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揮員正在勘察地形,分派任務
白馬山戰役爆發於1952年10月6日至14日,志願軍38軍114師2個團、112師1個團、113師1個團共15000餘人與南韓第9師28團、29 團、30團、51團持續9天膠著大戰,在佔領白馬山陣地后,經過多日鏖戰後撤出白馬山。此役,白馬山24次易手而韓軍第9師不後退,守住了白馬山戰略要地。為此,韓國軍史大書特寫,稱此役「靠自身的力量,以一個師的兵力對抗全部換裝蘇式武器的」王牌38軍的全力進攻,又稱「此次戰役造成中國傷亡 15800人,自傷不到3600人」。該師的徽章也從此改為白馬圖案,師長金鐘五一役成名,官至韓國軍事革命委員會委員兼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兼陸軍參謀總長及戒嚴司令部司令;該師參謀長朴正熙在後來更是仕途得意,當上了韓國總統。然而,在中國軍隊的戰史中,卻幾乎找不到此戰的痕迹,直到90年代以後,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中國軍方才羞羞答答地承認,此役「英勇無敵的王牌萬歲軍」雖大量殺傷南韓軍有生力量,但反擊281.2高地失利,反擊394.8高地久戰不決,未能鞏固已奪取的陣地,在付出了傷亡6700餘人的代價后,不得不退出曾經到手的白馬山。
白馬山戰役后,雖然38軍軍長江擁輝向志願軍總部承擔了此戰不利的責任,並在集團軍團以上幹部會議上認真地總結了經驗教訓。但江擁輝在此役中的指揮還是可圈可點,足見這員「虎將」的勇敢、沉著、機智和冷靜。
打還是不打
白馬山位於鐵原西北10公里的葯山洞地區,由西北走向東南,長約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為主的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這也是韓軍第9師據守的主陣地,與第38軍項里北山陣地相對峙。山頂樹林茂密,山下有驛谷川。山的東面是一望無際的鐵原平原,南面是經高台山和寶蓋嶺通往漢城的聯合國軍主要軍事補給線,可直達聯合國軍的重要兵站基地鐵原。由於該高地山勢形同卧馬,故得名「白馬山」。白馬山的地理位置使它註定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焦點。對於聯合國軍來說,白馬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丟失了這個高地,美第9軍就只能撤到驛川穀以南的另一個高地上,而且將無法利用這片地區的交通網。相反,中朝軍隊的進攻和偵察活動卻能更進一步地向聯合國軍防禦縱深滲透和發展。正因為如此,聯合國軍在這塊不起眼兒的山頭上花費了很大功夫,特別是1951年秋季攻勢,聯合國軍從第42軍手中重新奪回陣地后,便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坑道和鋼筋混凝土地堡群,埋設地雷、設置障礙,拉起了一道道鐵絲網,再加之美軍飛機、坦克和後方的強大炮火支援,使第42軍在反擊時吃了大虧,付出傷亡423人的代價,僅殲敵30餘人,韓軍自詡白馬山是「鋼鐵陣地」。
38軍和42軍換防后,志願軍總部把眼睛瞄向了白馬山,不要說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就是42軍在白馬山「栽了跟頭」,面子也要找回來。這回負責奪取白馬山的可是王牌38軍,素以打硬仗、惡仗著稱的「萬歲軍」,不僅是四野的三大主力之一,也是號稱「天下第一縱」和「林彪的三隻虎」之一;它的老底子是彭德懷平江起義的三軍團的一部,是彭德懷親手培育的富有光榮傳統的部隊,而且又剛剛更換了蘇式裝備。新任38軍軍長的江擁輝更是一位德才兼備、軍政兼優的指揮員,號稱「常勝戰將」、「虎將」,35歲就升任王牌軍軍長,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第二次戰役他參與領導38軍,親自督戰,全殲南韓第7師,接著又親率113師「邊走邊打」,先是將聯合國軍土耳其旅打得只剩下兩個連,后又全殲美第2師。聞知戰報,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喜不自禁,親自在嘉獎電文里加上「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138軍萬歲!」。這就是38軍「萬歲軍」稱號的由來。

戰士們正擦拭武器,準備戰鬥
於是,志願軍總部的命令到了38軍,「為配合支援部隊換防前的作戰,及粉碎敵人可能發起的局部進攻,與提高部隊的作戰經驗,決定第38軍向39418、 281.2兩高地據守之敵進行戰術性反擊,並在反擊中殺傷敵人5000人以上,而後爭取佔領並鞏固之」。這可是江擁輝接任軍長后的「當頭炮」,規模又比較大,所以38軍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視,準備也很充分。參戰部隊第114師提前6周就開始進行戰前練兵,擔任突擊394.8高地的第340團和突擊281.2 高地的第339團的官兵們都憋足了勁兒,這回諸兵種協同作戰,一定要打出個樣兒來,給祖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一個見面禮。練潛伏專找有青蛙叫的地方訓練,隊伍經過,蛙叫聲突然停止為不合格,蛙叫如常為合格,練來練去,整個隊伍全都練成了無影無形、無跡無蹤的「隱身人」。全師上下還演練了蘇式新裝備及通訊聯絡、步炮協同等戰鬥組織與戰術動作,並用一個多月時間儲備了大量物資。同時,加強了炮兵和坦克,參戰的各種口徑火炮達182門,坦克17輛,還有59 門高炮和122挺高射機槍擔任對空作戰,除了飛機,什麼都齊了。炮兵諸元調整好了,坦克也進入了出發陣地。說實話,江擁輝還沒有用這麼闊氣的家當打過仗咧,他和全師官兵一樣,就等著志司的統一進攻號令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麻煩來了,一切都變了。突擊部隊的一個幹部投敵了!
