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紙上建築:「過度醫療」害了整整一代人

[複製鏈接]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過度醫療」扭曲了一代人的醫療常識

 (轉) 醫院並非僅僅是看病的地方,也是普羅大眾接受醫療教育的首要場所。每個人都曾因頭疼腦熱多次走進醫院,醫生的普遍做法將會使人「久病成醫」,各醫院心照不宣的刻意誤導也深刻影響著一代人醫療常識的形成。

  如今我國的過度醫療情況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以最常見的輸液為例,堪稱觸目驚心,一點小毛病就會毫不猶豫地上吊瓶,而最令人警惕的是,醫生並不需要耗費口舌來說服病人,很多時候病人甚至會主動要求不必要的輸液,哪怕僅僅是一次普通感冒,他們說「輸液好得快些」。

  ——這種常識當然是完全錯誤的,對於很多常見自限性疾病,輸不輸液,即使在最好情形下,也對病程並無影響,更常見的反倒是干擾了正常病程,導致小病綿延不愈。

  而這種扭曲的常識並非患者自己形成的,它們來源於醫院在逐利體制下的長期誤導,自從醫療「產業化」以來,這種不約而同的過度醫療和刻意誤導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一代人生來就沒有接觸過正確的觀念,他們正在為人父母,把這些可怕的習慣貽害下一代。

  作為從90年代以前公費醫療時代走過來的稍年長者,擁有截然不同的醫療記憶,普通疾病在醫院中最常見的處理方式是「打針吃藥」,很多四十歲以上的人幾乎從未輸過液,而對於90年代以後成長的年輕人,則幾乎人人把輸液當做家常便飯。

  今天,衛生部正在致力於糾正幾億人被扭曲的觀念,並用數字來引證輸液的高風險:2012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給葯途徑分佈中,靜脈注射給葯佔53.5%,而肌肉注射僅佔2.7%——也就是俗稱的打針,而眾所周知,這一本應被優先於輸液選擇的給藥方式已經幾近絕跡。無疑,癥結就在於利益。

  不久前,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姚宏文表示,我國城鄉居民用藥知識普遍匱乏,用藥行為不規範現象普遍存在。

  姚先生對「不規範現象」的嚴重性估計無誤,但對「城鄉居民用藥知識普遍匱乏」的論斷有待商榷。新一代的居民用藥知識並不「匱乏」,只是充斥了錯誤。甚至很多人會充滿自信的「指導」醫生如何開藥輸液,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總結能力超過從前,「用藥知識」也遠比上一代人多,可惜都是錯的。這就是他們從小在醫院獲得的教育。

  各大醫院的門診大廳里掛起了衛生部新近力行推廣的「合理用藥核心信息」,比如:1.優先使用基本藥物;2.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而迄今為止,患者們仍然會發現,在大部分醫院的治療實踐中,與這些原則完全相反。如上,癥結還是在於利益:「基本藥物」往往太便宜而利潤低,藥廠懶得生產,醫院更懶得進,患者仍然會因一點頭疼腦熱拿到一大堆千奇百怪的新葯,美其名曰「抗生素N代」或「中西醫結合」,它們的相通之處就是一個字:貴。口服、肌注、輸液的優選原則仍然是反過來的,沒聽說過誰還在「打針」,但輸液室總是排滿了人,包括在最好的兒童醫院,諸多幼童正冒著終身影響的風險承受著「普遍存在」的不規範治療。

  把營利視為第一考量的長期影響下,無數的謊言被醫者不知不覺的炮製出來,我懷疑有些人把自己都蒙了,曾親眼看到一些自患感冒的醫護人員在為自己打吊瓶。

  此等謊言滲透的面極廣,遠不及輸液打針這麼簡單,比如在藥品的選擇上,患者被灌輸了諸多類似的觀念:比如「新葯總比老葯好」,而實際上有些升級產品的有效成分完全相同,可能帶來療效差異的只有純度和質量,而在包含了超高比例回扣推廣費用的藥品中,留給質量的可憐成本不容樂觀。比如「進口葯一定比國產葯好」,在眾所周知的品控環境中,這一點疑慮是存在的,但當二者的差價達到了匪夷所思的數倍之多,其性價比完全是笑話。一些貧困家庭,也不得不被這樣的錯誤引導所恐嚇而輕易採用進口葯,主治醫生會用很多不經意的暗示讓他們知道非這樣做不可。

  還比如「中藥比西藥副作用少」,而實際上「是葯三分毒」正是來自於中醫的傳統觀點,很多中藥材都堪稱猛葯,副作用並不小,而由於中藥的成分複雜,其致敏或與其他藥品衝突的風險無疑更高。不管中藥西藥,正確的原則是儘可能少用藥,在我們小時候,幾片葯就能治得了感冒,今天卻非得塞七八種不可,誰都知道這是笑話,然而在過度醫療下長大的新一代,均誤以為治療本該如此。

  再比如,在很多人都被告知新型抗生素「副作用小」等種種好處的同時,大家不知道,老掉牙的青霉素才是副作用最小的抗生素,甚至可以給孕婦使用。其實,在頭孢之類大行其道的今天,青霉素仍在被無可替代地廣泛使用,但它顯然不是醫院宣傳推廣的重點,人們也可以在藥方買到青霉素,但大多已被改換成奇怪的新名頭,它們的新特徵也只有一個字:貴。

  再比如癌症治療,則更是一個可怕的陷阱,某些醫院流傳著這樣的「標準流程三部曲」——首先外科做手術,然後住院接受化療,最後扔到中醫部去調養——很多晚期癌症病人會痛苦地死在第二或第三個階段,其實有經驗的醫生早就知道他們治療無望,卻被剝奪了有尊嚴地安詳離去的機會。而且,此種不權衡利弊、治療到死的頑固觀念,已被成功地灌輸到了大部分受眾,大量的過度治療實際是患者家庭「主動選擇」的。

  能把謊言變成真理,乃至頑固的價值觀,這個行業還真了不起。但直至今天,醫生們仍在努力,很少有危重病人能得到主治醫生對病情的全面預估和分析,他們通常惜字如金,而如果開口的話,可能每一句都會導向過度治療。除非你有一位身為資深醫生的朋友,才可能對你推心置腹,他們的建議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在這樣的情形下,有關部門推廣片言隻語的「口號、原則」根本無濟於事,幾十年利字當頭運營經驗,醫療機構有足夠本事見招拆招,也遠遠不止於那幾個正在被糾偏的手段,還有患者自身的「主動配合」……在整整一代人被灌輸進幾乎全是謊言的醫療常識的情形下,終結過度醫療遠比想象的困難和長久。

  而唯一的轉折點在於首先終結以葯養醫的畸形體制,確立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與財政供養機制,讓醫生集中精力於多快好省的治病,憑醫技正當獲得有尊嚴的報酬,而不是被迫通過旁門左道謀生、致富。希望下一代人能夠有機會在正確的醫療常識環境中長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4: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