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鴻評論】低效不過私有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3-8 0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前天 18:08   來源  獨家網


【金鴻評論】最近私有化這個話題很熱門,我也湊湊熱鬧寫一點。我這個題目有點反潮流,但是,看完全文之後,你會發現這是真的。

一提到私企與國企的差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私企有效率,盈利性好,在競爭壓力的作用下反應快、服務好。這些也是許多人認為應該把國企私有化的最大理由,可是,真相總是殘酷的,許多看似美好的事物其實醜陋無比。在這裡,我就把私企的幾個所謂優點剖析一下。

【金鴻評論】私企的效率來源於哪裡?第一大原因就是私企不養閑人,當然,這也是大家詬病國企的原因。不過,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企業可以把認為不適合自己的人裁掉,國家又如何安排這些人?國家要是不管這些人了,他們會不會鬧事?會不會造反?這是必然的,現在歐美國家此起彼伏的騷亂事件就是例子。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合格的勞動者,學校也不一定能培養出企業滿意的勞動者,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人才是要靠培養的。參加了工作的人們都知道,私企大都不怎麼培養人,國企在這方面的投入要大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僅從這一點上看,國企和私企的員工誰更有素質?

【金鴻評論】私企的效率來源於它的成本控制。控制成本是好事,但是,如果為了控制成本連社會責任也丟掉了,就談不上效率二字了。可以不客氣的說,很多私企的高效率其實是建立在丟棄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的,比如採購環節的以次充好,不遵守環保方面的法律等等。這些情況在國企就要少得多,因為國企考慮的首先不是自己獲利多少,而是盡到了多少社會責任。

私企的高效率,相當一部分是建立在「砍客戶」的基礎上的。「砍客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一個企業發現為某一部分客戶提供產品或者服務難以獲利甚至會導致虧損的時候,私企就會毫不猶豫地把這部分客戶砍掉,或者只給他們提供質量極為低下的產品或者服務,或者要求客戶付出極高的價格。換句話說,私企很多時候是依靠轉移成本來獲得高效率的,這種情況很多。隨便舉幾個例子吧。如果電網是私人的,偏遠山區的人們可能用不上電,因為架線的成本遠高於所收的電費。比如物流公司,在一二線城市,順風的速度遠遠超過拖拖拉拉的郵政,但是,很多農村順風是不送的,偏遠山區就更不用說了,只有郵政會送。郵政為什麼要送?因為它是國企,它要負任。如果郵政也私有化了,農村人寄點東西,要麼要大幅加價,要麼只能自己去送了,農村人的收入本來就不如一二線城市的人高,他們卻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合理嗎?中國政府搞的很多「村村通」工程都是「沒效率」的,成本遠高於收益,但是,那些國企都在搞,為什麼?因為他們有社會責任,不搞不行!這也可以叫做「政治任務」,如果是私企,會在意這些「政治任務」嗎?會關心這些「弱勢群體」嗎?那時候,他們一定會漲價,原因嘛,價格發現!

最近,有人在嫌鐵路系統沒效率,要求私有化。私有化了就有效率了?我們都知道,在很多城市,有些公交線是國營和私營同時跑的,在這些線路上,哪一種車更準時呢?只要不傻的人都知道,是國營的,私人的車拉不滿人是不走的,他們只會不停的轉圈子,招呼更多的客人上車。小小的公交尚且如此,成本遠高於它們的鐵路客車會好得了?如果說理你不信,事實總該相信吧?上世紀90年代英國鐵路私有化的結果是什麼呢?服務質量的確有所改善,運輸量也有所擴大,私企的優勢體現出來了,但是,晚點卻成了家常便飯,私企的高效率建立在了客人的無效率之上,更可怕的是,私有化之後事頻頻發生,1997年到2002年5年中接連發生了13起嚴重事故,其中造成重大傷亡的事故有7起,共導致59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對了,要求中國鐵路私有化的原因不就是因為前段時間動車在溫州出的事故嗎?難道那些要求鐵路私有化的人不怕私有化之後會出現更多的事故?

【金鴻評論】私企的效率來源於競爭。競爭是什麼?對抗。對抗是什麼?內耗。我們都知道,團結起來最有力量,最有效率,內耗只會導致浪費,無效率,可是,在某些精英嘴裡,競爭倒成了效率的來源了,簡直是豈有此理。

在西方政府的領導人眼裡,失業率降到4%以下就是天堂,6%很正常。可是,他們從不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失業。既然他們不說,那就讓我來說吧,這是競爭的必然結果。沒有競爭的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不就沒人失業嗎?整天說私企有效率,那麼多人不做事也是有效率?不要說失業的人都是沒有能力不想工作的,他們當中不缺人才,一流名校畢業失業的大有人在。

【金鴻評論】我們想一個問題,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人類早已不需要為了生存而去做你死我活的鬥爭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為什麼還要在國內搞那種殘酷地「優勝劣汰」的企業「鬥爭」呢?這種鬥爭與階級鬥爭有什麼區別呢?搞階級鬥爭是為了捍衛他們的階級利益,企業競爭的結果是什麼呢?還不是一部分資本家變成巨富而另一部分人淪為無產者?

市場競爭也好,階級鬥爭也罷,爭得都是利益。在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國企和私企的生產方式沒有什麼區別,區別就是利益分配方式不同,企業內部的利益分配方式不同,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方式也不同。如果都是國企,那麼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受行政力量的影響很大,你死我活的競爭基本沒有,如果都是私企,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完全是通過你死我活的市場鬥爭完成的。這種鬥爭是不是階級鬥爭呢?好好學學政治,你就會得出答案。那些整天鼓吹市場競爭的專家學者們,往往都喜歡批判階級鬥爭,特別是茅於軾,我想問一句,這算不算是在自打耳光?

