人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屬性與PC互聯網時期是完全不同的,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粉絲用戶、永遠在線、關注服務。

  第一,企業要重視粉絲用戶。過去,許多互聯網企業動輒就對外宣傳有多少的下載和激活量。但以現在的視角來看,這些都沒有意義。更核心的是要抓住粉絲用戶:多少人用過你的產品之後,還能夠沉澱、留存下來?每天的日活躍和使用頻度是多少?能否形成口碑帶動新用戶甚至反哺企業方,影響產品的具體細節?

  互聯網的整體用戶群正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滲透,從未成年向成年滲透(典型如騰訊的用戶)。此時用戶的價值觀也正在變化,例如相比明星和主流媒體,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以及朋友的推薦。這種意識形態的變化導致了整個產品、模式都要做出改變,培養粉絲用戶,並藉助口碑將企業的價值最大化。

  第二,「永遠在線」將成為用戶的一種固定屬性,包括手機、平板、PC、TV等各種設備一刻不停地分攤用戶的注意力。如果你現在創業還說「做了一個不錯的 App」,而不去考慮與其他設備平台間以及雲端的互動,肯定不行。兩年前,UC就意識到跨屏互動的趨勢,將瀏覽器產品線從手機擴展到平板電腦上,今年我們將會更進一步,推出PC及TV端的產品。

  第三,與用戶相關的變化點是「關注服務」。此前,企業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就是賣完產品,這個項目就結束了,即使後面還有服務,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下一次銷售,只是「配件」。而在新的創業期內,產品銷售出去可能只是整個項目開始的第一步,此後的活躍度、使用頻度、留存率才是真正的挑戰,取決於你能夠提供多好的服務。

  另一方面,企業還要考慮重建與自身產品、模式的連接。在連接的這一端,同樣要關注3個新特徵:混搭狀態、有愛、新商業模式。

  首先是混搭,這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例如,地域上的混搭,線上與線下的也就是很流行的O2O,還有產品形態的混搭,例如App和Web,根據用戶需求度和習慣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推送。平台和用戶屬性的多樣化,決定了企業必須針對自身的優勢和能力,思考產品方面可行的混搭方式。這比之前單純做手機上的??App難度大了不少。

  其次是「有愛」,它的特徵比較好理解。當你的客戶從銷售對象轉變為服務對象時,你希望用戶能在使用的時候告訴別人:這個東西挺好,建議你使用。那麼,你必須要對自己的產品有愛,對自己的員工有愛,對自己的用戶有愛。有愛的情況下才會有細節,才能將產品做到極致。

  最後是新的商業模式。如果你想顛覆一家已經做得相當不錯的企業,就可以借力打力,做一些別人能看到但又不敢做的事情,這點尤其對於渠道型產品會有很大衝擊,例如攜程。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虛擬貨幣是真正的創新

  支付、信用、虛擬貨幣,目前的所有創新都只是開始,離塵埃落定還有距離。

  文 | IDG資本合伙人 李豐

  


  

  


  互聯網金融在這個時間點變得很熱,雖然肯定有泡沫,但是背後有其必然性——整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在電子商務的帶動下,正在整體迅速進入交易時代,而所有的交易背後,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就是金融。

  我們沿著這樣的發展思路,結合部分先行發展的矽谷經驗,再加上中國國情進行綜合判斷後,在借貸、信用、數據、小額支付等領域投資了很多相關公司,這些投資所處階段和金額大小不同,而且很多也沒有披露。

  2014 年,移動化對於垂直行業的影響會更深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會更快速地進入普遍的交易變現模式。由於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廣泛提高了用戶對於理財產品,如小微金融和P2P信貸的廣泛認識。但在2014年,風控和風險定價能力會面臨重要考驗,從業者、創業者將顯著增加,風險水平會迅速積累和擴大。以上這些領域在2014年除了比拼規模,將必然進入比拼內功的階段,風控、數據等幾個方向將出現新的市場需求。同時,從事前端金融業務的公司也會由於後端能力的不同而出現分化。

  關於支付創新,由於金融產品支付的特殊性,出現了一些已有解決方案但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移動上的支付格局距離塵埃落定還有一段時間,行業應該還會出現新模式。

  至於信用創新,隨著用戶被教育,也伴隨著移動支付和互聯網交易模式的進一步普及和滲透,在不同領域(無論面向企業還是面向個人)、不同場景下的信用創新模式應該才剛剛開始發展。在今後一兩年,市場將出現較多的創新模式,P2P(小額信用借貸)只是為這個大方向開了個好頭。

  比特幣在2013年引起爭議。很多熱門的事情一旦形成趨勢,背後都有它必然的原因,我們應當努力去找到這些必然背後的邏輯。

  虛擬貨幣是金融領域少有的真正創新的模式和產品。這樣說的前提是,一些在此刻被歸類為金融創新的模式,本質還是線下某種金融需求或解決方案的效率提升。一些完全新興的金融模式一旦產生,必然具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和產生原因,通常我們也不應該把它完全放在現有的貨幣需求或者貨幣定義上來理解。如果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我們更希望它是某些面向未來的交易需求和交易模式所產生的介質。

