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美攤牌:中國千架飛機讓美國聞到死亡氣息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6-5 16: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帖時間:2012-06-05 09:19   來源  參考啊社區

發帖者:肚子魚


  新聞背景:

  1、 俄羅斯透露中國已經或者擬採購1000架飛機的發動機,有關廠家正在加班加點的生產;

  2、 美國在2020年之前,將美軍60%的海軍軍事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

  3、 中國國防預算正在逐年提高,重點資金放在航空和二炮建設上;

  4、 中國建立的北斗系統即將成軍,可以大大的提升中國軍事實力;

  5、 中國頻繁曝光核導彈基地和深山存儲核彈內景,而且加緊建設導彈基地,使之成為衛國利器。




  資料圖:中國從俄羅斯購買航空發動機



  資料圖:美國增兵亞太

  近日,以美國介入亞洲政策為支點的排兵布陣,帶給世界又一輪衝擊波。而且美國的防長帕內塔揚言,要在亞太地區部署美國海軍力量的60%。這讓本來就充滿了戰爭猜測的東亞,又一次感到了戰爭的迫近!難道是新冷戰又開始了嗎?還是美國已經決心要和中國幹上一仗呢?

  同時,我們也看到就在美國大舉布兵亞太的時候,中國也在反擊措施上,走上了快車道;而且加速度也是非同小可的!

  中國戰鬥機大躍進,從質量的提升轉向數量的提升

  中國最近最為搶眼的是,向俄羅斯訂購了1000個發動機。其中一部分已經交付了;更多的正在加速的製造之中。對於這一條消息,我們暫且不論中國的研發和製造能力,單憑中國如此大手筆的購買如此大量的作戰飛機的機芯,就說明了中國至少有很大的準備,那就是在短時間之內大面積的提升中國作戰飛機的數量和質量!

  中國的先進飛機,已經進入生產線了;現在中國又開始大規模的採購俄羅斯的飛機機芯,可以說是為了擴充中國的作戰飛機的實力和作戰規模。

  因為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和周邊局勢越來越不利,所以不得不增強中國的空軍的作戰實力!中國目前的飛機數量,幾乎已經是世界第一位的了。從過去的殲擊機,到後來的殲-10飛機,再到後來的更加先進的五代戰機等等。

  中國的飛機製造和研發,已經從最初的以量取勝,到後來的以質取勝;到現在,質量已經大幅的提升之後,又開始尋求數量的絕對優勢了!

  從近海防禦,到遠程攻擊,中國導彈雨——讓美國體會死亡的氣息

  美國現在有大概15艘航母作戰群!那麼60%的部署到亞太地區,大概有十艘左右!那麼這十艘航母,到底有多大的作戰實力呢?

  從目前的美國在亞太的作戰方向來看,至少應該安排兩艘執勤與俄羅斯的周邊,還有一艘執勤於朝鮮附近,那麼圍繞中國的可能會有6到7艘的航母。

  中國研製打擊航母,已經研發了十幾年了!不論是美國的TMD,還是美國的導彈攻擊,中國都有一個非常現實和難以被美國反導的計劃,那就是飽和的導彈雨!







  中國目前有不計其數的火箭彈和大量的導彈,如果這些導彈對美國的航母作戰群進行飽和攻擊的話,可以說就是一場燦爛的導彈雨!在這種情況之下,還不算中國可以刺破美國反導系統的導彈,僅僅憑藉最基礎的,真真假假的導彈,就能讓美國的航母作戰群,大量的出現減員!

  這對美國的航母作戰群來說,絕對是一場死亡賽跑!美國將會體會死亡的氣息!

  反擊美國在亞太軍事部署,群狼戰術依舊可行

  新中國的締造者,毛主席曾經說過,要用絕對優勢兵力對敵人進行最後的決戰!而所謂絕對優勢的兵力,也就是後來被西方膽戰心驚的,群狼戰術!

  那麼在未來中美交手的過程之中,群狼戰術是否已經過時了呢?答曰,絕對沒有!

  不論是印度,還是越南,亦或者是所有的敵對國家統統的對中國進行戰爭咆哮,但是幾乎沒有那個國家,願意單獨的真刀真槍的和中國進行軍事對抗!因為中國有著西方一直都搞不明白的戰術——這就是群狼戰術!

  曾經韓國一直都對此抱怨頗深,認為如果從單兵作戰素質上,韓國單兵可以說是最強的;但是一遇到中國的人海戰術,韓國的單兵就成了瓮中之鱉了!

