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曾經的輝煌:巨獸消失----颱風核潛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2年2月10日



環球網國際軍情中心2012年1月31日消息:據俄羅斯海軍網報道,俄羅斯國防部稱,俄羅斯國防部決定到2014年退役所有的941型「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然而,另據俄新社10月2日報道,俄國防部一名高官9月29日在接受俄新社採訪時否認了近期退役「颱風」級潛艇的傳言。


  該高官稱,該型潛艇目前共有三艘在役,其中「德米特里 東斯科伊」號作為941UM改型進行了升級,將長期作為R-30「布拉瓦」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試驗艇,而「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和「北斯塔利」號核潛艇因彈 道導彈匱乏早已被列為後備力量,目前正在大修中。據支持該潛艇退役的分析家認為,導致該艇退役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美俄於2010年春簽訂了《戰略武器削 減後續條約》,對戰略核武器數量做出了更加深度地限制,迫使雙方均需削減自身核武器數量;二是俄最新一級彈道導彈核潛艇——955型「北風」級潛艇將在 2011年底服役,該艇將攜帶更加先進的「布拉瓦」潛地彈道導彈,艇體尺寸縮小至「颱風」級的三分之二,隱身性能更佳,同時維修費用更低。


  種種緣由均使「颱風」退役成為必然,目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然而在退役潛艇的處置上,各方卻提出了不同看法,俄工業部門和分析人士稱「颱風」可以在退出戰略編製后挪作他用,國防部卻傾向於將艇直接拆解,回收核燃料。



與美「俄亥俄」抗衡的蘇聯「海上巨擎」


  蘇聯時期,面對美國新型「俄亥俄」彈道導彈核潛艇服役帶來的巨大威脅,「颱風」級的總設計師曾講:「你、我都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而且將要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為此,蘇聯啟動了「颱風」級潛艇的設計。


  第一艘「颱風」級核潛艇(TK-208號)的研製生產在1977年開始動工,1980年9月下水,而於1982年開始在俄北方艦隊服役,居然比其前級 「德爾塔」IV級還要早1年下水(「德爾塔」IV級於1981年下水),第二艇則在次年服役。「颱風」級在設計研製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自衛武器的布 設,如何布設20個導彈發射筒等。「颱風」級建造計劃在1989年全部完成,共六艘同級艇。《第一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稱之為「鯊魚」級,但其為 世人所熟知的名字是「颱風」。這是蘇聯第一艘第三代戰略核潛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潛艇:它長170米,寬23米,吃水11.5米,水下排水量將近 34000噸,核動力裝置功率10萬馬力,水下航速達27節。而對雜訊抑制系統的後續完善使它成為蘇聯戰略核潛艇中安靜性最好的潛艇。它採用了新型控制、 導航、生命保障系統,可操縱性好,生存能力強。也許這也是在蘇聯潛艇製造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視艇員的生活條件:艇上設有健身房、桑拿浴室、花房等,甚至還有 游泳池。


  無論是尺寸還是構造,「颱風」級艇在世界造船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它採用模塊化雙殼體,在兩個獨立的殼體之間有兩個獨立密封艙:魚雷艙和中央艙。導彈 艙位於艇艏固殼之間(其他艇的導航艙均在中央艙上層建筑後方)。固殼以及中央艙和魚雷艙首次採用全鈦結構。「颱風」級體型較美國的「俄亥俄」級大了一半左 右,其設計較以往的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有很大的不同,20具導彈發射管置於巨大的帆罩前方,帆罩則位於艇身中段稍後。外艇上鋪設了「集束護衛」無迴音瓦, 其中包覆著兩個直徑8.5米相互平行的內壓力殼,內外艇殼間有很大的間距,內壓力殼在艇首及帆罩下方的直徑為6米。艇內隔間與武器系統配置得宜,兩個內艇 殼各有一具核反應堆,置於帆罩後方的艇體中而與機械室相鄰。渾圓的艇體及短胖的帆罩使「颱風」級有3米冰層的破壞能力。


艇載戰略武器系統曾令蘇聯倍感驕傲


  「颱風」級核潛艇攻擊力極強。它裝備有專為其設計的20枚SS-N-20潛射洲際導彈(從1994年開始在TK208艇上改裝SS-N-28型彈道導 彈)。SS-N-20為三級固體燃料推進潛射彈道導彈,發射重量達60噸,採用星光慣性導航,每枚能夠攜帶具有自動導航能力的6-9顆當量在10萬噸 TNT的核彈頭,射程1.2萬公里,也就是說,這種潛艇攜帶的導彈可以從俄羅斯領海打擊美國本土的任何目標。SS-N-20可在潛航狀態下發射,而使潛艇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颱風」級可在15秒內連續發射兩枚SS-N-20導彈,而其餘的彈道導彈潛艇相同時間內大多只能發射一枚導彈,這也說明了「颱風」級 將導彈發射管集中於帆罩前方的原因,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射大量重達20噸的導彈勢必產生很嚴重的平衡問題,若將導彈發射管與機械室一同置於艇尾則平衡問題會 更難解決,所以須將導彈集中於帆罩前方。除這些戰略導彈之外,「颱風」級核潛艇還攜帶6具魚雷發射管以及22枚反潛導彈,以供自衛用,而且導彈不需太多維 護工作,一艘「颱風」級最多可在短時間內發射180枚彈頭。


