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

[複製鏈接]

1264

主題

3083

帖子

7985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79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籽棠 發表於 2012-6-19 15: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他今年29歲,已經是世界500強企業聯想集團的總裁高級助理。他21歲被當時全球最大電腦商戴爾電腦公司聘用,先後在3個重要部門任職。他200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曾是花旗銀行10名「全球領袖計劃成員」之一。他就是於智博,被媒體稱為「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小學留級,中學排名倒數;9歲時父母離異,自小由爺爺奶奶帶大;16歲時去美國留學,就讀於一所全校只有50人的鄉村中學。

  小學留級中學倒數

   9歲時,因為父母離異,於智博從上海轉學到了成都,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轉學時,我本應讀小學四年級,但參加了當地學校的入學考試,成績不好,結果又降了一個年級,從三年級開始讀。」

   轉學初期,於智博聽不懂「川音」,常常被同學們嘲笑,但這對他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一來老師及時制止了他們;二來他整天想得最多的還是去外面操場跑兩圈,打打球。其他事情都沒太放在心上,他說自己,實在太喜歡體育了。

   對智博的學習成績,父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父親對他說:「80分左右就行了,掌握基本知識和理論就夠了,為了幾分點燈熬油不值得。」

   有一次,母親參加了他的家長會,那次他考得很「砸」,綜合排名在全班倒數第三,數理化成績倒數第一,母親回來后,狠狠地打了他。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沒有以耽誤學習為由反對他參加校田徑隊。

   「小時候,是覺得好玩,中學時,體育成了我自尊心的避風港。」於智博當時是校田徑隊的主力,每天訓練時的奔跑,是他釋放學業壓力和樹立信心的渠道,「田徑場上鍛煉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課堂上體會不到的」。

  兩個月掌握美式發音

   16歲的夏天,於智博成為美國俄勒岡州中部的密歇爾高中畢業班的一名留學生,但與最初「勝利大逃亡」的心境不同,密歇爾這個鄉村小鎮的現實讓他「大跌眼鏡」。

   作為鎮上唯一的一所中學,密歇爾高中是全俄勒岡州里規模最小的高中,「全校學生還不到50人,學校只有一座連排的平房」。於智博承認,他當時的心理落差挺大的。

   語言關是於智博當時所面臨的第一關,剛來美國的頭3個星期,他發現自己原有的英語底子十分有限,同美國的老師、學生交流也很吃力。「我不怕出醜,跟著重複同學和老師所說的話,多與當地人交流,模仿他們講話時的口吻和語氣。」即便沒有人的時候,他也在聽錄音並大聲模仿。兩個月的時間,於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語的發音,「年輕的時候,只要想學,挺容易上手的」。

   從這所美國高中畢業班后,曾令於智博最頭疼的數理化,竟讓他「大出風頭」。「美國高中三年級的數理化內容是我在國內初三就學過的,在那邊,我考試基本上八九不離十地拿滿分,還被提拔成數學老師的助教」。後來,同學間開玩笑時,會對他說:「我不是中國人,所以我不懂數學。」

   留學一年後,於智博代表優秀學生團體在高中畢業典禮上發言。之後,校長私下告訴他,若不是他最後用中文說了句「謝謝大家」,校長差點忘了他是位外國學生。

  從三流大學到名牌高校

   選擇大學的時候,考慮到自費留學和成績等個人條件,於智博選擇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學」——東俄勒岡大學。

   大二時,於智博開始計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轉學去名牌大學深造。經過反覆權衡,於智博決定轉到密歇根州立大學,讀供應鏈專業。「密州大不僅學費比其他同級大學便宜,而且它的商學院擁有全美排名第一的供應鏈管理系。」

   進入密歇根州立大后,因為熱心公益和成功牽頭籌辦了學校里第一屆中國供應鏈論壇,於智博獲得了學院里學生的個人最高獎項——每學期所評選的一名「最佳學生」。後來,這個論壇保留了下來,還成立了相關的獎學金。

   從密歇根州立大學畢業后,於智博在戴爾總部工作了3年,25歲的時候,他決定報考哈佛商學院,gmat測試他考了3次才通過。

   「人生有多個起跑線,也許我現在落後於人,但並不見得會永遠落後於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於智博說,他最喜歡俞敏洪的一句話:蝸牛隻要能夠爬到山頂,和雄鷹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樣的。

  海外大公司的職場歷練

   2009年,於智博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求學生涯結束了,他邀請父母來參加他的畢業典禮。由於母親是單身,曾經有一次被拒簽的經歷,為了保證離婚多年的父母能夠在哈佛有一次相見,於智博甚至動用哈佛大學校長給母親寫了一封邀請函,請母親前往參加畢業典禮。

   沒有想到的是,遠在重慶的母親還是被拒簽了。父親得知了消息后對他說:「兒子,不要傷心,我們被拒簽是因為國家還不夠強大,如果中國有一天成為真正的大國,恐怕我們拒簽的將會是別人。」

   這話被於智博記在心上。

   2008年,美國爆發了金融危機。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們四處求職的時間。在三成同學沒有滿意工作的時候,於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機構的聘書,分別是花旗集團、三星株式會社、lg電子、蘋果計算機和美國籃球聯盟(nba總部)。2009年,哈佛畢業之後,於智博選擇了到花旗銀行工作,儘管與其他4家公司相比,待遇是最低的,但是在他看來「工作中可以鍛煉的能力和學到的東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數倍」。

   在花旗,廣闊的事業前景等待著他。然而2010年,於智博毅然作出了一個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決定——回國發展。

   對於他的選擇,父親很贊成,他說:「在戴爾和哈佛,儘管有同事之間的合作,但主要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戰鬥。今後的崗位需要的是協調各方,進而領導多個部門,需要更多的韌性和付出更多的辛苦。」

   在教育專家史青星看來,現在不知有多少父母還為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糾結,而於智博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夠取得喜人的成績,與他曾經的過去關係不大。「未來的成績決定於你現在邁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經在起跑線上的表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