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二章:宇宙「生」論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410

帖子

58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悟道 發表於 2013-10-21 1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悟道 於 2013-10-23 09:17 編輯

                       宇宙「生」論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講: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經》第四十章講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第二章講:
   有無相生。
   「道」是宇宙的本原,還有一、二、三級宇宙本原,第三級宇宙本原生髮出宇宙萬物。可以用「無」與「有」描述「道」,它們都是先天存在,並且是一種「混成」的狀態。
    宇宙是生出來的!這是《道德經》的定論,沒有絲毫的含糊,沒
有些許的疑惑,不是假說,也不是設想。《道德經》的宇宙之「生」,是一個大系統,存有引人思考的程序,有關此論在以後幾章中再深入介紹和討論,本章主要是確定一個命題——「生」。
    「生」字的含義如下:進也,如草木生於土上;自無出有日生;
自無而有曰生;生長、初始、養育、教化、生物、精魂、性、治等。《道德經》用「生」來表述宇宙萬物的起源,可能有如下意義:其一,宇宙的形成有一個初始的孕育過程,說明宇宙是有開端的;其二,自無而有曰生,宇宙間的有形萬物都是從無形的非物質態中浮現出來的,說明宇宙有一個成長過程,有一個由生到死的路線,這就是個體宇宙的時空;其三,「生」包含著生命的活力、價值與意義,宇宙之所以是多元宇宙,萬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多姿多彩,皆由於「道」之生髮作用所致,此生髮作用涵蓋著物理性與非物理性,是無限與永恆;其四,「道」之「生」貫穿於萬物自始至終的循環往複過程,因為「生」具有教化、生長、治理等功能;其五,「道」之「生」具有生髮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性,因為「生」具有精魂與性之意義。總之,「生」代表著「道」,生生不息的永恆的創造性,以及偉大的母愛。
    我們覺得宇宙「生」論是《道德經》宇宙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
關於宇宙起源的基礎理論,而且也是《道德經》宇宙論與古往今來的任何宇宙論相區別的標新立異之處。
    《道德經》的宇宙「生」論是一個人類綜合智慧能夠理解的神奇
過程,也是哲思的聖美。人類都熟悉所在環境內物種的生生滅滅,更熟悉本身的生生滅滅,尤其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生態,在思維中形成神奇而美妙的概念。試看,從男女的相遇,到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到胚胎的形成,到嬰兒的出生,再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老年,直至死亡,這都是生的過程。單是從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到嬰兒出世這一過程,也就夠複雜了,然而,宇宙之「生」要比人類之生更加複雜和難以思議,那是更高層次的生態。「道」生髮萬物,不是我們物質世界那樣的顯現狀態和過程,而是不可見的、隱秘的非物質態過程,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無」。《道德經》用「無」,用「恍」、「惚」、「窈」、」冥」(第二十一章),用「生」來說明宇宙的本原與萬物的起源,可能是最適當的選擇。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人類體悟到不同於我們所見實相的另一番宇宙狀態。大家知道,物質世界給我們形成了很堅固的概念,以至於忽略、忘卻甚至否認無形的非物質態,淡漠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的概念。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諸如高山大川、雷鳴閃電、屋宇樓台、五色五味等物質性的存在,給予我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們感覺它們強大、美好並可供享受。實際上這些強大、美好和可供享受的物質態,都是被我們忽略的所謂「惚」、「恍」、」窈」、「冥」的非物質態「生」出來的。當我們用心琢磨我們人類是由這樣的偉大之母——「道」所生所養之時,我們才感到尊嚴與自豪。如果告知你是由草履蟲或猿猴變化而來,那你的內心世界該產生多大的不自在呀!如果告知你是上帝或神仙創造了你,那你又會追根間底,上帝是哪裡來的呢?