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430)二談《史記》不是信史!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11-25 2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430):《史記》不是信史!

前文推出后,某位網友不贊成本人「透明度與可信性成反比」的說法,說司馬遷當然有其材料來源,只是沒有中國古人修史沒有記錄來源的習慣,不能據此說他是創作,云云。

其實我早說了這點,並給出了例子,證明《范雎蔡澤列傳》的來源就是《戰國策》。倒不是老遷沒有給出出處的習慣,而是那時《戰國策》還沒成書,不過是些散稿,他就是想給出處也沒辦法。能說明出處的他還是加以說明的,例如《秦始皇本紀》大段引用賈誼《過秦論》就說明了來源。

對《史記》搜集的大量民間傳說,有時他也加以說明。當然許多東西一望即知其荒誕不經。例如《高祖本紀》開頭說劉邦他媽在野外睡著了,被蛟龍「強迫作愛」,劉太公去接他太太還目睹此景,過後便生出劉邦來。又說劉邦微時躲在野外里,但無論他躲得何等隱秘,他老婆孩子總是能找到他。他很奇怪,便問太太是怎麼找到他的,太太(就是呂后)說,那還不容易?你頭上總有雲氣,老遠就能看見。

這些當然是屁話,縱是再熱心捍衛國故者,也不能不承認。所以,並不是有來源就靠得住,否則當代大仙的事迹也是真的了。就是司馬遷自己也作了取捨,常在「太史公曰」中說謠傳什麼什麼的,但他不信,云云。

我再次冒昧提醒大家:古代的記錄工具非常原始,乃是在竹片上刻字,到秦始皇時蒙恬發明了毛筆,但紙張尚未發明,記錄非常不便。連秦始皇本人閱讀的奏章都必須用秤稱,可見極度笨重,還不見得都是寫在貴重的帛上,只怕多數用的還是笨重的竹簡。因此,馬遷的許多「史料」只可能來自於父老口口相傳,而那種東西的可靠性只有天知道,否則也就不會有蛟龍強迫作愛說了。

更重要的是,《史記》中的許多對話,當時人和後來人都絕對不可能知道。那侯生盧生逃跑前的私下議論就是最生動證明。人都跑掉了,又沒讓秦皇抓住,天下究竟能有誰知道他們逃跑前的議論?這和林副與葉群在飛機失事前的對話有何區別?

那位網友使用了非常奇特的方式反駁我這說法。他假想林副飛機上有個竊聽器,於是便能記載這對話。就算這這樣吧,雖則我還真沒想到我那信口開河的搞笑還能被後人如此科學地加以解釋,當真是榮幸之至。不過,請問古代哪有這高科技發明?用現代科技發明去證明古代確有可能記錄那些根本就不可能記錄下來的事,未免也太荒誕不經。

再重複一遍:《史記》中有許多精彩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記錄下來的可能,只可能存在於小說之中。不信請看《項羽本紀》中對項羽末日的描寫: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這一段要想傳諸後世,前提必須是項羽周圍的親信有人活了下來。換言之,必須是隨侍的『左右』才能目睹這場景,但關係既然和他如此親密,也就不可能活下來。看看《史記》就知道中國古代戰爭和政治有多血腥,戰爭中屠城、坑殺降卒簡直是家常便飯,而滅族也是司空見慣的懲罰方式。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這一段尚可信,因為那田父可能會在事後去報功,但仍有問題。

看過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人,都該知道戰爭是何等混亂的千頭萬緒的一團亂麻,並不是如同一般人想像的如同下圍棋或玩電子遊戲那樣一目了然。根據《史記》,垓下會戰時,光韓信率領的大軍就有30萬人,項羽有10萬人,這還沒算進漢王的其他部隊,估計全部加起來決不下於50萬人。如此龐大的群體,偵察、通訊、聯絡必然是嚴重問題。古代通訊方式極為原始,就算項羽突圍出去了,統帥部也不會立刻就發覺。逃走的人數是多少也只可能靠士兵事後報告,而那必然是眾說紛紜,絕對不會得出一個一致的數字。看來漢軍只知道楚軍突圍,並不知道是項羽,否則不會只派5千騎兵去追。

下面這段就完全是天方夜譚了: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現代人應該一眼就能看出這完全是藝術再創造。最奇的是項羽向那28騎發表死不認輸的演說,然後又詳細披露行動方案,這些話居然能記錄下來,根本就是零概率事件。那28騎全死光了,到底是誰在他們身上縫了微型竊聽器?又是誰去回收、播放並記錄那些錄音的?

