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見識美國的生存教育

[複製鏈接]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5-9 0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你想入鄉隨俗嗎

------讓孩子獨立思考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美國人就特別推崇孩子的獨立思考。

在美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爾.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說的出人意料的東西》。這個節目在讓你捧腹的同時,也讓你深思。

有一次,比爾問一個七八歲的女孩:「你長大以後想當什麼?」女孩很自信地答道:「 總統。」全場觀眾嘩然。比爾做了一個滑稽的吃驚狀,然後問:「那你說說看,為什麼美國至今沒有女總統?」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場一片笑聲。比爾: 「你肯定是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嗎?」女孩不屑地:「當然肯定。」比爾意味深長地笑笑,對全場觀眾說:「請投她票的男人舉手。」伴隨著笑聲,有不少男人舉手。比爾得意地說:「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為所動,淡淡地說:「還不到三分之一。」比爾做出不相信又不高興的樣子,對觀眾說道:「請在場的所有男人把手舉起來。」言下之意,不舉手的就不是男人,哪個男人「敢」不舉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們的手一片林立。比爾故作嚴肅地 說:「請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舉手,不投的放下手。」比爾這一招厲害:在眾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們把已經舉起的手,再放下來,確實不太容易。這樣一來,雖然仍有人放手下來,但「 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許多。比爾得意洋洋地說道:「怎麼樣?『總統女士』,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沸騰的場面突然靜了下來,人們要看這個女孩還能說什麼。女孩露出了一絲與童稚不太相稱的輕蔑的笑意:「他們不誠實,他們心裡並不願投我的票。」許多人目瞪口呆。然後是一片掌聲,一片驚嘆……


這是典型的美式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要陪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麼對,什麼錯,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有關錢的教育

與孩子得高分,父母發獎金的做法不同,美國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務,父母付報酬。他們從小就把一些家務分給孩子,並與孩子一起討價還價,定好價錢,給多少錢干多少活。當然, 家務干不好,也要扣錢。比如,阿萊西歐博士的小兒子科迪,剛滿6歲,他承擔了把家裡的垃 圾收集後放到垃圾桶的工作。每周的「工錢」是一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幾個房間,十幾個廢紙簍,要一個一個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這一美元也賺得不容易。

有一次,我故意神秘兮兮地問他:「你一共有多少錢?」

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聲告訴我:「43美元。」連藏哪兒也告訴了我。

我問阿萊西歐博士:「為什麼不讓他存到銀行里?」她說:「我們也為科迪開了戶頭 ,主要是一些大錢,為他將來讀儲備的。這些小錢就由他收藏,如存到銀行里,孩子沒有數字概念,不知怎麼回事。自己拿著,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見,摸得著,時不時摸出來數一數 ,干起活來幹勁大……」

阿萊西歐博士有4個孩子,每個孩子出生時,她都拿出1000美元,為他們分別立了戶頭 ,然後,在孩子還不懂事時,幫著他們保管各種各樣「屬於他們自己」的錢,即孩子從親戚朋 友處所得的禮金,孩子的工作所得,獎勵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給孩子的固定投資,等等。當錢 存到夠買一股或兩股股票時,他們就為孩子購買股票。他們的4個孩子從剛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證券股票公司擁有了一個自己獨立的戶頭,為自己購買教育基金股票,這類股票享有免稅優 惠。日積月累,當孩子年滿18歲時,就可支付昂貴的學費。

如今,阿萊西歐博士的兩個大孩子,一個13歲,一個11歲。他們對自己的銀行戶頭、證券戶頭都了解得很清楚。有興趣時,會對證券公司每月寄來的股票報告從頭到尾研究一遍。當然,說起股票的漲落也很有興趣。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國學校也重視「錢」的教育,認為這是把孩子從「象 牙塔」上「請」回到社會現實中來。我兒子的學校里還舉辦過幾次相關的模擬社會活動。

一次是同學們自由組合各種各樣的公司,在同學、老師間做生意,看誰能賺更多的錢。 另一次活動是學校讓幾個班的孩子組成一個「工貿」性質的公司。孩子們各有自己的角色,有 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公司內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 酬聯繫起來。兒子是個設計師,屬於動腦一族,才幹了沒幾天,他就發現公司「分配不均」、 「貧富懸殊」:動手的,不如動腦的;動腦的,不如動嘴的(領導)

還有一次,是舉辦真正的「拍賣會」,學生以自己的成績換算成拍賣的資金,拍賣物都 是孩子聯繫各個贊助公司得來的。兒子同一個同學「鬥智斗勇」,最後得到了他最想要的電子遊戲卡。

美國學校開展的這些活動很注意讓孩子們學習社會上的「生存競爭」的技巧,以讓孩子 看到社會競爭的殘酷的一面。這樣,有關「錢」的教育也就隨之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即把「賺 錢」的行為演義得更貼近生活了。

玩具和「性教育」

「性」本不是洪水猛獸;沒有「性教育」,「性」才成為洪水猛獸。

在「性」教育上,美國的學校常常有些驚人的舉動,令我這個教育研究者嘆為觀止。

玲玲是我朋友的獨生女,在美國上中學。有一天,玲玲從學校抱回一頭髮金黃,眼睛 碧藍、貨真價實的「洋娃娃」。而且,假娃娃擁有真娃娃的整套裝備:從睡籃到小衣服、小鞋 子、尿布、奶瓶,一應俱全。一開始,朋友覺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麼學校還讓學生 玩娃娃?沒過幾個小時,我的朋友就發現:這個娃娃可真不是個「好玩」的玩意兒。它的體內 裝有電腦程序,每過幾個小時,娃娃就會放聲大哭,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餓了,二是要換尿布 了。要娃娃「停止哭鬧」,必須馬上行動,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餓,就要把奶瓶放進嘴裡;如 果是尿布「臟」了,就得換上「乾淨」的尿布。如果當「媽媽」的想偷點懶,娃娃就會哭個不 停。即使是半夜,娃娃也還是按照預訂的設置三番五次地「哭鬧」。

那天晚上,玲玲被那個「娃娃」鬧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

第二天,她上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把「娃娃」還給老師,大有「金盆洗手」, 從此「退出江湖」的架勢。玲玲大有體會地說:「自己有個嬰兒一點都不好玩,才當一天『媽 媽』都累死人,不要說天天這樣折騰,還怎麼讀書……」

這就是美國中學給初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很像我們所說的家政教育,那 內容就是:怎麼照顧嬰兒。

開設這種課的初衷很明確:一為傳授科學知識,二讓青少年體驗餵養孩子的艱辛。美 國學校對「性」的問題沒有採取「迴避+糊弄」的辦法,而是給學生一個積級的「早孕實習」 ,看來,讓孩子體驗「早孕」的「恐怖」,才是這門課的「醉翁之意」。它向女孩們發出一個 警告:懷孕,當媽媽,可不像童年時「辦家家」的遊戲那麼好玩。被又哭又鬧的娃娃嚇壞了的 「玲玲」們,到了需要面對「要不要懷孩子」的現實問題時,一定會因有過這種「親身體驗」 而三思再三思的。

(英語中國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8: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