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漢族少年的中國夢(25)國際學者眼中的康乾盛世
一、康乾盛世的工業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滿清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
但是所謂的「康乾盛世」是個什麼情況呢:
1、古人的記載:
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的盛世是這樣概括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
(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康熙中期是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從此以後在人口壓力下,中國的人均GDP開始一路下滑)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 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
金錢,所以 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 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乾隆朝詩人魏來朋的《鬻子行》寫道:
濰北邑當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膝下嬌兒莫能蓄,百許銅錢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飢餓,寧甘下賤為人仆。交錢交兒說分 明,錢交兒不隨人行。翁亦無奈強作色,驅之使去終不能。望兒揮手頻頻打,旁觀誰是解救者?頻打頻來懷中藏,兒聲長號翁如啞。
2、.西人的回憶
明末西方傳教士還在讚揚中國物產極為豐富,物質生產能力遠勝歐洲,聲稱"大明人"是"衣飾華美,風度翩翩".而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
「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 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在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這樣的..."遍地 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3、一些有良知的歷史學家的記載
山西產好鐵,滿清就向山西的冶鐵戶征鐵,所征之數不斷增加。雍正時征2.5萬斤,乾隆時增加到5萬斤,嘉慶時又增加到20萬斤。征鐵給的鐵價、腳費不到 市價的1/6,近於掠奪!潞安府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絲織業中心,潞綢精美,被滿清列為貢品,每年派造的數量,大大超過機戶的承受力。明朝盛時,潞安府有機織 1.3萬多張,明朝派造3000匹。經過明末戰亂,清代僅剩織機300張,居然還是派造3000匹,致使「機戶支價賠累,蕩產破家」,逃亡的不少,但滿清 朝廷並不因此放棄派造,直到機戶完全逃光,潞綢在歷史上消逝,才算停止。
松江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成為明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 源地,「蘇松財賦半天下」,蘇州、松江兩府的田賦位居全國榜首,其上繳中央的錢糧總額超過了浙江全省。當時松江的面積是蘇州的十分之三,而賦稅額卻是蘇州 的一半,因此,在明代,松江的賦稅額為全國最高。然而松江的棉紡織業到清代開始退步,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說:明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 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計,少亦以萬計」,而到了清朝,「標客鉅賈罕至,近來多者所挾不過萬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令:"聞開礦之事,甚無 益於地方,嗣後有請開採者,悉不準行"。對於不能封閉的冶鐵廠,則抽十分之二的重稅。到乾隆時,全國合法的鐵礦廠只有九十三處了。
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人大概是魯迅,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產量其實不及明末萬曆年間。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極為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 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 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 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康乾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二、「康乾盛世」的農業
農業種植方法的進步,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廣東部分地區收穫早稻以後,又插晚稻;收穫晚稻以後,再種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穫以後不能續種晚稻,就種蕎麥,一年兩熟。由於南方多熟種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產糧食60多億公斤。
清朝時候,專門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增多了。北京郊區的菜農,利用「火室」、「地窖」等設備,在冬季栽培韭黃、黃瓜等新鮮蔬菜,拿到市場上出賣。乾隆年間,原來不種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區,栽培棉花的佔十之八九。清朝前其,甘蔗種植遍及東南沿海各省。廣東一些地方種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頃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 蘆葦一樣。
清朝時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從明代就自美洲經南洋輸入。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干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 法的著作。此後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種植技術逐漸完善。但是番薯等高產作物也有其弱 點:營養低且單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價值少。作為一時的救急尚可,長期為主食必然導致人的營養不良,「面如菜色」,身體素質大幅下降,也必然影響人的正 常智力發育。經過清初到中葉100多年的興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終於走到了盡頭。