10月2日,第340團第7連文化教員谷中蛟投敵了這傢伙早就存了逃跑的心,乘著幹部們往來查看道路之機,從前沿陣地悄悄地跑到韓第9師的陣地上。
谷中蛟是突擊部隊的幹部,知道點情況,還打不打?江擁輝軍長有些猶豫。不打,太可惜,準備這麼久就為了這一鎚子買賣。打,要麼乘這個叛徒剛跑過去,敵人尚處於真偽未辨之時或雖辨明了真偽、掌握了情況還來不及調整部署之際,提前進行反擊,打他個措手不及;要麼就乾脆再等他個十天半月或個把月不打,等敵人鬆懈麻痹下來再打他個猝不及防。正思量間,志司的作戰命令也來了,命令明確規定:第二階段反擊作戰統一於6日開始。江擁輝想,看來提前和推遲都不符合全線統一反擊部署了,只有打與不打兩種選擇。打硬仗惡仗出身的江擁輝一橫心,一股子豪氣也衝上腦袋,「媽那個×,跑個把漢奸算個毬,打!」突襲打不了,就強攻,江擁輝下定決心吃下白馬山這塊硬骨頭。
撤還是不撤
無獨有偶,這邊江擁輝是新任軍長,想著藉此戰-雪42軍反擊失利之恥,同時也為 38軍「萬歲軍」的光榮冊上再添一筆。而韓軍擔負白馬山防禦任務的金鐘五亦是新任師長。金鐘五是韓國忠清北道清原郡人,1944年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而後加入日本「學徒兵」,在戰爭中積功升為少尉。1946年畢業於美國駐朝鮮軍政廳軍事英語學校,歷任韓國國防警備隊第3團排長、連長、副團長、團長。 1948年任第1團上校團長,同年任統衛部軍需官。1950年曆任第6師、第9師、第3師師長,晉陞准將。1951年任全羅北道軍事區司令,同年任陸軍本部人事局局長,1952年任第9師師長。
谷中蛟叛逃告密之時,韓軍第9師正在舉行全師運動會,金鐘五聞知消息后,當即命令轉入戰鬥準備狀態,並迅速對白馬山防守做了相應調整:
調集炮兵,增強火力。除了師屬第30炮兵營和第9重迫擊炮連外,韓9師還得到了韓軍炮兵第50營、第51營、第52營和美炮兵第49營、第213營、第955營等9個炮兵營和兩個坦克連44輛坦克的支援,美坦克第73營主力也從鐵原向白馬山馳援。
師屬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完成對白馬山北側前哨陣地前方彈幕射擊和對志願軍第114師進攻部隊集結的火力突襲計劃和準備。
全師投入戰前準備,增派部隊加強白馬山防禦力量。調第30團第三營開進394.8高地,支援第一營加固陣地,至10月4日4時20分,徹夜完成掩體150 個,設置障礙等應急設施,並以山頭為單位,配屬一個連的兵力,倉促編成環形防禦,加固掩蓋壕工事,將交通溝挖至一人多深,以減少傷亡;將營、連、排之間的電話線全部埋入地下,保證戰鬥中有線通訊不受影響,前方陣地與後方指揮機關通訊暢通;陣前鐵絲網由3層增至7層,同時設置了大量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彈雷。
補充補給品和飲水,以保證能夠堅持一周以上時間。
調韓軍第51團配屬韓9師,增強步兵兵力。
美遠東空軍第5航空隊也從10月3日(白馬山戰鬥是10月6日黃昏開始的)起,出動大批戰鬥轟炸機向中國軍隊後方炮兵陣地實施集中轟炸。

支援我軍進攻的炮兵部隊進入陣地
這一來,第114師所有的精心準備全部化為烏有,而白馬山之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