  所以,中國同樣也採取了一定的群狼戰術的方法,來對待美國和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在美國決定對中國動手之初,中國就會將一萬枚戰術導彈,鋪天蓋地的射向美國的航母基地;或許美國能夠攔截一部分,但是絕對不可能進行徹底的攔截!而經過此一役,美國可能會損失掉大概3、4艘航母,同時半損失一到兩艘航母,餘下的就剩下2、3艘了!

  那麼中國還有1000枚左右的戰略導彈呢!這些導彈可以拿出一半來,對美國的重點城市進行威脅和報復性的打擊!

  如果美國的軍艦和部隊異動到中國的近海的話,那麼中國的三萬門遠程火炮和遠程大炮,將會對美國的軍隊產生致命的打擊!







  美國或許可以毀滅一部分中國的武器彈藥,但是不可能毀滅所有的武器和彈藥!畢竟在戰爭之中,產生戰爭損耗是非常正常的!

  其實,中美打的是意志,根本就不是武器

  那麼美國知道中國具備這些戰爭能力嗎?知道中國具有可以毀滅美國半壁江山的能力嗎?他當然知道,而且知道的恐怕要比中國自己知道的都清楚!

  但是為什麼美國還要去做呢?還要不斷的挑釁中國呢?其實美國一方面想要達到一個目的,一方面想要驗證中國一個現實!

  這個目的就是讓中國永遠的成為美國的附屬,成為美國的資源基地和產品傾銷地!而美國所驗證的就是,中國到底還有沒有對待戰爭的意志!

  因此,中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打的從來都不是武器,當然武器也非常的重要!中美之間打的一直都是意志!看誰能夠在恐懼面前不倒,看誰能夠在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第一個倒下去!第一個退下陣來的,就註定是失敗者!

  綜上所述,面對美國的軍事圍剿——已經不是所謂的軍事遏制和代理人遏制了——中國所需要做的,不僅僅是要從武器上產生巨大的威懾,還有一個就是要在軍事鬥爭思想上,要有超過美國的地方!現在中美之間比拼的絕對不止是軍事對抗的能力,更多的是軍事思想上的鬥爭!只不過在此要明確的是,中國是不可能靠著孔子的「仁」「義」,就能感化美國,使之能夠自動撤兵的!在軍事鬥爭思想上,中國還需要另謀他途的!

  美國在亞洲的「敵意」與中國戰略

  在世界權力中心向亞洲轉移的大背景下,美國重返亞太從輿論造勢到行動鋪墊逐步推進到採取實質性步驟進行落實的階段。

  做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2012年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表示,美國削減國防預算不會妨礙美國增加在亞太地區存在的戰略部署,到2020年前,美國海軍將改變目前在太平洋與大西洋分別部署50%戰艦的格局,改變為太平洋60%對大西洋40%。他說,數量還不是唯一的變化,美軍將在太平洋地區部署具有更高技術含量的戰艦、潛艇以及新的電子戰與通訊系統等。帕內塔還特彆強調,美國加強在亞太部署軍力「不是為了遏制中國」。他還說,對中美領導人最近的交流會談「感到鼓舞」。

  以帕內塔這一表態以及隨後他將對越南、印度以及中國的訪問為標誌,美國在亞太即將奉行的新戰略隱然成型。

  首先應當承認,新戰略最大的目標是正在發展為全球性強國的中國,旨在與中國密切接觸、保持戰略性關係的同時,對因中國經濟、軍力和影響力增長而引發的亞太區域力量對比變化作出反應,防範中國可能變成主宰亞太區域的敵對強國,確保美國在該地區以及全球的重大利益,並安撫中國的鄰國們因中國的強大和領土訴求而惴惴不安的心,保護其盟國利益不受侵犯。

  美國做出此種決定的核心原因是,與蘇聯進行的心有餘悸的長期冷戰以及由於中國缺乏透明度的發展導致的未來的不確定性。我曾經認為美國此舉是對中國的「遏制」,而在中國周邊國家尋求盟友和支持的舉動是對中國的「圍堵」,但我現在覺得「制衡」、「預防」兩詞可能更符合美國的真實用意,就像美國各層面領導人向中國保證的那樣。

