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企業上演「屌絲逆襲」 宜家代工廠集體倒戈

[複製鏈接]

1776

主題

1806

帖子

256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提要]2011年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新全球挑戰者》報告顯示,在全球100 家最有可能挑戰老牌跨國公司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中,中國企業佔到了33席,數量位居第一。可以想見,這場由本土企業向洋老師們掀起的「屌絲逆襲」風潮,只是剛剛開始。[網友有話說][更多精彩內容]

  從洋巨頭的「追隨者」到「挑戰者」中國企業上演「屌絲逆襲」

  經過三十多年的學習和磨鍊,

  本土企業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巨大轉變

  編者按:在過去三十多年中,有許多全球知名跨國巨頭來到中國市場。在華「淘金」的同時,這些當仁不讓的老大們也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了本土企業的老師,不僅帶來了知識、技術,還有豐富成熟的管理經驗和理念。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彼時只能充當追隨者的本土企業,隨著信息的豐富、視野的擴大、技術的熟練及本土消費市場進一步成熟,其角色也開始轉變。2012年,一些原本處在產業鏈末端的中國企業鬧起了「革命」:一邊廂,全球最大連鎖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IKEA)在華代工廠因不滿被壓榨利潤而集體倒戈;另一邊廂,雲南咖啡農則因雀巢、星巴克等國際咖啡巨頭給出的咖啡豆收購價一跌再跌,也欲自立門戶奪取市場定價權。再放眼被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巨頭盤踞多時的快餐市場,也早已有真功夫、永和豆漿、大娘水餃等中式快餐與之分庭抗禮。

  事實上,2011年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新全球挑戰者》報告顯示,在全球100家最有可能挑戰老牌跨國公司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中,中國企業佔到了 33席,數量位居第一。可以想見,這場由本土企業向洋老師們掀起的「屌絲逆襲」風潮,只是剛剛開始。 (黃海雲)

  宜家中國代工廠集體倒戈

  黑龍江省耐力木業集團,前宜家百葉窗帘的供應商;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厚成木業有限公司,前宜家階梯凳供應商;伊春友好華麗木業,前宜家拉伸餐桌供應商……2012年,這些曾經依賴給宜家代工而迅速壯大起來的工廠,抱團高調宣布將以「叛將」的身份向宜家發起挑戰,推出「翻版宜家」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

  反抗始於利潤被壓榨

  按耐力集團董事局主席、前宜家供應商聯盟會長曹躍偉的說法,選擇叛逃主要因為長期受到「成本殺手」宜家的壓榨。

  事實上,代工的合作方式在最初的確是雙贏。代工廠不僅業務量猛增,在宜家的嚴格監控下,工廠的技術和品控也有所發展。但去年以來,由於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人民幣對內貶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代工廠的微薄利潤很快被侵蝕掉,而來自宜家方面的降價壓力卻沒變。

  以耐力木業為例,從1997年到2011年的近15年間,宜家對耐力木業其中一款的窗帘採購價從每平方米10美元降到了8美元,原料僅在2010年就上漲了四成。不少有同樣遭遇的代工廠們自發組成宜家供應商聯盟,與宜家溝通,希望能將採購價提高5%,但始終未獲同意。

  採購價提不上去,做了也沒利潤。在2011年年初,曹躍偉一怒之下結束與宜家長達16年的合作。

  從複製到開拓電商平台

  嘉宜美成立的初衷是複製宜家。「由於我們自己就是代工廠出身,對成本非常了解,所以每款價格都比宜家略低。」一位嘉宜美的相關負責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但這一方向目前已有所調整。去年「雙十一」期間,電商瘋狂促銷讓原本消費疲軟的家居市場大放異彩,在六家銷售額一天內過億的企業中就有一家是傢具企業。這也讓嘉宜美開始思考從單純的複製宜家,轉向線上線下業務雙結合。

  「我們正和天貓談線上合作。」嘉宜美一位負責人透露,未來一年內將在全國開200到300家體驗店,約有500平方米作為產品展示,銷售可以在線上完成。藉助曾經宜家「叛將」的名聲,嘉宜美的品牌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但已和原有的宜家模式相去甚遠。

  宜家模式真能簡單複製?

  面對嘉宜美髮起的挑戰,去年10月宜家中國區零售總裁吉麗安曾向媒體如此表述自己對其「複製宜家」的看法:「當我們看到整個商場甚至產品系列都在試圖拷貝宜家時,心裏面還是有點高興的,這說明我們做得不錯。」

  但宜家模式真的那麼簡單就能複製嗎?事實上,早在嘉宜美之前,已有不少家居賣場在模仿宜家,如昆明的「十一傢具」、廣州的百世家居等。單從產品構成、賣場布局甚至外觀,看起來都像足宜家。但《深圳傢具》特約評論員蔣健認為,「學習宜家模式,不在於看上去和宜家有多麼相似,真正精髓是對消費者家居購物心理的研究,對上下游產業鏈運營的把控,以及產品服務系統的建設」。

  一句話,宜家始終知道消費者是誰,需要什麼,能承受什麼樣的價格,但這些經驗並非僅靠多年簡單代工就能學習到的。「國內家居廠商與賣場的思維還停留在"地主模式"為主,這決定他們雖然關心渠道,但並不關心消費者需求什麼。而脫離消費者價值的商業模式必將面臨嚴峻挑戰。」蔣健說。記者 程行歡

  雲南咖啡自立門戶欲奪定價權

  從5年前的39萬畝到2012年的130萬畝,飛速擴張的雲南咖啡種植業在去年遭遇市場寒流。先是在去年年初,國際巨頭雀巢宣布停止收購后引發咖農恐慌拋售的「滯銷風波」。去年年底,咖啡豆收購價跌至5年來新低,逼近種植成本線。羊城晚報記者連日來在雲南調查發現,在諸多挑戰之下,雲南咖啡正在醞釀一場逆襲風暴。