10 月5日夜,38軍突擊部隊6個連又4個排進入敵前潛伏,6日17時30分,3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配屬第38軍的炮群發出轟鳴,白馬山高地頓時成了一片火海,火力突襲足足進行了27分鐘。剛一結束,突擊部隊從潛伏區一躍而起。第340團4個連又兩個排,分5個突擊方向向394.8高地發起攻擊;第339 團第3連兩個排、第7連一個排向281.2之地發起攻擊。但由於志願軍的炮火併沒有對韓9師陣地構成重大影響,而韓9師的炮火卻令攻擊部隊吃盡苦頭,進展異常緩慢。
無奈,第342團第2營於7日投入戰鬥,但仍然沒有拿下主峰,與韓軍第30團增援上來的部隊形成對峙,一整天,誰也奈何不了誰。黃昏后,第342團其他兩個營陸續投入戰鬥。血戰至半夜,才將主峰拿下來。
韓軍第30團兵員損傷過半,被迫撤出休整。韓第9師師長金鐘五少將很及時地將韓9師主力團第28團投入戰鬥,與第342團你來我往在主峰上來回拉鋸。
主峰的幾次易手,使江擁輝急了眼,他當即拿出第38軍的頭號主力團第112師第334團,於8日零時再向主峰奮力一撲。只兩天功夫,第334團兩個營就傷亡了一大半,而韓9師援兵還在源源不斷地撲上來。第334團部隊傷亡過大,兵團司令部只好命令他們撤出戰鬥,陣地交由第342團防守,而第342團本來在進攻時傷亡就很大,又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補充,面對韓9師源源不斷的生力軍,當然更難以組織起有效的防禦了,結果韓軍第29團一個反衝擊打上來又把主峰搶了回去。
394.8高地打粘糊了,281.2高地也出了問題。
6日晚,第340團這邊發起反擊不久,第113師參謀長范天恩就興高采烈地打電話給江擁輝,報告說第339團2個連又3個排的突擊部隊已經佔領了主峰。江擁輝一聽很高興,東方不亮西方亮,兩隻螃蟹老子總算還是夾住一個。可還沒來得及笑出聲兒,范天恩又來了一個電話,說攻擊部隊把次峰當主峰了,281.2高地還沒有拿下來。江擁輝當時就想給范天恩一頓臭罵,這誤報情況真不是時候,還不如就直截了當說沒拿下來呢。不過這會兒生氣也沒辦法,江擁輝也看出處於281.2高地次峰的第339團部隊態勢極為不利,遂命令他們撤出戰鬥。這一撤,無形中又加重了對固守394.8高地主峰的第342團部隊的壓力,韓軍的所有支援炮火毫無顧忌地潑到了394.8高地上,結果是394.8 高地進攻打得粘粘糊糊,攻佔後防御也搖搖晃晃。
戰至14日,經過連續9天201個小時的爭奪,雖然白馬山大部分高地仍在第38軍手中,但 394.8高地就象在風雨中飄搖的小船,翻來覆去地左搖右擺,始終站不穩腳跟。韓軍第9師陸續投入4個步兵團的兵力,第38軍也相繼投入13個步兵營又兩個連,白馬山之戰成了「添油戰」。
白馬山之戰打成這個樣子,反倒使江擁輝冷靜下來,還繼續打下去嗎?撤還是不撤?他冷靜地掂量了一下形勢: 雖然第38軍已經佔領了白馬山地區大部分高地,但韓軍第9師早有準備,已經奪得先機,且集中了強大的支援炮群,對第38軍已佔各點進行反覆覆蓋射擊,後面還有美步兵第3師部隊隨時準備增援,若繼續與之爭奪,付出的代價太大,陣地也很難鞏固。既然現在志司下達的兩個目標已經完成了一個,不如斷然撤出戰鬥,以保持主動。經請示兵團司令部同意后,江擁輝大手一揮,果斷地下達了撤退命令。事實證明,這個撤退命令不僅下達得及時,而且十分正確,足見江擁輝判斷戰局的機智和把握戰鬥的冷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