  其次,美國在太平洋加強軍力部署,增強戰略和常規打擊力量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圍繞領土、擁核等問題的紛爭,其周邊日益成為地緣衝突最密集的地區。黃海、東海、南海以及印度洋無一處不是暗流涌動,危機四伏。作為將自己定位為全球首要大國和領導者的美國,不可能無視該地區走向混亂無序,因此在衝突激化時,確保美國能夠進行快速反應,並具備遏制、調停、制止乃至通過武力解決的能力,是其加強在亞太的軍力部署的核心目標。

  再次,普京治下的俄羅斯野心勃勃謀求恢復超級大國地位,在全球和區域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為此在戰略上將其重心從歐洲轉向遠東,開闢國家戰略發展的新天地,至少在實現與美國再次爭霸世界之前,發展為歐亞大陸的首要大國,並對美國在亞太的存在形成牽制,是其必然選擇。此舉將使利益關係原本就參差多態的亞太區域局勢更為複雜化。在俄羅斯最終完成其遠期目標的前夕,美國及時搶佔亞太區域戰略制高點,遏制其在亞太的進攻性意圖,壓縮其在亞太的戰略空間,並維持亞太大國間的微妙平衡,是美國在此時刻大舉進軍太平洋的重要原因。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6-5 16: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2-6-5 16:27 編輯

  冷戰結束后,美國成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真正的全球性大國,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完善和加強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和國際秩序,對世界和重要區域重大事務進行有效領導,並防止另一個超級大國崛起,挑戰美國及其盟國的核心利益,是此後歷屆美國政府的核心訴求。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誓言絕不做世界第二,並高歌猛進重返亞太就是其如是戰略思維的延伸。

  美國加強在亞太力量存在上述三個關鍵原因,要麼直接與中國相關,要麼雖非直接相關,但在其背後都有中國龐大的身影存在,包括防範俄羅斯也是源於防止中俄戰略結盟共同對付它。因此,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說,美國決意將力量重心轉移到亞太,針對中國應是其核心意圖,以此平衡中國勢力在亞太的擴張,並對其形成有效制約,預防中國成為另一個「蘇聯」,挑戰美國在亞太的地緣政治利益和全球利益,是其首要考慮的因素。

  對中國來說,美國的強勢到來,是凶是吉,是福是禍?中國應如何應對美國主導下的亞太地緣新格局,特別是如何妥善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議,最大程度地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

  在對此進行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簡單回顧一下中美交往的歷史和美國曆來的對華政策。美國對華關係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晚清到1949年;第二階段,從1949年到1972年;第三階段,從1972年到現在。

  在第一階段,1784年廣州就出現了美國商人 ,他們一邊利用英國銀行業的便利,一邊譴責英國的帝國主義行徑。在晚清通商條約時代,美國人在中國基本維持了這種態度。他們著力於傳教事業,美國教會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就在廣州設立了著名的眼科醫院,很快其人數和財力就達到了與當時的世界強國英國勢均力敵的程度。到19世紀末,美國對華擴張,呈現出經濟的、宗教的和民族主義的相融合的特徵。早期美國在華勢力主要是私人或者私營機構,美國政府很少介入這些事務。直到1922年英日同盟結束,美國在華影響和活動才開始超過英國,並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阻擋日本向華擴張的主要外援。

  美國政府正式參與對華事務,源於1899年對華提出「門戶開放」照會,當時的美國正熱衷於海外擴張,吞併了夏威夷,發動了美西戰爭,並奪取了薩摩亞群島的一部分。門戶開放政策經過發展最後形成兩條主要原則:保持中國的完整以及一切外國人在中國享有平等待遇。根據這兩大原則,美國反對俄國獨佔中國東北地區,並在1915年和1931年,分別提出反對日本與中國簽訂的《二十一條》和「9.18」對華戰爭,並且,美國希望儘快廢除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儘快獲得獨立。

  美國對華政策的友善與和平性質還可以從另外一件事上得到鮮明的體現。它率先將「庚子賠款」的一半予以免除,並在中國政府主動建議下,將它用於赴美留學生的學雜費,20年代,它又將剩下的一半再次用於中國,設立「中華文教促進基金會」。美國的這一善舉帶動了歐美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採取免除庚子賠款的行動,除了日本以外。美國對華私人援助也值得大大書寫: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從1915到1947年持續對北京協和醫學院進行投資,為中國培養了300名醫學專家,改善了中國的醫療和衛生狀況。類似的例子還很多。

