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雲大老教授拍到罕見野生台灣猴視頻 珍稀程度堪比大熊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伐木開荒 發表於 2012-4-6 16: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果只把它們叫做「猴子」,這也許算不上是件值得說道的事情。但這次不一樣,大半輩子從事動物研究的雲南大學生命科學院退休教授何曉瑞日前在台灣旅遊期間,竟然意外發現了野外狀態下的台灣猴,這令何教授驚喜不已,「台灣猴的珍稀程度,相當於大陸的大熊貓。野外自然狀態下的台灣猴,更是難得一見。」

  發現台灣猴

  3月14日至21日期間,何曉瑞教授和老伴一同環遊台灣。他們一路從台北往南走,然後由南往北,來到台東縣卑南鄉時,下榻於一間叫做溫泉賓館的旅館。這是一棟隱匿於山林中依山而建的高層建築,何教授和老伴住在14樓。

  19日早晨6點40分許,何教授剛剛起床,「這個點的台灣,天都大亮了」。站在陽台上,何教授發現直線距離40米外的樹林中有東西在動。何曉瑞教授雖然已退休十餘年,但卻一直保留著觀察小動物的職業習慣,「這次去台灣,沿途見到鳥啊、小動物啊,我都會仔細觀察」。看到不遠處的樹木在大幅搖動,他不自覺地拿出隨身攜帶的攝像機,將鏡頭拉近。映入攝像機的是一群猴子,「台灣猴!」何教授驚喜不已。

  他端著攝像機將焦距不斷調整到最佳位置,畫面逐漸清晰,猴群在樹上旁若無人地摘食闊葉樹嫩芽。何教授錄下了這段時長7分24秒的視頻,通過仔細辨認,何教授初步確定這是一個有7名成員的台灣猴家庭,「一隻猴王、一隻孕猴、一隻幼猴,其餘的為半成熟台灣猴」。

  單從畫面上看,這些猴子和動物園裡的猴子似乎並無多少區別,但從何教授眼裡看來,這個猴群特徵明顯。「圓通山動物園的猴子就是普通獼猴,普通獼猴的尾部最長不超過25厘米」,而在何教授拍下的視頻中,這群猴子都拖著長長的尾巴。何教授介紹,台灣猴的尾巴一般都在45至50厘米之間。此外,視頻中的猴群,臉部還有一圈泛白的毛,且手腳的毛色也較深。這完全符合台灣猴的所有特徵。

  珍稀的台灣猴

  1862年,一位叫做史威和(Swinhoe)的外國科學家在台灣首次發現台灣猴,將其命名為「Macaca Cyclopis」。

  1950年前後,大陸地區的動物園,還能見到台灣猴的身影。但現在,台灣猴在大陸地區已經絕跡,僅存於台灣。1977年11月,台灣花蓮縣中央山脈一帶,當地人活捉到了一隻通體白色的雌性台灣猴,取名「美迪」。此事經美國《每日新聞》和BBC報道后,時任法國總統、德國總統和英國女王對此高度關注,他們中甚至有人向媒體去信,希望能夠親眼目睹白色台灣猴的照片。政要關注台灣猴,也說明了這個物種的罕見。

  碰巧的是,1980年,在雲南永勝也發現了一隻通體白色的雄性獼猴,取名「男男」。當時的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潘清華分別去信台北動物園園長王亞平、副園長許芳津,表達了希望兩岸珍稀白獼猴聯姻,繁衍至純後代的想法。此事經當年國內各大媒體報道,舉國關注,但因各種原因,此良好願望最終未能實現。

  發現野生台灣猴的意義

  作為從事猴類研究三十餘年的老專家,74歲的何曉瑞也是第一次親眼目睹自然狀態下的台灣猴,「我之前只在研究資料中見過台灣猴」。

  把這次對台灣猴的發現放在更廣闊的社會層面來看,何教授有個善良的願望:藉此能更廣泛地推動台灣旅遊業,「西雙版納以孔雀和大象聞名於世。儘管現在的西雙版納大街上肯定見不到孔雀和大象,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人們慕名前往西雙版納的熱情。現在,在台灣台東,我拍攝到了野生狀態下的台灣猴,沒準能上升成為一個推動台灣旅遊業的符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