  值得一提的是,在「颱風」級之前,蘇聯的全部導彈潛艇都無一例外地裝備液體燃料導彈,而美國從「北極星」A-3導彈開始就採用了固體燃料。蘇聯專家當 然也很清楚,在射程、尺寸、載荷、重量和打擊精度大體相當的兩種潛射導彈中,固體燃料導彈對液體燃料導彈始終擁有兩個重要優勢:首先,蘇聯所有的水下發射 系統都採用「濕式」發射方式(發射井預先注水),發射準備時間長,雜訊水平大,由於使用複雜的發射井注水和平衡系統而使潛艇構造複雜,而固體燃料潛射導彈 採用「乾式」發射不存在這些缺陷,提高了發射的成功概率。從使用安全性的角度來看,固體燃料導彈也許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優勢;其次,從667A型艇所裝備的 P-27導彈起,蘇聯潛射導彈的高能液體推進劑的兩個組成部分——燃料(偏二甲基肼或偏二庚基肼)和氧化劑(四氧化氮)。特別是燃料的揮發性、腐蝕性和毒 性都很強,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可以改進這些缺點。在「颱風」彈道導彈核潛艇上率先使用了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大大提高了潛艇長時期續航作戰能力,且由於該導彈 的射程遠和冰下發射能力強,「颱風」級核潛艇很難被發現和摧毀。1996年9月,俄羅斯利用這種潛艇在北極冰下進行了SS-N-20導彈發射試驗,兩者搭 配起來發揮的威力超過美國引以為榮的「三叉戟」型導彈核潛艇。


  正是由於「颱風」是蘇俄人民倍感自豪的偉大形象,使得該艇成為了虛幻小說甚至動漫遊戲中追捧的對象。關於「颱風」級最著名的小說是由湯姆 克蘭西所著的《獵殺紅色十月號》(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其主角「紅十月」號在小說中為「颱風」級的第7艘同級艇,但與現實世界中的「颱風」級不同,「紅十月」號裝配了26個導彈發射筒。在 Big Huge Games開發的《國家崛起:王座與愛國者》(Rise of Nations: Thrones and Patriots)的「冷戰」戰役中蘇聯可以使用「颱風」級,遊戲中的「颱風」級是攻擊力和耐久力最強的戰艇。而由Eugen System開發的《戰爭行為:叛國罪》(也叫《火線交鋒:美國淪亡錄》)中,蘇維埃陣營也有「颱風」級潛艇。


順應時勢選擇退役,如何處置卻備受關注


  1989年,最後一艘「颱風」級核潛艇建造完畢。這時,蘇聯的解體對經濟所造成的巨大衝擊也反映到海基核武器建設上。此後的近20年內,俄羅斯再也沒 有造出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維護成本也急劇下降。2004年,俄羅斯決定徹底拆除6艘中的3艘「颱風」級核潛艇,僅保留用於戰備的兩艘「颱風」級,並修復 一艘「颱風」級(TK-208,「颱風」級的首艇)用作彈道導彈的發射試驗平台。正如「人無完人」,也可謂「艇無完艇」。「颱風」級的缺點是由於艇身過 大,造成其肯定比「德爾塔」IV級或美國「俄亥俄」級要更容易被發現。而且「颱風」級的維護費用也要比「俄亥俄」級要高,這也註定了經濟不如美國的蘇聯是 不可能生產並維護大量這種潛艇。隨著時勢發展,俄羅斯國防部日前決定在2014年前全部退役並拆解所有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並稱此舉不會損害國家核盾 牌實力。專家認為,俄軍現役3艘該型核潛艇退役的主要原因是預算撥款不足、新一代核潛艇即將列裝,以及俄美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的限制。


  然而,如果說「颱風」級核潛艇退役順理成章的話,那麼唯一令人費解的是俄軍方為什麼還要將它們全部銷毀。雖然軍方解釋說之所以全部銷毀,是因為其他替 代處置方案費用過高,軍方難以承受。但很多人認為,在處置退役核潛艇方面,完全可以有其他替代方案,且並非不可承受。比如美國2002年曾決定削減「俄亥 俄」級戰略核潛艇的數量,但是美國海軍並不打算銷毀退役核潛艇,而是將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由「三叉戟」彈道導彈載體轉變為「戰斧」巡航導彈載體的第一 階段改裝工作。從理論上講,俄羅斯國防部完全可以仿照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的處理模式,對退役的「颱風」級核潛艇進行改裝,要麼使其成為巡航導彈載體, 要麼攜載其他類型的武器。而且由於「颱風」級核潛艇尺寸較大,其他最為大膽的改裝設想也完全可以實現。另外,退役后的「颱風」核潛艇還可用作試驗目的,或 者秘密運送人員或物資。遺憾的是,俄國防部根本沒有嘗試過類似處置計劃。因為俄軍方估計,任何一艘潛艇的改裝費用都高達上百億盧布,這在軍事預算極其有限的條件下會顯得過於浪費。如果「颱風」級核潛艇的長時間封存並維持航行能力,則同樣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


  當然,退役核潛艇也可在民用艦隊中使用,其研製商「紅寶石」設計局此前曾建議使用941型核潛艇運輸商業物資,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礦產等,最後認為不 太合適,被迫放棄這一想法。一是因為俄礦業巨頭諾里爾斯克鎳業公司參與了北極冰層下礦產運輸項目的競爭,二是核潛艇改造費用過高,要想用於商業目的,必須 拆除潛艇上的所有重要戰略設備,改造導彈艙。從普通民眾,而不是軍人的角度來看,哪怕保留一艘「颱風」級核潛艇用作歷史博物館也好,但是這種想法的實現同 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其中包括重要部件的拆除,包括核反應堆、導彈艙等。相比之下,核潛艇退役后直接銷毀會輕易得多,只需安全提取並可靠儲存 廢棄核燃料、切割艇體和隔艙即可。如果改作博物館,則艇體就不能切割。總之,在權衡所有方案之後,俄國防部認定潛艇退役后直接銷毀的費用最小,最為划算, 而且還有可能為此得到國外資金的援助。(竇豆/謝武)









福利圖: 美女+烤豬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9: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