  在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后,實行孤立主義政策的美國仍然試圖通過集體行動的原則干預日本的侵略,雖然事實證明並無效果。在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對日宣戰並開始全面支援中國,為蔣介石政府提供軍事、物資和外交援助,武裝了國民黨的陸軍和空軍,並派遣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中國大陸,協助抗戰,並阻止蘇聯促成中國南北分治的企圖。

  在美國努力下,中國成為國際舞台上形式上的大國,在莫斯科宣言、德黑蘭會議以及隨後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爭中,中國都作為第一個大國參與其中並取得相應的地位。最富於爭議的部分是,美國以其特有的真誠,積極在國共之間進行調停,鼓勵政治解決國共彼此分歧以避免內戰,杜魯門甚至派出了他的戰時司令官馬歇爾親自赴華做這項工作,並取得了成效,但最後還是沒有阻擋住熱衷於統一中國和積極奪取全國政權的國共之間的廝殺。從1941到1949年,美國對華援助總額以60億美元計。

  雖然美國對華善舉並非毫無私利,就像費正清尖銳指出的,「中國的完整這個原則只是一種策略,用來防止像俄國那樣的其他國家攫取如滿洲這樣的中國領土而把我們排除在外。」但相比較自晚清以來對華侵略的除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美國的政策無疑是獨樹一幟的,是最有利於中國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自由的,也是最促進中國各項事業發展的。在調處國共和平方面也是不遺餘力以及中立友善的。

  在第二階段,作為冷戰時代的一部分,美國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了孤立的、制裁的政策,並支持偏安台灣島的蔣介石政權。為了阻止共產主義在朝鮮半島擴張,又參與了朝鮮戰爭,幾乎與中國進行了一場正面戰爭。在此之後,又支持法國對越南進行的戰爭,並在隨後自己也捲入其中,再次與支持北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對峙。

  美國一如既往地對台灣島上的國民黨政權進行援助,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止,總計提供了多達20億美元的資金,促進了台灣的繁榮。美國以其一貫的同情弱者的風格,承擔了保護台灣的責任,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並派出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巡邏,防止中國或者中蘇同盟跨越台灣海峽想、強行登陸台灣。

  這一時期,可以看作美國從前對國民黨政府支持的延續,並伴隨著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恐懼,對全面倒向冷戰的另一集團頭目蘇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了敵對的政策。

  在第三階段,深陷越南戰爭和美蘇冷戰的美國尼克松政府趁中蘇分裂之機,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伸出橄欖枝,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並於1972年與中國互相在對方首都設立了大使級的聯絡處。中美最後在1979年卡特政府時期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雖然受到《與台灣關係法》以及意識形態分歧的一定限制,但毫無疑問,從那時開始,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逐漸走上全面、深入以及富於戰略性質的有序軌道,並不斷尋找適合兩國關係實質意義的定位,從柯林頓政府時期確定兩國為帶有虛化成分的戰略夥伴關係到布希政府矯正為正常的夥伴關係再到奧巴馬對華「積極全面合作」關係新定位,美國總體上對華保持了積極接觸的戰略。

  在此階段,中國從文ge中走出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發展突飛猛進,到2010年底,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這雖然是個簡單的並無實質意義的數字變化,但卻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關注。奧巴馬數次在國情咨文中強調了中國發展帶來的挑戰,並隨之進行全球戰略大調整,將戰略目光轉向日益繁榮和複雜的亞洲特別是東亞,對外公開表示要重返亞太,加強在太平洋的力量部署,同時在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印度等中國周邊國家動作頻頻,意欲形成一個對華進行有效牽制的戰略包圍圈。

  從歷史上看,除了按照集體行動原則,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外,美國並無任何武力征服中國的記錄。即使是在這次集體行動后,它也自動分兩次退還中國的戰爭賠款。即使不是從全部意義上,那麼也要從主要意義上,對美國在中國自近代以來的過往歷史中所發揮的作用予以積極的正面的評價。但這個評價要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美對峙的情形排除在外,眾所周知,這段歷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帶有特殊性質,不宜匆忙給予定論。比如中國自動加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到底是誰主動與誰為敵,這本身就需要細密的考證和研究。

  如果上述結論成立,那麼看待今天的中美關係就有跡可循了。美國實行民主制度,它的對華戰略和政策是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的,不會輕易改變。即使欲改變也會經過國會的密集和公開的討論,為世人所知。因此,很難想象如今美國宣布重返亞太,意味著美國對華戰略和政策的徹底轉變,也很難想象它會背棄其一貫執行的外交原則。因此,可以認為美國對華戰略政策的基本面並未改變,而只是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