三、「康乾盛世」的疆域
國家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然而與唐、元幾代不同,在清代,統一問題,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中原地區中央政府的關係問題長期沒有得 到有效解決。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准格爾葛爾丹一統漠西,即在中亞一帶建立相對統一的政權組織,與中原地區相抗衡。康熙有過不徹底的短暫的大統一,但不久即 被分裂,繼之而起的雍正,又對新疆出現的分裂苗頭不加重視。只是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統?新疆為標誌,才勉強恢復了前幾代的疆域,所謂 的「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即所謂「鼎盛」、「全盛」時期。學者王鳴盛在《平定準噶爾賦》讚揚清廷:「天祚神聖,六合雍和;中外?福,寰宇一 家。文軌齊於要荒,聲教訖於幽遐」,即是對這種表面繁榮景象的歌頌。然而為了這所謂的「鼎盛」,康雍乾三代卻付出了極高的代價,甚至弄到康熙駕崩時整個國 庫只剩下50萬兩白銀的尷尬境地。這就是康熙時代龐大而又低效的軍隊和頻繁的愚蠢的戰爭帶來的後果。而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其後期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巨 大的財政黑洞。
四、「康乾盛世」的文化氛圍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 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明末發達的哲學一夜之間似乎消失 了,傳統儒學的人文關懷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著無聊的方向發展。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壞,不但表現為它徹 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為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滿清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製造了幾百起的文字獄,(連「清風明月」四字都可以導致文 字獄,想象力倒是很豐富)還將百萬以上的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康乾對文人的極端摧殘焉能不導致文化的凋敝?於是乎八股與考據得以茁壯成長。
五、「康乾盛世」的吏制
1、悲劇之源:「盛世」表象下的危機
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這種悲劇色彩從兩個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從18世紀末年以後,社會危機不斷爆發,昔日表面上繁榮一時的清 朝社會很快陷入蕭條冷落的「中衰」之中:民眾反抗不斷,自然災害頻仍,官僚腐敗盛行,政府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國與民皆患貧,奸偽日滋,禍亂相繼,士習益漓,民心益競,其由來也甚漸,其消息也甚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隨之成為泡影;二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繁榮表象中,中國落後於西文世界發展水 平成為定局,控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是在康乾盛世時期最終鑄定的。導致清朝盛衰之變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清朝統治者無能,也 不可能處理好關係到清代社會發展前途與命運的三個關鍵問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後,三是對外關係。
2、腐敗愈演愈烈
政風好壞,從來都關係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清朝統治者對政風一直不大重視,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隊伍的廉潔與勤政。康熙時代企圖通過皇帝親作表率,宣 傳理學說教提高統治階層的道德素質。雍正則一方面妄圖通過養廉銀減輕腐敗,另一方面採取嚴刑酷法,懲治貪官污吏。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收到了極差的效果。康 熙,乾隆不過是一些把中國拖入落後深淵的歷史罪人,一些最可恥的跳樑小丑而已。勞民傷財,象蝗蟲一樣搜刮百姓供自己尋歡作樂的下江南,他們到是來了一次又 一次,每次都如蝗蟲一般,將沿途百姓的民脂民膏吸剝乾淨。
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污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幾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為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污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後,局勢更加混亂,官 僚隊伍的腐敗一發不可收拾,「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不但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污受賄,而且像大學士和申這樣位至「宰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 僚,也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且貪污之巨大可謂空前絕後。儘管乾隆有時也厲行懲處,誅殺不少貪官(其中包括不少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僚),但收效甚微,「誅殛 愈眾而貪風愈甚,或且惴惴懼罹法網,惟益圖攘奪」刻剝,多行賄賂,隱為自全之計「。乾隆時期政治腐敗愈演愈烈,除了專制獨裁政體自身的局限外,還和皇帝本 人縱情享樂,以及朝廷不能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政府與官僚利益分配關係有關。此外,清廷懲貪寬嚴脫節,司法部門不能秉公執法也大大加重了腐敗的程度。
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異己的煽動和策劃,或 嚴重的自然災害。原因很簡單,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樂業,那麼少數人的煽動不可能使他們輕率地拋棄家產,鋌而走險;如果統治者仍具有清醒的頭腦,官僚隊伍仍 保持著嚴密的組織性和行政效力,那麼,它更不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消極救災,以致自然災害「趨饑民為盜賊」。因而,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 穩定,關鍵取決於政權自身的狀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