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澳洲大選中的華人

[複製鏈接]

193

主題

252

帖子

55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5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蕭十一郎 發表於 2013-8-27 2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移民到澳洲的華人不斷增多,有親屬移民,有技術移民,也有投資移民,也包括龐大的留學生群體。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華裔佔澳洲總人口的4%,有近90萬人,其中約32萬來自中國大陸,是澳洲最大的少數民族,而中文(包括普通話和粵語),是澳洲除英語外的第二大語言。經過2012年以及2013年上半年,根據每年增加的移民數字,在澳華人目前應該超過100萬人。
        海外華人的傳統,一般是勤勉工作,懶理政治,所以在澳洲政壇,華人目前還沒有一位國會議員誕生。因此,華人在澳洲政壇的話語權不大。隨著華人數量的增多,更隨著中國與澳洲之間經濟關係的緊扣,華人對澳洲政壇的影響也開始逐漸增加,這已經是一種趨勢。
        而為了拉攏華人選票,澳洲的聯盟黨(在野)和工黨(在朝)都會刻意培養和扶持幾個華人任職議員或顧問。維省聯盟黨政府就專門設有多元文化專員由華人擔任,而工黨在紐省也扶持華人議員擔任上議員,加強與華人社區的聯繫。
        就算如此,華人在澳洲政壇仍是缺乏政治明星。這與華人的中西文化認知差異有一定關係。華人到了異國他鄉,首要的是解決衣食住行,置業安居問題,因此生活目標,事業目標是擺在第一位,政治目標似乎離華人,特別是第一代移民很遙遠。他們關心中國的變化,甚至多過關心澳洲。這跟華人的心態和文化背景有關。
       華人一般有落葉歸根的傳統,雖然近年也開始出現落地生根的變化,但因為母語屬於非英語背景(不同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印度移民),難以關注當地事物,日常接觸的仍是中文媒體,登陸的仍是中國網路,看的仍是衛星轉播的中國電視,心態上甚至仍留著過客的特徵,故華人一直有融入澳洲主流社會的呼聲。這個呼聲,也反證華人在白人社會上的從屬地位--非主流群體。文化背景上,華人有「民以食為天」的生活價值觀,有「出人頭地」的事業價值觀等,這些務實的世界觀,導致海外華人在「人生地不熟」的背景下注重實利多於注重政治,這成為華人參政的文化障礙。可以看出,海外華人對政治基本是不參與為多。
       但若以為華人不會搞政治,你就錯了。在海外,在澳洲,華人社團比任何一個族裔還多,據說墨爾本雖然不超過20萬華人,卻有超過200個華人社團。只是這些社團多熱衷於聯誼,商業,很少參與政治而已。不過,筆者認為,這些社團一經樹立政治目標,再整合一下,就是未來的一個黨派。
       隨著華人人數增大,為華人爭取話語權開始積極起來。因為,政治跟利益是密切相關的。政壇上沒有自己的聲音,政府制定政策時就未必考慮到你的實際需要。因此,這二年,華人從政的身影開始更多的出現。
       從天而降的華裔候選人李逸仙就是其中一個--工黨的明日之星。他是上個月才決定參加悉尼一個選區的競選的。雖然他在澳洲土生土長,但近年一直在北京做生意,也是一位律師。上月他被澳洲總理,工黨主席陸克文急召帶同家人回澳參加國會議員競選。
      李逸仙認為,其選區有16%華人人口,若能全部爭取,就能成為澳洲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他具備澳中背景,能說流利英語,普通話和粵語,最適合作為溝通主流社會和華裔社區的代表,加上他在中國從商,對澳中二地貿易會有幫助。但現實並非輕鬆。首先,本身華人之間都有分歧,各自都有心儀人選,故全部爭取只能是一種良好願望;其次,同區的聯盟黨競選對手實力不弱,在民意調查中,以65%撼低35%的李逸仙。因此,華人從政上位之路並不平坦。
       但華人在澳洲政壇的影響力俱增既是現實也是趨勢,就拿華人大區Hurstville而言,華人選民在15%~20%之間,足以左右選情。正因如此,相信未來的澳洲政壇,重視華人權益,重視華人聲音,將是每一個政治人物必須要有的態度。而在政壇直接發聲,將是新一代華人的希望和從政的動力。 27-8-2013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5: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