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書分享<神的傑作>-細胞-各有所司(2)

[複製鏈接]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6-24 08: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美)班德,(美)楊腓力 著


身為一個肢體的意義,就是捨棄它自己的生命、本性和行動,只受身體中靈的支配,單為身體服務。-     法國物理學家帕斯卡爾

    無論是專門收集標本和編目的科學家,還是赤足在樹林里遊盪的孩子,同樣都會因見繁殖在這世上的生物種類之多,而生肅然起敬之心。孩子醉心於蝴蝶身上各色的花紋;他追捕點水的蜻蜓;也會因一隻吱吱叫的甲蟲陣陣的縱跳而歡呼;他更會屏息專心撫摸一隻兔寶寶。至於科學家的觀察,則要深入多了。隨手從樹林里抓取一團一尺見方、一寸來厚的泥土,他就可以開始數點起來。在這塊我們毫不在意、任意踐踏的泥土裡,他可以找到「1356個小生物,包括865個小虱子,265隻彈尾蟲,22條百節蟲,19隻大甲蟲,以及其他12類無以計數的小蟲。」一則由於手邊少了一架電子顯微鏡,再則大概也沒有那種無窮盡的耐心,土中其他的20億微生物,和幾百萬個菌類、藻類等,他就顧不得了。

    在他的實驗室里,這位科學家會從我們熟悉的阿米巴開始,由「低」而「高」地依次分類,但所謂「低等的」生物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爬一次山,踐踏了億萬的小生物,卻能心無歉疚地回家?向來吃素的人,在痛飲清涼的泉水后,也不會因喝下了成堆的微生物而感到遺憾。為什麼我們見了路邊血淋淋的死貓會閃躲,卻無視於翻土機從路基掀起來億萬的小生物呢?

    原來影響我們分類時價值觀的關鍵在於「專業化」——就是細胞輪流分工,而使它們的反應局限在單一功用上的那個過程。我們認為貓具有較有意義的生命,因為它是由許多低等細胞集合、同工而形成的一個高等動物。在我顯微鏡底下的阿米巴則是動物梯次最低層的動物,它雖然會動,但一天只不過移動個把寸而已。它一輩子可能只是在一個鐵罐、或是一個舊車胎里度過的。它不像人類,可以遊歷歐洲、參觀印度聞名的泰姬馬哈墓園,或攀登美國西部的落基山。因為要能這樣邀游,一定得有像麥穗一樣緊密排列的專職肌肉細胞。低等生物只能像毛蟲一樣爬行、蠕動,一天最多前進幾碼而已,但高等動物卻能跳、能蹦、又能跑;有翅膀的更能高飛、低翔、隨意衝刺,這都是因為不同細胞「各有所司」的緣故。

    就拿視覺器官來舉例吧!阿米巴也有粗略的視覺——它能朝光的方向移動,然而僅此而已。但專業化的細胞卻使人能夠在顯微鏡的這一端,用視覺觀察出那幾乎毫無知覺的阿米巴的細緻色彩。阿米巴是單細胞生物,但在我這個朝它凝視的眼珠里,卻有一億零七百萬個細胞。其中七百萬個是錐狀的,當一些光子穿過它們時,每一個視錐細胞都能向我的大腦發射出一種訊號,使我對所收到的色彩有全盤的認識,就這樣我才能輕易地分辨上千種的顏色。另外一億個視桿細胞,則是供我在光線微弱時備用的。單靠桿狀細胞的操作,我分辨不出顏色來,每樣東西都像沉浸在月夜裡,蒙在一片淡灰色中;但是視桿細胞卻使我能敏銳地分辨一個極廣的光譜,明暗差距可達十億倍以上。

    阿米巴與我的眼細胞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一種驚人的專業上的差別。在義大利的那波里灣,長著一種叫寇比利亞的動物,它只有一個受光器——一個長在一束肌肉頂端的錐形細胞;這細胞好像一個電視攝影機會轉來轉去,雖然每次只能接受一種光的信號,但人們相信,它的腦神經能彙集許多信號,而使它對周圍環境構成一幅概略的圖畫。

    但人的大腦可以從眼細胞同時收到數以百萬計的信號。當某一種波長的光波出現時,每一個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就因受刺激而向大腦輸送一個電波;大腦從所有視覺細胞吸收了這種複合著「是」與「否」的訊號后,就將這些訊號重新清理、組合,然後提供給我一個阿米巴在顯微鏡片上遊動的影像。比起阿米巴那單細胞的獨立自主性來,我眼珠里這些靜止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的確顯得單調多了,但是,我們有誰肯和阿米巴對換一下處在鏡片兩端的地位呢?