  當然,新的交易模式也充分體現了虛擬貨幣在流動性、交易確認過程等方面完全創新的特性。由於它們的出現,使得在2014年能夠出現一些只適合嫁接在這種交易介質之上的先進的交易或經濟模式。也只有這樣的事情出現,虛擬貨幣本身才有更多「威力」。

  反觀矽谷,金融創新從2012年開始就比較熱,主要出現兩個熱潮:一波是數據驅動的各種信用、借貸創新,一波是最近一年的各種無線支付創新。

  金融,尤其與借貸相關的金融模式,本質上就是風險定價,而這種定價能力本質就是數據和模型的能力。我們在這波的金融熱潮中已經看到數據的影響力,這恰巧給國內做數據的相關企業帶來了第一波數據價值變現的模式。

  但這點國內和國外區別很大。在美國,在過去幾年數據服務的熱潮中,主要的付費方是廣義上的企業服務,而中國的企業付費市場並沒有良好的基礎和廣泛意識。我認為金融因為其和數據特有的緊密結合,在中國有可能成為第一波數據價值變現的模式。

  而數據的前端變現模式將給數據這個行業帶來整體的流動性以及投資熱情,而後面這兩個因素將極大提高這個行業的水平並逐步建立起生態系統。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由於這些原因,在美國熱了3年的數據投資,在國內會以不同的起點同樣出現一輪熱潮。

  關鍵詞:O2O

  向粉絲模式回歸

  團購和優惠券App將不再被關注,傳統企業的自團購、快速營銷、分享點評模式會大規模興起。

  文 | 張波

  


  

  


  2013 年O2O的確火爆,吸引眼球的事件在互聯網媒體快速傳播和發酵,無論是蘇寧從電器零售商轉型成O2O企業,還是2013年天貓「雙11」主推的O2O概念,其間還爆發19家傳統家居賣場抵制的事件熱點,以及騰訊、阿里兩大互聯網巨頭在微信和來往這兩款移動社交App爆發的「阿Q之戰」被解讀為O2O,還有傳統企業電商部紛紛把原來在線上開店運營的重心轉向線下、線上互動的O2O運營模式,甚至從2012年延續過來的那場王健林和馬雲的1億賭局,也被認為遙指O2O。

  從團購熱、優惠券和電子票App熱,到二維碼熱以及微信熱,2013年,O2O火爆背後到底承載著什麼變化?我堅持認為,O2O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商業革命,O2O的新商業模式存在如下的觀點。

  只談online to offline 和 offline to online 是O2O的,還是停留在傳統互聯網的單渠道引流競爭模式,也就是「入口」論和「船票」論。移動互聯網使O2O商業進入了多渠道引流合作模式,從而使得「粉絲觸發」論替代「入口」論。

  企業O2O業務的本質就是「碎片化渠道+個性化內容=各式精準互動的社會化營銷」,最後的積累就是企業的粉絲模式。O2O營銷模式中要強調「互動& 精準」,模式要實現基礎設施化,O2O消費模式在於粉絲參與&社群模式的興起。最後,O2O使商業從「快魚吃慢魚」單生態模式進入「群魚吃獨魚」 的大生態模式。

  基於以上的觀點,我認為2014年,O2O繼續改造傳統行業現象就是「向死而生」,具體現象、方式預測如下。

  ⑴O2O對商務三個業務形態(營銷體驗、交易體驗和消費體驗,以下簡稱「銷易消」)的改造。無論在線上還是在線下,死的方式一定是灌水模式——「我很牛,你要相信我的銷易消實力」;活的方式是感恩模式——「你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是我銷易消改進的方向」。

  因此,在產品營銷層面上,傳統企業向互動&精準方向轉變,傳統企業利用這樣的營銷方式開始積累基於互聯網模式下的粉絲,團購和優惠券App這樣傳統的O2O熱點不再被關注,傳統企業的自團購、快速營銷、分享點評等模式大規模興起;而在產品交易層面上,線上BAT(含京東)和線下運營商、銀行、商業地產商等巨頭競爭,將集中在傳統企業構建客流分享、技術平台、支付互通、物流開放,甚至採購體系共享的O2O交易基礎設施化中;在消費體驗上,巨頭們(含住宅地產商)將聯合傳統企業開始試點社區模式和家庭模式的O2O業務探索。

  ⑵O2O對於渠道改造。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死的方式是生態模式——「我要建設一個庶民環境具有法制基礎的生態,人人安居樂業,在我的生態下公平公正地生活著」;活的方式是基礎設施模式——「你可以自由廉價地進入我這個基礎設施,當你輕輕地離開,不需告之我。」