  美國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區域,並加強部署戰略力量,集聚實力應付亞太問題,是基於以下三個事實:一是全球新興的大國集中於亞太區域,它們實力的增長改變了全球格局的平衡,使世界權力中心從傳統的歐洲向亞洲轉移;二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以及影響力的擴大,改變了亞洲環中國區域特別是東亞和南亞的力量對比,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及潛在盟友希望美國平衡因中國發展自然而然帶來的影響力的擴張;三是傳統意義上的跨大西洋聯盟在新的世界發展趨勢面前失去了對全球的有效領導和駕馭,美國急需在原有的跨大西洋聯盟的基礎上,擴大在亞洲的優勢,並積極吸收新的戰略盟友,鞏固美國及其盟國對世界的領導,而亞洲正是傳統強國和新興強國的集聚區,滿足了西方世界的新需求。

  在對華戰略的基調上,持續、深度接觸中國,發展積極全面合作的中美關係,將中國納入由其主導的全球體系,監督中國按照全球遊戲規則行事,並防止中國發展成為一個敵對的超級大國,或者在中國試圖成為一個敵視美國的超級大國時具有有效的反制手段,是其主要方面。為了達到後者的目標,在全球權力中心轉移到亞洲的時候,對亞太戰略進行適度調整,並輔以具體的政策和行動,將主要軍事力量投放到該地區,是根本保障。

  對美國近些年來重返亞太的新表態、越來越多地實際介入區域事務以及即將擴大對太平洋的軍力部署,中國顯然不僅很不適應,甚至無所適從,還沒有制定出有效的應對戰略,目前還處在消極防禦狀態。在如何對待美國在亞太的新角色問題上,中國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考慮:

  第一個問題是,中國能否、何時趕上或者超過美國,成為具有與美國相似實力的全球性大國,並是否有意願像美國一樣做一個發揮領導作用的超級大國?中國過去數十年來確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躍居全球第二,並在一些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特別是在軍事上初步具備了攻防兼備的實力,但在可預見的將來,除了可能繼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相應的軍力提升,奠定一個區域強國的基礎外,並無明顯跡象也將成為與此相匹配的政治、文化強國,對別國產生示範和引領作用,因此,全面趕超美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方面全方位挑戰美國及其主導的國際體系,建立自己的霸權,幾無可能。從文化傳統來說,中國主觀上也缺乏領導全球的興趣以及擴張的野心。因此,在美國加強在亞太的存在的時候,我們不應當表現出過度的敏感。一個具有全球平衡能力的力量來到亞洲,有利於亞洲業已存在的內部失衡局面的改善,特別是中國實力在區域的增長與擴張和亞洲鄰國對中國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擔憂以及由此而來的戒備,正呈現為日趨緊張的勢頭。美國在該區域的新戰略部署,從維護區域戰略穩定上來說,是個利好消息。

  第二個問題是,對於中國周邊的衝突因素以及潛在的敵國,中國是否有意願、有能力、有辦法獨自搞定?無論是朝鮮半島危機還是中日在釣魚島和東海油氣田問題上的對立、南海領土爭端,中國需要面對的危機態勢越來越多,並且還要面對可能的潛在敵國日本、俄羅斯的長期戰略挑戰,它們都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周邊穩定形成強大挑戰。從一系列事件發生后中國的反應來看,中國目前並無什麼好對策,基本上處於消極應付的狀態,更談不上徹底解決有關爭議和衝突了。在此情況下,美國加強在亞洲的存在是件好事,有利於大國間的平衡,並為區域衝突的解決提供更多的管控機制——將中國和周邊的衝突納入中美兩大國之間的軌道上,而不是分別與有關國家直接對立乃至衝突,無疑將中國從諸多具體的衝突事件中解脫出來,並將那些野心勃勃的國家納入適當的管理之中,比如日本。

  第三個問題是,中國是否準備好永久維持目前的政經架構,而無意根據國內形勢和國際關係的變化進行適時的改革,與國際接軌,與人類基本價值接軌?我們對美蘇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冷戰對抗記憶猶新,從大歷史的角度,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以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需求為轉移的,轉換目的和手段的逆向思維,將中國的發展奠定在為了人民的基礎上,就必須在人民需要的時候進行徹底而堅決的改變,以適應新的現實。在此前提下,中美之間根本的對抗因素將消失,再加上前面兩個因素的綜合作用,在美國主導全球及亞太局勢的情況下,維持中美友好關係大局,促進兩國的共同發展,並非神話。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3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6-5 16: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2-6-5 16:29 編輯