    談到有效地工作,每一個細胞都必須放棄它大部分的能力,而僅僅保留一兩種功能;譬如,我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不能隨意移動,而阿米巴卻能隨意作一連串微小的動作。然而人的細胞卻因肯扮演一個受局限的角色,使得人體能成就更高、更有意義的功用。一個視桿細胞能使我對光波波長產生反應,因此我能盡情地欣賞一道彩虹,一隻一頭扎入水中捕魚的鳥兒,也能觀察出好友臉上最細微的表情變化。它同時還能保護我躲開高速公路上迎面飛來的石子。

    每個細胞這樣自我犧牲,所換來的是我所謂的「集體共存的樂趣」。至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安全、喜悅等類似的感覺,是如何傳遞給身體各個細胞的;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在我們任何一種情感反應中,每一個細胞都是有份的:經過荷爾蒙和酵素的滋潤,它們能引起急促的呼吸,肌肉的顫抖和胃的抽動。你若想試著在人體里找出一條快感神經來,必會大失所望,因為人體內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感覺痛楚、冷熱和觸摸的神經是有的,但是,卻沒有任何一條神經是專門用來讓人感覺快樂的。愉快感似乎是許多細胞共同合作之下才有的副產品。

    那麼性快感又是怎麼回事呢?它也並不如你所想象的那麼明確和具局部性。性器官一帶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快感神經;集中在那兒的細胞,也只不過會感受觸覺和疼痛而已。除了肌膚相接的刺激外,「性」事實上還包括了渴慕的感覺、眼目的喜悅、一些回憶,甚至背景音樂所引起聽覺上的刺激;性活動更包括一種複雜的愛情——自愛而又同時愛人的情緒在內。再進一步,就細胞方面來說,每個細胞與生俱來都秉賦了繁衍生命和確保生存的慾望。在所有這一切因素互相配合之下,人體才有產生性快感的可能。

    我非常喜歡聆聽交響樂,它能帶給我極大的快樂。在聽音樂的時候,我的耳朵會產生愉悅的感受。借著耳朵,我能分辨各種振動我鼓膜的頻率——即使它微弱到僅有十億分之一公分強(約是氫原子直徑的十分之一大小的振幅);這種振動借著我們熟知的那三塊耳骨錘骨、砧骨和鐙骨,傳至內耳。當鋼琴上彈出中央C鍵的音頻時,就會使我內耳骨的塞瓣每秒鐘振動256次;再往裡則是一根根的纖毛,它們好比眼睛里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能把聲音的訊號傳遞到我大腦中。然後摻合了一些其他因素,諸如我喜歡古典音樂的程度,我對這首曲子有多熟悉、我胃裡消化的情形、以及我的同伴是誰……等等。我的大腦對這一連串刺激所生的反應組合成一種衝動,對我來說,那就是快感。

    在自然界里,也有一些有機物能合作,但卻不能達到這種「集體共存的樂趣」。例如有一類阿米巴,為了繁殖的目的,也會聚在一起;這些群居的阿米巴,從十幾個到五十萬個,暫時有秩序地聚合成一個黏液菌團——就是一堆光亮,狀似子彈頭的小黏塊(當這堆小黏塊緩緩向前移進時,會留下一條黏液的印子,因此被稱做「黏液菌團」)。位在前面的細胞會合力疊成一個向上高起的塔狀物,塔頂則是許多新生的阿米巴所組成的球狀芽孢,整個小堆看起來就好像一朵毒草菇;突然間,這個芽孢爆炸開來,借著爆炸力,這些新生的阿米巴被播散到周圍各處。這整個現象前後只延續八小時,可算是細胞之間一種很簡單的合作。但是在這種黏液菌團裡面,卻少了一樣東西:這許多黏液菌細胞只是為了「繁殖」才合作的,它們中間缺乏一個有機體細胞所含有的相同基因,也沒有相同的效忠情操,因此,任務一旦完成後,群體就立刻解散,每個阿米巴又我行我素去了。