這個難題又給你的內心世界留下個不解之謎,而且會產生擾亂人心的迷信。如果告知你是「大爆炸」的緣故產生了萬物與人類,雖然你表面對那些高深數學和諸如「奇點」、「黑洞」、「粒子」等相對論與量子論名詞術語不敢說三道四,但是與《道德經》「生」論相比,你內心世界會覺得「大爆炸」與人類的出世好像互不相干,因為它缺少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大大的不盡如人意。我們覺得大爆炸理論確實有些簡陋和缺乏美感。試想有那麼一個「點」,混濁得像一鍋粥的樣子,「澎」的一聲,炸得滿天飛,實在是一種無秩序的混亂。對此,科學家們還計算出在爆炸發生后的極短時間內可能的事件表,例如在 「點燃」后10-44秒,也就是在大爆炸開始后的一萬億億億億億分之一秒,物質「凍結」成原子粒子。美國物理學家AIanGuth說,此時的新生宇宙體積擴大了150次,大到和葡萄核差不多了;再過三十萬年後,宇宙冷卻到可以使粒子形成超熱氣體的原子和分子,這些都是恆星的材料,後來恆星聚攏成為星系。
    以上是對「大爆炸」說法的簡述,也許它只是宇宙內某一局域現
象,但絕不是《道德經》所表述的宇宙的生態。因為宇宙生態要比人類生態更偉大、更神聖和更具備人類可以感悟的美感。宇宙本原是人類的最高母系,它大大超過人類的「所有」,由此可見,宇宙之「生」要比人類之生更加真、善、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這是《道
德經》給出宇宙生態的大程序,它雖然沒有「大爆炸」說法那麼具體,
但它可能是最符合宇宙規律的哲學。哲學是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的基
礎,我們為什麼不循此而進呢?因此我們給出以下思考:
    一、《道德經》的「萬物」如果是指我們理解的「顯宇宙」的話,
那麼其宇宙本原應該分為四級,即「道」、「一」、「二」和「三」。《道
德經》說「天下萬物生於有」(第四十章),可以理解為「三」就是「有」,
因此,從宇宙母系的角度而言,「道」包括「無」與「有」。
    二、宇宙間只有第一級的宇宙本原——「道」是永恆的,「一」、 「二」、「三」或「有」都要遵循「逝」、「遠」、「反」的規律,即生髮與消亡的過程。因此,我們所見的宇宙膨脹也好,黑洞撕裂星球也好,都應屬於《道德經》所說「萬物」之列,它們都要經過生髮與消亡的過程,它們離宇宙的起源或宇宙之母等根本性的答案還差得很遠。科學家們用「膨脹」來形容顯宇宙的擴展,實際上這是我們所見顯宇宙的生長期,「生長」與「膨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生長」與「爆炸」更是不同的概念。宇宙本原「生」就的不只是一個宇宙,而是多宇宙,就如同我們地球上的萬物一樣,是紛紜複雜的存在。所以,我們觀測到的宇宙現象只是單一宇宙的一部分,就好像一粒蠶豆在一個兒童胃腸道里旅行一樣,它看到的僅僅是一個人的一個器官及其不斷長大,而對其他器官和組織(心、肝、腎、肺、頭、骨鉻、肌肉等)則是一無所知。
三、「生」是一個有秩序和「惚」、恍」、」窈」、「冥」的過程,宇宙之「生」要比人類之「生」更加複雜和偉大。《道德經》之所以用
「道」、「一」、「二」、「三」和「萬物」來表達宇宙之生的過程,是因為這些文字幾乎可以引導我們達到思維的極限,而「大爆炸」的字義卻令人陷入思維的枯燥。
    四、從廣義而言,宇宙之「生」是個無限的過程,而就單一宇宙
而言卻是有限的過程。因為宇宙之母生的能力是永恆的,所以其生髮宇宙的過程是循環往複和連續不斷的;因為單一宇宙有生必有死,所以它的空間和時間有始也有終。從這個意義上講,單一宇宙的空間和時間箭頭是一致的。
    五、宇宙之「生」可能有多種多樣的萬式,但都離不開「陰場」、
「陽場」與「沖氣場」(待以後專章講述),同時,不但生就物質而且也生就精神,並且二者是「同出而異名」(第一章),否則人類的精神和萬物的精神就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生」能綜合宇宙間所有的能與力,無論是引力、電磁力、強力
與弱力,還是我們末知的力,如暗能量和精神能力,它們都存在於萬物的「生」之過程。隨著萬物的消亡,又都各歸其根本之處,也就是宇宙之母。這些能與力按著「逝」、「遠」、「反」定律,將會再生宇宙或萬物,如此循環往複以至無限。所以說「生」論對於宇宙起源和萬物起源而言,是最適合我們人類的思路,它無比順暢並能演推無窮。大爆炸論可能會解釋一個星系或宇宙某局部的一個片斷現象,但它不可能解釋整體宇宙起源的狀態和過程。宇宙「膨脹」論不能統一引力、愛因斯坦的排斥力和暗能量之間的關係,也不能明確地判定宇宙最後的結局——是無限制地膨脹?是破裂,還是回縮?總之,讓人難以形成一個比較順暢的思維路線。而《道德經》的「生」論認為,宇宙是有生長期的,宇宙的長大是先天賦予的能力和後天攝取的能力所致,這類似於我們人類的生長,但要比人類複雜得多和偉大得多。個體宇宙和萬物一樣,有生就有死,它生長到一定程度是一定要消亡的。我們可以看到一朵花的凋謝,我們可以看到一棵樹的枯乾,也可以看到我們同類的死亡,但是我們不可能看到一個宇宙的消亡,即使我們可以觀測和理解一顆恆星、一個星系,或一個星團的存在形式,但也很難想象一個宇宙消亡的樣子,因為我們是一個非常小的宇宙區域網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