這還不是唯一的問題。請注意,司馬遷在這兒用的完全是寫小說用的「主觀鏡頭」,觀察點完全放在項羽這邊。可實際情況完全相反,歷史事件只可能是在事後由戰勝方拼裝還原出來的。而這又是眾說紛紜、絕不可能統一的事。所以,這兒作者斬釘截鐵地說項羽斬了一將,又嚇逃了誰誰,完全是胡扯:那種混亂局面里,誰知道誰殺了誰?憑什麼說那死了的將軍是項羽斬的?赤泉侯又有何根據認定嚇得他辟易數里的就是西楚霸王本人?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這一段的毛病和上面也差不多。如果說上段是零概率事件,這一段便是小概率事件,前提是那烏江亭長必須活下來,而且他講述的故事必須及時記錄下來並在百來年後讓司馬遷找到。諸位且去想想這可能性有多大吧。

這段記錄只有項羽死後大眾爭屍那段最可信,因為它逼真地描寫了戰場上的混亂狀態,也暴露了此前漢軍根本不知道他們原來他們追的就是霸王本人。

寫了這麼多,讀者大概應該能明白並同意我的觀點了吧?再說一遍,真實的歷史絕不可能如小說那樣透明,正如真實生活中發生的案件不會像小說、電影里那麼容易破一樣——誰都知道小說里的謀殺犯必然是書中角色之一,但只有傻子才會以為現實生活中的謀殺犯就在他認識的某幾個人之中。

類似地,契訶夫曾說,如果劇本第一幕的場景中,牆上掛了一把劍,那麼在最後一幕高潮中,那柄劍就必須出鞘。可我有位朋友家裡掛滿了收藏的各種劍,我認識他也好多年了,可到現在那些劍還無一把飲過人血。

這就是小說和真實生活的差別。歷史是真實生活的記錄,當然就不可能那麼戲劇化。例如小說有所謂伏筆,出場人物一個都不會給浪費了,否則就是虛設,可以刪去。但在真實生活中,你遇到的人大部分此生再不會見著,起碼所有小學同學都永久性地從您的生活里消失了。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可在司馬遷筆下卻沒有被浪費的人物,完全跟小說一樣經濟。不信請看《淮陰侯列傳》: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這是說韓信微時蒙受的三件恥辱,都很有名。第一件是他去偽保長家蹭飯蹭了幾個月,嚇得人家的老婆改成一早就把飯做了吃了,讓小韓無法再蹭。第二件乃是漂絲婦看他餓得可憐,給他點殘羹剩飯吃。第三件則是遇到了牛二一類無賴,讓喜歡佩劍的韓信殺了他,不然就從他胯下鑽過去。

這第三件太不可信。我實在想不通韓信為何要去鑽胯。難道他走開或逃掉不行么?有什麼非鑽不可的必要?

這且不論,最有趣的是,後來韓信發跡,當了楚王,富貴還鄉,竟然又同時找到了原來那三個冤家: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請注意,從秦亡到漢朝建立韓信封王,這其中橫亘了七八年無比殘酷血腥的戰禍。隨便看一眼史記就能看出來那戰爭有多野蠻殘暴:不但屠城坑殺降卒是羽的標準實踐,就連以「仁厚」著稱的劉邦也干過好幾次這種爛事。可上面這三個人居然也就第一沒死,第二沒逃亡,第三沒給抓去當兵。當真是「無巧不成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1: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