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那小兵:中國可以像德國一樣發展成現代強國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3-11-30 15: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  這些年來,中國出現過兩個所謂的地方發展模式,一個是「廣東模式」,另個是「重慶模式」。然後,後者的崩塌讓前者不再有存在價值,這兩個模式同時進入了歷史隧道。在過去六十多年中,我們也曾有過「大寨」「大慶」這種政治榜樣模式,但那更早已逝去。為何中國無法真正形成一個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呢?這句話也許太悲觀了,只要我們不帶著民族主義偏見,「香港模式」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成功的發展模式,香港的金融和司法地位至今遠非任何一個中國地方可比。不過,香港畢竟經歷了英國人99年統治,如此說來更像是「英國遠東殖民地模式」,和內地社會缺少可比性,不可當成中國地方發展模式。筆者在中國遊歷中發現了一個十分獨特的地方,那就是青島,雖然她曾被德國人統治了十七年,但她卻保持著基本完整的中國風俗文化,同時有著「日爾曼人思維」特點,形成了中國式的「德國情趣」和「德國效率」。

  

      我與一位當地報社的朋友談起這種感覺,他告訴我說「青島讓德國諮詢公司設計了百年發展規劃」,這讓我很驚奇,但這的確符合德國人的那種發展思維方式。德國人走後,青島人一直沒有發生過戰事,誰統治下都喝著青島啤酒,看著藍色大海,遙想未來。中國一半國際知名品牌產品都來自青島。青島人的祖先是東夷人,那是一個熱衷於歌唱的民族,一個追求理想生活的民族,最後還發生了田橫五百壯士那種感人故事,而今天青島人早就向歐洲看齊,精心盤算如何實現百年大計。奇怪的是,青島移民外國的人不多,人們更喜歡把根在這片土地上延伸下去。

  

      青島模式是否成立?這個問題也許太大,但青島人偏愛德國文化卻是千真萬確。在此引用了一篇當地朋友的文章,讓讀者們自己體會一番吧:

  

      1897年,德國懷著急於擴張的心情,將戰艦派往中國的膠州灣。德皇決心投入巨資將青島建設成所謂的模範殖民地,百餘年後,德國在這裡留下了什麼?

  青島應該說是很多德國朋友都非常熟悉的城市,有過去一百多年前一段淵源的關係。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港口貿易城市,當然,這個城市除了經濟在發展,我想科技教育文化,特別是海洋科技,在中國佔有特別大的分量。當然,青島在中國也是經濟比較活躍的城市,在過去五年,GDP平均增長一直兩位數以上。去年來青島觀光遊客超過一千五百萬,我們相信今後幾年也會保持10%左右的增長率。所以青島是一個年輕的城市,開放度比較高的城市,也是正在成長和發展的城市。

  實行開放改革以來,中國的沿海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在以令世人震驚的速度迅猛發展,但走進青島,人們還是會明顯地感到,同其他中國大中城市相比,青島的確別有一番情趣。擁有七百萬人口的海濱城市青島,依山傍水,氣候宜人,不過,青島之所以每年能夠吸引一千五百萬遊客,則是同該市無處不在的歐洲情調密不可分的,確切地說,是德國情調。

  一位曾到過青島的德國遊客表示,在老城區或八大關一帶漫步,恍惚之間有時會感到,自己已經回到了北海邊上的故鄉城市漢堡。德國建築史學家林德在一份論述青島殖民時期的建築的專著中有這樣的文字:

  德國殖民時期的建築在青島得到了相當好的保存,而相比之下,德國境內的同期建築因翻新改造和戰爭破壞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因此,在青島高速發展的今天,保存完好的殖民時期的「歐洲城」,作為一個整體,要比德國更加具有德國風味。

  1897年11月1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西南部被大刀會會員殺死,史稱「巨野教案」。六天之後,也就是消息傳到德意志帝國首都柏林的當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實施軍事報復。11月13日,德意志東亞艦隊三艘戰艦,在海軍上將封迪特里希率領下,駛抵膠州灣。青島歷史學家馬庚存在談到這段歷史時表示:

  那是1897年的事情了。從中國國內的情況來講,清政府的腐敗導致中國極貧極弱。而德國則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歐洲大陸基本被當時的歐洲列強瓜分完畢的背景下,德國急於對外擴張。經過周密考察,德國最終選中了膠洲灣。當時的背景是,中國落後就要挨打,而德國發展起來之後,就要求擴張。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出現了中德在膠洲灣的接觸。

  事實上,當時並沒有發生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對抗,由於清廷的外交權和軍權都把持在主和派手中,駐守膠洲灣的兩千清軍在德國軍艦抵達膠洲灣的第二天,就不戰而退,而七百名德國海軍士兵則不費一槍一彈堂而皇之地完成了對膠洲灣的佔領。弱國無外交,鑒於當時德意志帝國和大清帝國之間經濟軍事實力上巨大懸殊,清廷已無力通過外交途徑改變膠澳地區被德國佔領的既成事實。一本講述青島歷史的中國官方出版物中寫道:

  「在德帝國主義的威逼下,1898年三月六日清廷大臣李鴻章、翁同和與德國駐華公使海靖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規定:將膠州灣租借給德國,先以99年為限;德國可以建造由青島經濰縣、淄川至濟南和青島經沂州、萊蕪至濟南的兩條鐵路,並在鐵路兩旁30里內享有開礦權;山東興辦各項工程,德人有優先承辦權。從此,膠州正式淪為德國殖民地,山東成了德人的勢力範圍。」

  其實,德國在東亞開闢殖民地的計劃由來已久,而「巨野教案」無疑為此提供了難得的口實,當時,工業及軍事實力迅猛崛起的德意志帝國,對於在開拓殖民地方面同英法列強的巨大差距極不甘心,而佔領膠州之後,德國終於在繼非洲和大洋洲之後,在亞洲找到了立足之地。

  據史料記載,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德國方面就對當時經濟落後,只有幾個零星漁村的膠洲灣地區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及遠東艦隊司令官梨里斯等人都曾奉柏林政府之命,來山東半島實地考察。那麼,德國人何以偏偏選中青島,作為他們在東亞擴張的橋頭堡的呢,歷史學家馬庚存認為:

  德國希望在東亞建立一個經濟和軍事擴張的橋頭堡。青島應該說具備了德國所期望的條件。而膠洲灣正是中國少有的良港,當然,當時還沒有建設。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曾多次到當地實地考察。他們認定,這裡適於建設深水不凍大港。另外,青島作為山東及中國北方的出口口岸,一旦建設完畢,將擁有遼闊的腹地。而山東的礦產、農產品當時都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膠澳租借地的市區為青島。柏林方面決心投入巨資將青島建設成所謂的「模範殖民地」,這裡既要成為德國軍隊在遠東一個牢不可破的橋頭堡,也要成為德國商界開闢中國市場的一個重要門戶。為此目的,青島的德國殖民當局以此前已陷入西方勢力範圍的香港和上海為前車之鑒,認為要想長期經營青島,必須儘快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大批當時德國國內一流的建築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專家應帝國海軍部之召來到青島,實地勘查設計,三個月之後,青島城建規劃即獲得通過。

  就這樣,原本只有大約三百戶人家的漁村青島永遠失去了過去的寧靜,一時間成了當時遠東最熱鬧的建築工地。大規模的城建行動開始前,1898年秋季,殖民當局發布了嚴格的建築規範,這部分上中下三冊的文本,對歐洲人區、華人區及工礦區的建築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規定,花園面積、建築高度、衛生設施以及建築用材都必須符合標準,否則,建築申請一律不獲批准。

  短短的幾年時間內,行政機構、醫院、學校、教堂、港口、車站、店鋪以及工業區相繼建成,得益於統一規劃,統一施工,青島市區建築雖風格各異,卻顯得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膠洲灣德國租借地的人口已經上漲到20萬,其中青島市區人口就已達五萬六千。