  ⑶O2O對於內容商(製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的改造。死的方式是功能描述——「我這個產品(服務)性能很牛,價格便宜,功能強大」;活的方式是情感模式——「你的情感需求通過我的產品(服務)在你的心靈上產生了共鳴。」

  因此,內容商開始關注生產「體驗性」為主的產品(服務),體驗產品的特點是給消費者帶來「情感共鳴」和「使能力量」,互聯網眾包模式重新被內容商關注。

  15年以來中國製造業的「微笑曲線」烏雲將散去,反「微笑曲線」的新「武藏曲線」會成為製造業關注的理論。關注中國製造的中國各地政府,也將減少新能源領域的扶植投入,增加對各地製造企業的移動互聯網模式的扶植投入,O2O無疑將成為2014年各地政府關注的電商新話題。

  關鍵詞:智能+生活

  迎接「萬物互聯」的時代!

  每個聯網設備都將擁有自己的微信號,不同智能硬體可以在同一微信中完成控制,甚至通過類似IFTTT的雲平台進行控制。

  文 | 劉宗儒

  


  

  


  過去的2013年熱鬧非凡,智能硬體突然就火了! 無數的創業公司、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萬物互聯」領域,軟硬結合、硬體復興,這些詞充斥各大科技媒體。很多人預測2014年將是智能硬體的爆發年,真的是這樣嗎?

  Broadlink在2012年開始進入智能硬體行業,當時有很多選擇,智能手錶?運動手環?兒童與寵物防丟器?移動醫療監護設備?最終我們選擇首先進入的是智能家居行業。冒著得罪很多同行的危險,和大家仔細回顧一下當年我們的評估。

  智能手錶——-自從用了智能手機,我自己很多年不戴手錶了(偶爾戴個名牌機械錶臭顯擺),難道現在讓我再戴一個類似童年時代的電子錶,而且還得總充電?電池技術如果沒有突飛猛進的變革,智能手錶始終是個雞肋。智能手錶的開發者中有的宣傳它會作為手機的第二屏,有的宣傳它未來會替代智能手機。三星Galaxy Gear冷淡的市場反應讓大家更期待iWatch的表現。

  運動手環——這個產品在歐美成熟市場可以大賣,只要你用戶體驗做得足夠好,數據準確而且真正有用。但競爭激烈。先發的Fitbit、Jawbone以及Nike的手環已經大量出貨,剩下的只有打價格戰了。

  兒童與寵物防丟器——淘寶上良莠不齊的產品一大堆,雖然是個不錯的市場,但也過早進入價格戰。

  移動醫療監護設備——有剛需的產品,因為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當年晶元、感測器技術還不成熟,做不出體驗好的產品,只好暫時放棄。

  智能家居——隨著生而移動的一代開始成家立業,用手機控制一切的需求快速增長。傳統智能家居有價格昂貴、安裝維護複雜等難以普及的痛點,又沒有巨頭強勢切入,我認為機會找到了。

  Braodlink 在2013年底推出了二代系列產品——售價100多元的智能遙控、插座,通過傻瓜式配置就可以遠程操控家裡的大部分電器,進行場景編輯。2014年,市場將全面開發家庭安防產品,形成一個智能家庭的網上自選超市。我認為這是商業模式的一種徹底改變,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變革就在眼前。

  我認為 2014年的智能生活是這樣的:就像大家宣傳了多年的場景,回到家就能自動打開家電完成各種指令,這些功能可以在網上花幾百塊錢買回去,花10分鐘就實現了。與此同時,可穿戴設備也可以控制其他智能硬體,回家用某個手勢在手錶上滑動一下或者語音髮指令,home模式就啟動,空調、熱水器就打開,機頂盒、電視也會打開並調到你喜歡的頻道。

  另外,2014年家電廠商開始植入智能化元素,智能家電元年將開啟大幕。隨著智能手機增長速度減慢,三星、蘋果、海爾、華為、小米等硬體巨頭也紛紛踏入智慧家庭領域,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剛剛過去的CES變成了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的盛宴,三星推出Smart Home,LG推出Home Chat,海爾和蘋果開始合作;再看可穿戴設備,亮點不多,同質化嚴重,大多是你有我也有;英特爾發布Edison,基於「夸克」技術的計算平台,支持多個操作系統,內置無線功能,外形僅SD卡大小,劍指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暴風雨提前到來,行業的大洗牌即將拉開帷幕。

  2014年,各大互聯網巨頭也將進一步加快湧入智能硬體領域:百度、360、小米、京東將更深地布局智能硬體,投資、併購、自主研發;拿到了移動互聯網船票的微信將深入到「萬物互聯」,每個聯網的設備將擁有自己的微信號,不同廠家的智能硬體、智能家電可以在同一微信App中完成控制。我再大膽預測一下,如果微信步子邁得再大一些,可以讓擁有微信號的智能硬體通過類似IFTTT這樣的雲平台完成互聯互通。

  展望2014年,機會與風險並存,誰能快速奠定品牌、布局渠道,誰就將有機會成就偉大的公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7: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