  中國在成長為全球性大國的進程中,勢必充滿艱辛、挑戰和內在衝突。對中國來說,當務之急是實現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發展,在國內改革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克服自身理論上的、觀念上的還有體制上的困難,掃清經濟與政治不相協調的障礙,特別是在國民的支持下,對現有利益關係進行深刻調整,建立以個人自由、私有產權、市場經濟、政治民主和法治為基礎的新型社會,增進國民的自由和幸福,為國家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框架。

  在外交戰略上,應從未來百年大棋局的戰略高度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沒有稱霸世界的文化基因(蒙古帝國除外);從現實角度看,中國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和動機,至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缺少稱霸世界的可能條件。因此,為了維持全球的戰略性平衡,在聯合國等多邊主義政治工具之外,尊重美國作為全球首要大國發揮獨特作用,包括在亞太區域發揮穩定軸心的作用,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對中國總體上很有益處。因此,對美國在亞太的最新動向完全不必驚慌失措,一個失序的不能為中國所掌控的亞洲對中國更危險,一個缺乏強有力的監督和制約的地區強國生態更令人可怕,中國應當歡迎美國的到來,並在自身足夠強大之前,真誠地歡迎美國對世界的領導,歡迎美國對區域事務的獨立和公平的參與,歡迎美國在亞太區域構建新的戰略平衡的努力,並在其中尋找和確定自己恰當的位置。

  首要的是將國家利益至上作為一項根本原則,指導一切與外交事務相關的課題。如果我們能從美國的外交戰略中學習到什麼的話,那麼最深刻的莫過於美國政府一向將國家利益作為對外事務的最高原則奉行不渝了。在此前提下,經營好中美關係,管理好中美在亞太區域的戰略性協調,在中國決定性地參與下,制定區域關係的遊戲規則,並採取積極的措施對美國參與區域事務處理時失去中立立場和可能的惡意傾向進行管理,對美國在區域的戰略實施進行必要的牽制,使之不脫逸出中國國家利益的有序軌道。比如在某個歷史階段,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以防止美國按照自私自利的方式行事,或者以威脅使用武力或者使用武力的方式將自身意志強加於人。在這種時候,擁有必要的手段進行反制,是確保國家利益不受損害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其次要杜絕狹隘的民族主義對國家事務的影響。中國的民族主義發軔於對滿清統治者的反抗,並在反帝國主義的過程中得到壯大,到抗日戰爭時期,到達巔峰。隨後,在中國處理對外關係中的棘手問題時,民族主義常常被利用為向外施壓的主要手段,在忌憚以國家力量對外進行反制的情形下。雖然它在某些事件中能發揮出人意料的作用,但總體上,或從長遠眼光來看,民族主義的泛濫將對中國政府按照理性和利益結合的原則處理對外事務時造成干擾,破壞國家利益,並易導致外部的敵意,實在是得不償失。

  美把60%艦艇調派亞太中國將果斷出手

  在第十一屆亞洲安全會議(也稱香格里拉對話)上,美國防長帕內塔6月2發表講話。他否認美國軍事戰略轉向亞太地區系威脅中國的說法,為了整個地區的利益,中美兩國必須加強合作。帕內塔在會議上的講話向外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即美國加大亞太地區軍事力量並不是想要挑起在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或威脅中國。美軍準備在未來幾年內,將太平洋地區部署航空母艦的數量恢復到6艘,同時,新加坡已原則同意美國在新加坡部署4艘瀕海戰鬥艦。他說,美國海軍將把大部分巡洋艦、驅逐艦、潛艇與瀕海戰鬥艦部署在太平洋,屆時將有60%的美國戰艦部署在太平洋。

  美國戰略重返亞太,目的就是遏制中國,並為此調動了幾乎所有的力量進駐亞太,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但是,如今美國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會議上,竟然大言不慚的極口否認,真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近年來,美國連續窮兵黷武,在世界各地開闢了多個戰場,意圖將其價值觀強力推行到力所能及的地方。在一連串的戰爭行動之後,美國不但沒有達到其預定的目的,反而到處留下一個爛攤子,把其虛耗在無盡的濫用武力之中去了!如今,隨著亞太地區的崛起,美國開始恐慌,既要想搭上亞太經濟的高速列車,又要想通過政治軍事手段把亞太地區的發展掌控在自己手裡,手段不可謂不老辣不可謂不陰險。