  在經營東亞唯一的殖民地-青島方面,德國政府可以說煞費苦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情況變得對德國極為不利,繼英國之後,日本也在1914年八月對德宣戰,經過三個月的激戰,德軍全線潰敗,德國人苦心經營了17年的「模範殖民地」由此落入日本手中。這場德日兩個軍事列強在中國土地上的戰爭,對中國政治社會日後的發展產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五年之後席捲整個中國的「五四」運動,就是青島及山東的主權歸屬之爭所引起的,而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壯大也是以此為起點的。

  從1897年11月14日登陸膠洲灣,到1914年11月七日戰敗投降,德國在青島實行殖民統治的時間只有十七年。德國歷史博物館曾在1998年「德中膠洲灣協定」簽署一百周年之際,舉辦過大型的青島殖民史專題展覽,展覽引言中有這樣的文字:

  一百年前,德國對中國膠洲灣的強佔以及1898年關於租借及山東勢力範圍的不平等條約,都是德國在帝國主義時代在歐洲以外地區擴張侵略的突出表現......。中國人民對外強在華的為非作歹進行了憤怒抵抗......。中德在膠洲灣的共同歷史影響至今。長期以來,對這段不平等歷史的回憶有片面性,德方常常忽視殖民侵略的一面,過分強調德國在山東的建設成就。而中方因外強的欺辱必然突出表現德國在中國所做的帝國主義侵略。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掠奪和瓜分,自然是一段不能忘懷的黑暗歷史。不過,也許是因為時隔久遠,也許是德國朝野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喚起了中國人的共鳴。

  前年五月,一支德國艦隊訪問了青島港,出乎德國官兵意料的是,他們並沒有因為他們先輩在這片土地上的所作所為陷入尷尬,受到冷遇,而是受到了當地政界和民間熱烈而真誠的歡迎,當地官員在談到德國在青島的殖民史時,也顯得非常的寬容大度:

  「作為那段歷史,它已經翻過了那一頁。那段歷史可以供後人對許多事情進行思索研究。我們現在可以把這段歷史看作是對後人的教育和啟迪。但是,我們沒有權力去指責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應該說,我們接觸的所有的德國朋友都對中國的現狀未來都充滿了好感和信心,同樣他們對曾經佔領青島的行為都表示出發自內心的、誠懇的內疚、歉意或負罪感。我認為,在和平、發展、友誼的主題下,我們沒有不可以討論的問題,沒有不可以觸及的矛盾。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德國朋友完全可以放心,中國人是比較大度寬厚的,我們不會忘記歷史,但是,我們不會對德意志民族和國家記仇。」

  青島人以寬容和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德國的侵略史,這一點,尤其反映在青島市對殖民時期建築物的保護方面。日據時代、國共內戰,尤其是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都使青島的德式建築受到過不同程度的破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青島市政當局開始投入巨資,逐步開始依照原樣修繕當年德國人修築的炮台、街道、法庭、行政機關以及各類民宅。有360多棟上個世紀初的西式建築,被納入城市風貌保護區,得到良好的維護。副市長周嘉賓說:

  「首先是保護,保護(這些建築)對一個民族、一個城市來說,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資源。老城區的德式和歐式建築,我們認為它們都是歷史文化現象。作為文化語言、建築語言可以給我們很多啟迪,可以告訴後人很多東西。所以,保護這些建築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義務,對下一代發展創新城市,也有難以替代的作用。」

  德國傳教士開辦的聖米厄爾教堂也已重新開放,除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之外,每周還有大約兩千名教友來這裡作彌撒。96歲的孔姓主教仍然能講一口流利的德語。49年以後,因為不肯放棄信仰,不肯揭發他的德籍教友,這位主教先後三次被投入監獄。當年的教友和同學則死的死,逃的逃。不過,孔主教對過去的遭遇看得很開,他詼諧地說,鄧小平上台以後,共產黨變好了。而他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儘快讓他的教堂得到一架新的管風琴。原來的管風琴被紅衛兵小將砸毀后,早已不知去向。

