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震驚!人民幣是亞洲最臟貨幣 ,平均含菌量17.8萬個!(組圖)

[複製鏈接]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3-9-3 17: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香港城市大學研究顯示,在香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菲律賓、朝鮮7個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貨幣中,以人民幣的紙幣細菌含量最多,數量多達17.8 萬個,比第二名的香港和柬埔寨,整整多出了16萬個。現在不少國家貨幣的整潔度已達到八成新左右,而在我國許多地區,本應銷毀的損傷幣仍在市面流通。

  

  錢幣的帶菌數與地區氣候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氣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細菌的生存條件。廣州和重慶的人民幣要比北京的臟很多,這與廣州重慶地處南方常年高溫濕熱,而北京較乾燥寒冷有關。即使同一地區的同一種錢幣,季節不同其表面的細菌總數也有一定的差異。最大值出現在夏季,因為夏季高溫濕熱易於細菌存活,並且人體汗液油脂分泌旺盛,容易附著細菌污垢,在接觸錢幣的時候造成交叉污染。隨著氣溫的降低,錢幣上附著細菌總數呈下降趨勢。

  

  北京化工大學對北京市人民幣污染狀況調查發現,不同的錢幣上細菌數差異很大。一張1元紙幣最乾淨的有2600個細菌,最髒的細菌數為180萬個,呈「良莠不齊」狀。而10元紙幣整體要比1元攜帶的細菌數少,因為鈔票面值越大流通機會越少,沾染細菌數也較少。

  

  健康專家對錢幣上的細菌做了詳細的檢測,結果顯示,由於反覆使用,多數錢幣都會受到細菌污染,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是錢幣上最常見的細菌。錢幣上最主要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本是人體腸道內一種常見的細菌。正常情況下,多數大腸桿菌與人體是互利共生的關係。只有在機體免疫力降低、腸道長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況下,大腸桿菌才會致病,移居到腸道以外的地方,例如膽囊、尿道、膀胱、闌尾等地,造成相應部位的感染。錢幣上的大腸桿菌多來自糞便,會隨著錢幣的流通進行繁衍和傳播,造成致病性感染。

  

  在不幹凈的食物中,往往含有沙門氏菌,人們在購買這些食品時,很容易將食品上的沙門氏菌沾到錢幣上。沙門氏菌有的專對人類致病,有的只對動物致病,也有對人和動物都致病。致病沙門氏菌能引起人體腸胃食物中毒,導致胃腸炎、傷寒和副傷寒。這種細菌在外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強,在錢幣這種適宜環境中,沙門氏菌甚至能生存幾個月。當人體抵抗力較弱時,致病沙門氏菌便會引發疾病。

  

  人吐出的痰液里往往含有綠膿桿菌,這些痰液一旦沾到錢幣上,綠膿桿菌就很容易通過錢幣的流通進行傳播。綠膿桿菌是一種致病力較低但抗藥性強的細菌。綠膿桿菌感染可發生在人體任何部位和組織,常見於燒傷或創傷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內膜炎、胃腸炎、膿胸甚至敗血症。雖然綠膿桿菌致病性較弱,但抗藥性很強,很難被殺滅,可長時間隨錢幣流通。 (轉)

1032

主題

1451

帖子

268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88
沙發
愛閃閃 發表於 2013-9-4 10:38 | 只看該作者
支持帶圖的帖子!可是看了那些細菌的圖片后真的沒什麼食慾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