【金鴻評論】剛才提到了企業內部分配,這也是很多人詬病國企的地方。因為國企的內部分配比較平均,不利於獎勤罰懶,不利於提高效率。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有必要深入探討一下。

學企業管理的人都知道兩種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假設,人生來就是懶惰的,不願意工作,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集體主義精神,缺乏進取心,不願承擔責任,寧願聽從指揮,慣於守舊,反對變革,沒有創造力,不理性。一句話,人之初,性本惡,都是賤骨頭,所以,管理應該以獲得利潤為出發點,嚴格管理,做得好就獎勵,做錯了就嚴厲處罰。

「Y理論」假設,人們喜歡工作,願意承擔責任,有集體主義精神,能夠自我管理,都有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管理他們應該強調工作的意義,重視人們希望在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的慾望,所以要信任員工,儘可能的放權,讓大家積極主動的完成工作目標。

看完這些,我想提兩個問題,第一個,大家是認為自己天性善良呢?還是生來就是個混蛋呢?第二個,私有化高效率這個觀點是建立在「X理論」之上呢,還是「Y理論」之上呢?

我想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明擺著的,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個好人,私有化的高效率是建立在「X理論」之上。

在這裡,邏輯矛盾又出現了。西方經濟精英們都認為私有化是對的,但是,他們管理企業的時候,現在基本上都在用「Y理論」或者是變種的「Y理論」,強調團隊,強調自我實現,讓員工們自覺自愿的努力工作,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當一個人想佔有一個蛋糕的時候,就先在上面吐一口唾沫,說這個蛋糕是髒的,還是送給他好了,等蛋糕到手了,他把唾沫一擦,又說這個蛋糕香甜無比,現在八折甩賣!空手套白狼,兩頭都獲利。高,實在是高,高老莊的高。

既然你們假設人們都是混蛋,所以要用鞭子抽,為什麼又假設人們都是天使可以自覺的完成工作任務?而且,在「Y理論」之下,物質激勵不是唯一的,收入差距也不完全體現能力差距,這跟國有企業的利益分配原則是一樣的。說到這裡,是不是某些人又要自己抽自己的臉了?不過,這套有明顯漏洞的邏輯體系還是忽悠了不少人的。

【金鴻評論】下面,回到最初的問題,私企的效率問題,私企真的有效率嗎?站在個體的角度上講,它是有效率的,站在整體的角度看,極沒效率。還是用幾個例子來說明吧。

第一個,零庫存。這是少數優秀企業能做到的,可以充分顯示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不過,我想問題一句,一個企業能實現零庫存,一條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實現零庫存嗎?只要懂企業管理的人都知道,這是做夢。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實現零庫存,是因為它把自己的庫存搬到了上下游相關企業的倉庫里去了,這是優勢企業在最大限度的壓榨上下游相關企業。如果大家都沒了庫存,就象一個人成了月光族,工資正常發開支的時候沒事,如果突然遇上了花錢的大項目或者某個月沒有及時發工資,那時就傻眼了。零庫存只能降低一個企業的運作成本,對整個經濟體無益。一般說來,對一個經濟體來說,只要在產品保質期內,庫存多一點絕對是好事,家有餘糧心不慌嘛。

再說一個,知識產權。這個東西最不講理。我研究一個東西花了3651天,你研究這個東西用了3650天,結果我就不能做這個東西,只能看著你做,我十年的辛苦白費了,這叫什麼道理?為什麼中國當年搞「兩彈一星」那麼快?因為沒有知識產權在中間設卡。在技術攻關的過程中,全中國只要有一個人會做就能解決,就可以直接拿過來用,如果象美國那樣什麼都講知識產權,明明有現成的方法可以用,只是由於對方漫天要價無法接受只好從頭研究,那樣中國花30年的時候也搞不出原子彈,更別提氫彈和衛星了。

最後一個,營銷。做銷售的人最知道什麼叫忽悠。首先說一點,只要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都沒有多大區別,品牌不品牌的差距不大,除非個別廠家的產品達不到國家標準,以次充好。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所有企業的企業標準都要比國家標準高,不然產品是不能上市銷售的。所謂的「概念」都是商家包裝的結果,這在企業管理上叫做產品差異化戰略。現代企業在玩差異化方面玩過頭了。舉個例子,運動員是不能喝酸性飲料的,因為對身體健康不利,可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請了一堆體育明星做廣告搞體育營銷卻大獲成功,真是奇了怪了,這跟找讓葛優代言生髮靈有區別嗎?可偏偏就有人相信。看來,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是真理。還有一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營銷費用在產品成本中的佔比是非常高的,對於快速消費品來說,佔30%是小意思,我隱約記得,娃哈哈銷售額沖百億那一年,光在電視台砸廣告費就有二三十個億,保健品和化妝品更高。一句話,凡是廣告打得多的、推銷人員多的、終端店面陳設豪華的產品,營銷費用佔比都高得不得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記得我小的時候,每年交保險費時,只要校長一句話,「交錢了!」大家就都老老實實地回家拿錢,交了錢之後連個合同都見不到,不過,出點什麼事都給賠償,也沒有什麼豁免條款,而且,校長只是代收,中間沒有回扣。現在呢,保險銷售人員多如牛毛,簽個單就拿到很高比例的提成,投保人出了事之後呢,往往發現很多情況是不保險的!我們花錢買到的,是保險呢?還是不保險呢?

【金鴻評論】最後,留個問題供大家思考,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為了什麼?是追求財富還是奉獻社會?財富就象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渴,永遠不會滿足,因為總有人比你富裕。奉獻社會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可,實現自我的價值,獲得一種真正的滿足感。

你是願意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呢,還是願意不滿足呢?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