  青島眾多德式建築中,運氣最好的當屬1903年由建築師拉查魯維茨為首任青島總督托爾帕爾設計建造的官邸。這座設計別緻,工藝考究而且戒備森嚴的建築,就連當年的紅衛兵也都敬而遠之。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這裡一直是對外秘而不宣的國賓館,毛澤東、林彪,朱德,鄧小平等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在這裡避暑休閑。為了招攬旅遊者,總督官邸已於99年五月僻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3年開始,為了適應經濟及人口發展的需要,青島東部建起了新城區,這裡街道寬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是,大多數市民還是對紅瓦綠樹,歐式風情濃郁的老城區情有獨衷。據說,前年連日暴雨,新城區的下水系統全面癱瘓,而在老城區,德國建築師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統,競運作正常。也許正是出於這種懷舊心理,青島方言中,至今仍使用德語詞「古利」,稱呼下水管道的鐵蓋。

  業餘時間愛好攝影及寫作的青島市政府官員姜永良是這樣描繪該市的歐式建築的:「我發現,歐式建築最大特點,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具觀賞性。一座座歐式建築彷彿是一個個凝固的音符,匯聚成一曲曲優美動聽的旋律。」

  德國殖民當局撤離青島距今已經快一個世紀了。但是,青島的經濟、文化及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德國的痕迹還是無處不在。1903年,一名德國商人同英國夥伴合資在青島創建中國境內第一家啤酒廠時,恐怕做夢也沒有想到,如今「青島啤酒」不僅已經佔領了整個中國市場,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而且,在啤酒之鄉-德意志的土地上也享有相當的知名度。

  如果說,青島啤酒是德國殖民時代的產物,那麼,海爾電器則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青島同德國企業合作的一個成功典範。八十年代,青島一家瀕臨倒閉的國營電冰箱廠同德國企業利渤海爾實行技術合作,不僅走出了絕境,而且還創造了所謂的「海爾神話」僅僅十幾年的時間,「海爾」已經是世界電器企業的十強之一,銷售網路遍及全球,在美洲、亞洲及中東地區都開設了分廠。據說,「海爾」的經營策略已經被收入哈佛商學院的標準教科書。

  如果說,德國歷史遺迹在青島隨處可見。那麼,就總體而言,在青島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德國卻並沒有扮演相應的角色。德國企業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但其首選落腳點,一般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德中兩國間,至少有幾十對姊妹城市,而偏偏青島這樣一座同德國有著淵源歷史關係的城市,卻依然沒有德國的伴侶。目前在青島投資建廠的客商,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和韓國。這一點,令青島官員感到遺憾,他們非常希望,德國的企業家們能儘快發現,在青島,他們將會找到重歸故里的感覺。

  同德國各方面的合作,總體來講,是在前進,在發展,但是,不能說很滿意。在這方面,無論是德國朋友,還是我們,都感到雙方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和潛力。我們每年都會向德國派出幾十個代表團。

  雙方都感到青島是開展合作比較好的選擇。這種選擇有一個比較好的基礎,一方面,青島的德語人才較多,另外,很多德國朋友來到青島,感覺能看到德國的影子,可能會有一種親切感。更重要的是,在這裡能喝到正宗的青島啤酒。青島市也把同德國全方位的合作作為今年外事及外經貿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使雙方的合作每年都有極大的進展。

0

主題

100

帖子

628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8
沙發
wshi2000 發表於 2013-12-1 13:08 | 只看該作者
文章和題目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中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550

帖子

68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草根民

Rank: 5Rank: 5

積分
6821
3
nierdaye 發表於 2013-12-1 16:30 | 只看該作者
德國人在青島留下了很好的地下排水設施。這麼多年,人口如此增長,等等,居然工作良好。

沒有權利的制衡、約束的制度,就是培魔鬼和災難的培養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19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4
湖濱 發表於 2013-12-2 10:53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人同德國人思維方式、價值觀相去萬里,沒有可比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5
laodai 發表於 2013-12-2 19:2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發展必須走自己的路,沒有哪國的模式可以照搬。三十多年的經驗教訓使當政者總結了適合中國的制度設計,不再「摸石頭過河」的摸索,在目前特別有意義。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8: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