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頂尖名校畢業生甘願當家庭主婦?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3-12-18 05: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年12月13日11:47   教育專欄  作者:薛涌   

  2013年春,美國有一篇令人驚訝的報道:在2010年度,接受過哈佛、普林斯頓等一流大學教育的已婚母親,僅有70%參加工作。相比之下,那些接受了末流大學教育的已婚母親,有80%參加工作。也就是說,受的教育越好的母親,越傾向於當家庭主婦。

  這是Vanderbilt大學法律和經濟學教授JoniHersch的研究揭示的現象。她的研究還發現,那些受過頂尖大學教育的已婚母親,只有45%從事全職工作。那些在末流大學完成學業的已婚母親,有57%從事全職工作。這些結果,是從21-54歲年齡段、擁有18歲以下孩子的7.7萬名大學畢業的已婚母親中統計出來的。

  這一結果,令不少人意外。JoniHersch教授稱,按照常識,頂尖大學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都比較有靈活性,更具備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的條件。這一點,從我們身邊的生活中就能找到不少例證。比如,我們的一對朋友是頂尖工學院的博士,在頂尖高科技公司工作,兩人年薪都在十萬美元上下。生了孩子后,母親享受著相當長的帶薪產假。產假用完后,又有大量時間可以在家工作。一般美國人,則不享受帶薪產假。生完孩子后不得不趕緊回去工作,否則家裡就揭不開鍋。那麼,那些頂尖大學畢業的母親,放著這麼優越的條件,為什麼不加以充分利用,而一定要辭職回家相夫教子呢?

  一些相關的研究揭示,頂尖大學畢業的女生當了母親后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她們能夠承受得起。她們中來自富裕家庭的比例甚高。也許最為關鍵的是,她們的丈夫多也是頂尖大學的畢業生,收入非常高。這樣的家庭,一個人出來工作就已經富富有餘。

  不過,Joni Hersch發現,經濟危機多少改變了這樣的圖景。比如,在那些擁有MBA[微博]的已婚母親中,受過頂尖大學教育的,從事全職工作的比例在2003年僅35%,到2010年則增加到了54%。與此相對,那些末流大學背景的,2003年有66%從事全職工作,到2010年降到了48%。也就是說,在經濟好時,頂尖大學背景的家庭生活優裕,女方往往選擇不工作。但是,一旦經濟發生危機,家庭財政受到衝擊,這些頂尖大學畢業的母親就不得不出來工作。當她們這樣作時,很容易把末流大學背景的母親擠掉。

  還有一項研究則揭示,同是頂尖大學的教育背景,那些拿MBA的母親更容易辭職回家。那些在法學或醫學方面拿到高級學位的,則往往更能保持自己的工作。這裡的原因是,拿MBA的人往往在生意場衝鋒陷陣,工作量很大,工作時間很不靈活,最終無法照顧孩子。這逼著她們不得不在家庭和工作之間進行選擇。醫學和法學的博士們,則工作時間和日程都相當靈活,可以事業生活兩不誤。

  以上發現,引得網上議論紛紛。不過在我看來,這些其實多在意料之中。我大約十年前就寫過文章,分析「常青藤的家庭主婦熱」。當時一些名校的女生,還沒有男朋友就已經在設想日後結婚生子當全職母親的生活了。也怪不得Facebook首席運營官SherylSandberg如今著書立說,要求女性不要輕易為家庭和孩子犧牲事業。不過,這些常青藤中的「主婦謎」,並非心血來潮地趕時髦。她們的觀念,有著深刻的社會和家庭根源。

  能上常青藤的女性,往往得益於成功的家教。這種家教,又往往建築在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的無私投入上。等這些女孩子讀了大學,回首自己在學業上的成功,自然會認識到母親的角色是多麼重要。她們越是注重教育的價值,就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乃至不放心把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外包給學校。有些網友的評論也顯示了這一點:「現在的公立學校越來越離譜兒,我們當母親的能把孩子託付給這樣的體制嗎?能不回家接掌孩子的教育嗎?」

  這樣的趨勢,也幫助我們理解美國教育的不公平。一流大學畢業的母親,往往家境富裕,搬到非常貴的優秀學區。由於學校的經費大部分來自當地房地產稅,房價越高的地方稅收越多,越雇得起好老師、置辦得起好設備。但這還僅僅是一端。在這樣的地方,學校除了優秀的教師團隊外,還有一群常青藤畢業的專職母親,忙裡忙外地當志願者,主持各種募捐活動,監督教學,甚至親身進教室講課。美國的一些精英私立學校,家長[微博]即使繳了天價學費,把不會把孩子盲目託付給學校放心地走開。一般而言,私立學校的家長參與志願活動的比率比公立學校更高。與此相對,那些不得不全職上班、為家裡的基本生存而掙扎的母親們,則往往居住在破敗的學區,自己也沒有時間充當志願者,在孩子們身上的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美國的這種教育分化,至今看不到解決的希望。不過,這些現象至少顯示了美國有教育資源的家庭的一個傾向,即通過家長自身的參與來塑造孩子的教育過程。這對於許多中國家長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中國之所以擇校費滿天飛,一大原因就在於家長們對老師和學校過度迷信,以為有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學校,孩子就會接受什麼樣的教育。自己則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對學校的事務也不參與。這種趨勢,也蔓延到留美的寄宿學校熱上來。許多中國家長,盲目崇拜美國教育的「先進」,找到個學校就把孩子小小年紀送走。最終孩子學壞,家長不僅鞭長莫及,甚至根本不知道。同時,許多在國內並不寬裕的家庭,家長放棄許多經濟利益,寧願多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雖然沒有上美國寄宿學校的條件,但素質優異得多,最終反而能到美國讀個好大學。

  古語說:「衣食足而後知禮儀」。現在的家長們衣食足后,是否也應該知道回家「看孩子」、主掌孩子的教育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19: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