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錯在哪裡?

[複製鏈接]

2352

主題

2650

帖子

35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電腦磚家 發表於 2012-9-14 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者按: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劉波日前撰文指出,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數據已經幾乎確證了中國經濟趨緩的大趨勢,這究竟是中國經濟良性調整的反映、象徵著經濟「軟著陸」的可能,還是過去幾年裡政府的政策錯誤導致的結果?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又直接關係到對2008年實施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評價。當初的4萬億救市是正確的嗎?當下的中國是否需要新一輪4萬億計劃?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傑.法默在新書《經濟:向左還是向右》中明確提出,奉行經濟刺激政策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錯了!

  凱恩斯主義者對這一問題(財政刺激政策)的根本分析是錯誤的。職業經濟學家在30年前就放棄了這種分析方法。從此這種分析再也沒有在研究生課程或者專業期刊之中出現過。

  明顯的,不是每一個經濟學家都是凱恩斯主義者。約翰·科克倫,是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領軍人物,他曾經撰寫了一本很有影響力的研究生金融教科書。他用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埃德華·普雷斯科特,和另外一位在世的最有創造性和影響力的宏觀經濟學家之一的湯姆·薩金特來支持他的觀點。但是科克倫的話是對的嗎?是什麼邏輯不一致讓他對凱恩斯主義觀點如此懷疑?

  我本科是在英國學習的經濟學。當我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畢業的時候,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仍然作為商業周期理論被普遍地教授給本科生和研究生。20世紀80年代早期,當我在加拿大完成博士學業的時候,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迅速從英國、加拿大和美國主要大學的課程中消失了。世界發生了改變而經濟學思想也在反映這樣的情況。經濟學家們對凱恩斯主義的觀點喪失了信心,這導致了其後古典經濟學的重新崛起,並且使得越來越多的數學技術被用於理解宏觀經濟學。伴隨著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謝幕,也誕生了一種新的理論分析方法。

  菲利普斯曲線這一觀點的興衰使得人們對凱恩斯經濟學失去了信任。在1958年,一位紐西蘭人奧爾本·菲利普斯(Alban W. Phillips)首次將這一曲線引入了經濟學。他的朋友和家人熟知他的另外一個名字比爾·菲利普斯(Bill Phillips)。比爾·菲利普斯受過工程師專業訓練。他對經濟學文獻的貢獻主要在於:在英國過去100年的數據中,他提出了失業率和貨幣工資的變動率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係。從歷史數據上看,當失業率低的時候,工資上升;當失業率高的時候,工資下降。2

  當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知道菲利普斯曲線之後,將其看作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經驗支持。他們認為政府必須在菲利普斯曲線上選擇一點,要麼選擇高通貨膨脹水平,要麼選擇高失業率。但是當這一理論被付諸檢驗時,凱恩斯主義者的預測戲劇性地失敗了。經濟學家於是引入了一個新的觀點來代替菲利普斯曲線。經濟體會有一個自然的失業率水平,這不會受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儘管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成功地恢復了充分就業,但是戰後的赤字財政就沒那麼成功了。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陷入了不受歡迎的越南戰爭,很難通過增稅來獲得經費。於是政府不得不依靠增加借款來支付戰爭費用。

  凱恩斯主義理論預期:這些赤字將首先推動充分就業,然後引發通貨膨脹。然而,這些赤字政策被證明沒有推動失業率的下降,只是推高了物價水平。在1975年,失業率達到了9%,而通貨膨脹水平高達13%。新聞報道中將這種新情況稱作「滯脹」。因為這種滯脹現象與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矛盾,所以這種高通脹與高失業率的同時存在導致了經濟思想的危機。

  根據凱恩斯主義總需求理論:當美聯儲降低利率,投資者將更願意購置和建設更多的設備和工廠,因而需求會增加。如果政府提高稅率,家庭和企業用於購買各種商品的支出將減少,因而總需求將下降。當默文·金、本·伯南克和拉里·薩默斯在談話中提到「管理總需求」時,他們參考的就是這樣的理論。

  為了理解總需求的變化如何傳導到就業的變化,凱恩斯增加了一個總供應理論。這個總供應理論認為:失業與通貨膨脹不會同時存在,所以該理論是備受爭議的。這一理論的預言與戰後的事實情況相矛盾,所以長期困擾著戰後的凱恩斯主義者。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強調了收入是消費的主要決定因素。但是儘管收入的波動是決定消費的因素之一,它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們會意識到收入的波動往往是暫時的。當支撐一個家庭的人在轉換工作的過程中,收入連續下降了六個月,這個家庭往往會抵押積累下來的資產借入資金來維持消費水平。但是當一個人多年來一直失業,他作為應急資金的財富會很快消耗殆盡。

  正是總財富的持續下跌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大蕭條時期失業水平。也正是財富的持續下跌帶來了威脅,使得2008年的崩盤轉化為一個非常痛苦的事件。因為強調了收入作為消費的決定因素的作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被引導著相信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恢復充分就業的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我認為他們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的觀點引導著政府大舉借債,我也擔心這種錯誤會帶來高昂的成本,我們的孫子輩將背上還債的負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3: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