  在這一思想支持下,美國在亞太地區推出外交、軍事和經濟三條戰線上的重返戰略:在外交上,加強與亞太盟國的聯繫,拉攏重修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意圖組建針對中國的外交圈子孤立中國;在軍事上,積極調整布局駐東北亞的軍事力量,進而謀划重整整個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結構,並在東南亞地區打入戰略楔子,試圖以 「空海一體戰」手段阻止中國的和平崛起戰略;在經濟上,全力推動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計劃,試圖削弱中國在亞太和APEC的影響力,並藉機把中國排除在外。

  美國的這一系列舉措,當然是憑藉其仍然雄居世界第一的綜合國力,但更主要的是超強的軍事實力。甚至可以這樣說,美國在經歷過多年的迷茫和徘徊后,終於下定了決心,那就是把其戰略的矛頭瞄向中國,從此鐵心選定中國作為其未來的最大對手。甚至有學者指出,在把中國選定為戰略對手后,這是美國對華完善圍堵和重開冷戰的標誌。

  但是,一個即將崛起的中國和一個日益衰退的美國,在成為戰略對手后,必定面臨著此消彼長的局面。當前美國經濟萎靡不振債務纏身,在國際國內的行動都已捉襟見肘,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美國圍堵中國的成本已超出其可以承受的範圍。因此,美國更傾向於高喊「中國威脅論」團結那些因此而不安的國家,再利用藉機利用美製武器擴張的亞洲國家的力量,拉攏利誘把它們組織起來,以全面圍堵並布防中國。而在實際行動上,則極力欲保持低調與地區主要大國協調,繼續與中國保持和深化交流與合作,這樣既能繼續藉助外部推動力來促進美國的經濟復甦,又能利用與中國的接觸掌握中美關係的主動權。

  目前,對美國來說,中美關係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尊重中國核心國家利益的同時,繼續穩定地維持美國霸權;對中國來說,則是如何在應對中國不斷擴展的海外國家利益的同時,避免過早地和美國發生正面衝突。未來中美在戰略、外交和防務領域內的關係可以說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美國的中國政策將會繼續在「壓制中國」 和「牽手中國」這兩個極端間徘徊。

  在這次香格里拉的講話中,美國防部長帕內塔貌似是向中國投去橄欖枝,但其實這也是美國欲避免觸犯中國和直接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具體體現。同時,在兩國關係方面,中美對存在的分歧也各自心知肚明。正如帕內塔在講話中所說:「我們理解雙方持有的不同差異,都理解我們面臨的衝突,但是我們也理解,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改善我們的溝通和軍事關係。」也就是說,儘管這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但美國仍計劃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如今,美國的新戰略專註在亞洲,因此未來數年派遣到該地區的美軍會繼續增加,同時也將堅持部署更多高科技武器,比如在日本和關島的基地部署隱身戰機和大量的核潛艇以及更多的水面戰艦、在新加坡部署更多的瀕海戰鬥艦、在靠近印尼的島嶼上部署反潛機、欲在孟加拉國部署第七艦隊、在菲律賓的海島上建新基地、甚至未來其海軍會進駐越南……

  但是美國的戰略重返行動,目的很明確針對性很強,任誰都看得出來,何必非要遮遮掩掩的呢!中國人又不傻,也不是三歲小孩子,難道會看不出美軍這種咄咄逼人的態勢是針對誰的?雖然中國因此而面臨更複雜又嚴峻的國際形勢,但是中國人民,包括人民解放軍只要提高憂患意識,做好應對各種複雜嚴峻情況下的軍事鬥爭準備,那麼,不管你是遏制也好還是圍堵也罷,中國曆來對待敵人強加給自己的戰爭都有著自己的指導方針:第一反對,第二不怕。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屯。中國講究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在強大的敵人威脅面前,中國既不會懼怕,更不會退縮,而是要冷靜的面對。通過完善自身的軍事戰略,努力加強國防建設,堅持提高人民軍隊的戰鬥力,才能凝聚起反擊任何不良圖謀的力量。一旦國家根本利益或者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中國將會毫不猶豫的果斷出手。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2: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