    相反地,人體是從一個卵子受精而長成的。在《水母與蝸牛》(TheMedusaandtheSnail)這本書里,作者路易-湯姆士(LewisTbomas)想不透,為什麼一般人對英國的第一個試管嬰兒會那麼大驚小怪。他認為人體借著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的結合,而能產生出一個生命來,才是真正的奇迹!「光是這樣一個受精卵的存在,就該叫世人驚訝不已,」他這樣寫道,「人們理當整天彼此奔走相告,不住嘆為觀止地談論那個細胞……。若是在我有生之年,有任何人能把這個現象解釋清楚,我一定要包一架,甚至一大列在空中噴煙寫字的飛機,要它們在滿天畫上成串的驚嘆號,直到我的鈔票用完為止。」

    在懷孕的九個月當中,這些細胞借著無比巧妙的方式,劃分出它們個別的功能來;數以億萬計的紅血球和百萬個錐狀及桿狀的細胞出現了——從一個單獨的受精卵開始,最後形成了總計多達一百萬億個的細胞群!!最後,一個全身光滑濕溜的嬰兒誕生了!在誕生之時,他體內的各類細胞都早已開始分工合作地配搭起來。他的肌肉像是做體操似的,開始笨拙地活動著;他的臉面因為新環境中的強光和乾燥的空氣而收縮;在吸進一口空氣后,他的肺配上聲帶的作用,發出了第一聲的啼哭……

    就在這一團土色多皺的細胞堆里,蘊藏著一種集體共存的樂趣。這嬰兒的小生命中,將要經歷種種的欣喜——當他發出第一個含糊字母時,他母親的讚許所帶來的喜悅;當他發現自己特有的天分及恩賜時而有的驚喜;當他與他人同事而得到成就后的欣慰。他雖是由許多細胞組成的,合起來卻是一個單獨的有機體,他全身中一百萬億個細胞,都同時能體會到這一點。

    我閉上眼睛,踢掉鞋子,輕輕蠕動著我右腳的小骨節;這個小骨雖然只有半枝鉛筆寬,但在走路時,卻能支持我全身的重量。我再合攏手指,拱起來捂住我的耳朵,立刻,我就聽到那熟悉的,有如貝殼裡發出的海濤聲,其實,那不過是血液衝過我頭部微血管的聲音罷了。我又伸出左臂,試著想象那百萬個肌肉細胞,如何迫不及待的同時在有規律地膨脹、收縮著。我再用指頭揉擦我的手臂,馬上能清楚感覺到每平方寸的皮膚上,四百五十個觸覺細胞所受到的刺激。

    是的,在我這個身體里,我的胃、脾、肝、胰和腎臟,各個器官都是由數以萬計忠心、勤奮的細胞組成的,它們的配合和功能是那麼有效,使我絲毫不覺得它們的存在。甚至我內耳里的纖毛,也不斷在監督耳中的流體,以防萬一我失去平衡時,能隨時對我發出警告。

    當所有的細胞都能合作無間時,我幾乎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我唯一能感覺到的,只是它們一切活動的大集成——就是這個名叫保羅-班德的人。我的身體雖然是由許多肢體合成的,卻仍是一個身體。這個道理十分重要,也是我們再繼續研究下去時的一個主要依據。
沙發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3-6-26 11:06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弟兄的分享。對生命越了解,越能感受到上帝創造的奇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主題

6876

帖子

5796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796
3
ruthrose 發表於 2013-6-26 19:21 | 只看該作者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3-6-26 11:06
感謝弟兄的分享。對生命越了解,越能感受到上帝創造的奇妙。

阿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8: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