  收購價跌近成本線咖農觀望

  目前,原豆種植佔國內行業的98%以上份額的雲南省正迎來咖啡採收季。但咖農們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普洱市大林窩咖啡合作社的負責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該社目前種植面積近500畝,產品的主要買家雀巢和星巴克的報價較低,咖農現在還在觀望。而現在的農藥和化肥價格持續上漲,種植成本已經接近16元/公斤,如果價格繼續走低,咖農或將選擇其他出路。而在普洱市西盟縣,一位村幹部告訴記者,由於近年來咖啡行情看漲,村裡近200畝的田地在5年前被改種成了咖啡,去年是咖啡樹開始結果的第二年,咖農的積極性受挫。

  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鬍路表示,目前租用土地的種植成本在15-16元/公斤左右,如果跌破這一價格,將嚴重打擊雲南咖啡產業。

  雲南咖啡欲逆襲爭奪定價權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雀巢的定價是參照最新的紐約咖啡期貨價格,並下調幾美分來制定,分散的咖農沒有話語權。

  「價格參照紐約咖啡交易所,只是普通咖啡豆的價格,對我們非常不公平。」普洱市副市長彭遠國日前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普洱市目前正致力於打造本土咖啡品牌,計劃扶持一批有定價權的大型企業,形成全產業鏈。並計劃制定產業技術規程和標準,申請原產地保護,力求奪回國際定價權。

  當地最大的咖企后谷咖啡曾是雀巢在中國最大的原料供應商,近年來開始自立門戶,走深加工、產業鏈化之路全力打造自主品牌。董事長熊相入表示,如果國際買家的收購價跌破成本價,將啟動保護價收儲,幫助咖農渡過難關。

  咖啡巨頭改變策略應對

  面對本土合作者的挑戰,有「洋老師」已開始改變原來簡單的採購策略,加強與本土企業合作。星巴克向記者透露,該公司在三年前引進了四個咖啡新品種進行適應性試驗,在五年試驗期滿后,將會大規模種植這四種咖啡品種,屆時其全球首個咖啡種植基地將落戶雲南,其設在普洱的亞洲首個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已在近日投入運營。

  事實上,面對雲南本土企業的崛起,星巴克已經在改變策略。其與普洱最大的本土咖啡企業愛伲集團的合資公司已於去年12月正式投入運營,合資公司旗下的咖啡初加工工廠年產能可達2萬噸生豆。 記者 劉勇

  中式快餐與洋快餐分庭抗禮

  本土企業向洋巨頭髮起的逆襲在快餐業似乎來得更早些。儘管當下國內快餐市場仍是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巨頭的天下,但不難發現,近年來中式快餐早已從原來山寨式模仿的「土學生」,搖身變成了挑戰者,而且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事實上,近年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乏洋快餐的身影,也使得一些消費者開始投入中式快餐的陣營。

  從山寨模仿到正面挑戰

  隨著麥當勞、肯德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其在俘虜了國人的胃口時,也引發了眾多追隨者。各種類似的「肯特基」、「肯德香」、「麥噹噹」等有山寨之嫌的小店也如春筍般遍地開花。

  不過,也有不甘心山寨式模仿的本土企業開始潛心學習。1997年,在廣東起家的真功夫成功自主研發電腦程式控制蒸汽櫃,率先攻克中餐標準化難題。隨後,各地都湧現出越來越多的中式快餐連鎖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真功夫門店已有超過450家店;「永和豆漿」餐飲門店全國有近500家;西南地區快餐業一哥「鄉村基」現已擁有直營連鎖餐廳200餘家,並於2010年成為首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快餐連鎖企業;安徽省最大連鎖快餐企業「老鄉雞」已有219家餐廳;1996年4月創建於常州的大娘水餃,如今在南京、上海、北京等上百個城市也開設了連鎖店300餘家。

  洋快餐光環逐漸消散

  一直以來,洋快餐吸引大量中國消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消費者對其品牌影響力之下食品安全的預期。然而,近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並不乏洋快餐的身影。如近期仍在發酵的「速成雞」事件,就將肯德基等洋快餐品牌捲入了輿論的漩渦。

  而中式快餐卻趁機高歌猛進。如安徽省最大的連鎖快餐企業 「老鄉雞」,據稱其由於主打企業自己養殖的土雞產品,在「速成雞」事件發生后銷售出現明顯增幅。據了解,目前在中國的洋快餐品牌由於擴張迅速,其雞肉原料幾乎全是向外採購,完全沒有自養的模式。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曾經是「學徒」的中式快餐企業,如今已經可以為「洋老師」提供一些借鑒意義。記者 譚超 (來源:羊城晚報)

【行業格局】

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居全球之首 本土企業艱難求生

雲南咖啡種植首超百萬畝 國際巨頭與本土企業爭相布局

跨國葯企掀起合資潮本土企業成代工廠?

日化行業:本土企業集體潰退 外資企業風光正好

【中企現狀】

【困境】報告稱中國企業福利保障指數剛過及格線 民企最差

【出路】中國企業家:向猶太商人學契約精神

【機遇】研究顯示中國企業管理人群年輕化趨勢明顯

【環境】商務部再次呼籲減少干擾中國企業投資

【相關評論】中國企業走出去別嚷什麼戰略 會嚇到人家

隨著中國的強大,發達國家對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上的大國在心理上還要一個適應、調理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更多地做好工作。這是很艱難的過程,因為中國積弱多年,現在成長起來,人家不太適應這種情況,這是中國應該要接受的現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