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州奧斯汀的虎媽虎爸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2-6 00: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白露為霜 於 2012-2-5 08:09 編輯

【僑報網訊】華人在美國仍然沿用傳統的育兒模式,嚴苛管教孩子,盼望他們成龍成鳳。作家蔡美兒的《虎媽戰歌》更讓這些家長們把原有的傳統發揮到淋漓盡致,因為他們有了榜樣。做「虎媽」、「虎爸」很少有不成功的,而相反,放任孩子自由發展雖有成功的範例,卻也不乏失敗的典型。

蔡美兒與奧斯汀的「虎媽」「虎爸」

38歲的娟姐在14年前隨丈夫搬到奧斯汀,開始了在美國的第一代移民生活。在朋友和同齡人面前,娟姐樂觀開朗、容易親近,但在兒子John Luo面前,娟姐又顯出了嚴厲苛責的另一面。

John今年13歲,在本地中學上八年級,在他眼中,媽媽的形象是「嚴肅、挑剔和勤奮」的。「我想讓她多笑笑,雖然她很少把笑容掛在嘴邊。」John說。

娟姐是個合格的小提琴教師,卻為了整個家庭放棄了許多全職工作的邀請。除了做飯、整理房間等生活瑣事,她將全部的精力花費在了John的教育上。她每天開車接送兒子,只為了節省1小時的乘坐校車時間;她規定John每天練琴兩小時,周末4小時,從不間斷;她還會在周末接送他到6個培訓地點,參與各式各樣的學習。

「所有的孩子在學習初期都需要正確的引導。只有家長認真起來,才會有滿意的結果。試想如果家長不嚴加管教,孩子最終只會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隨波逐流,還落下一身壞毛病。畢竟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嘛。」娟姐說。

娟姐提到的教育法則與近期火爆一時的作家蔡美兒的想法不謀而合。作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和自詡為中國媽媽的代表人物,她在《虎媽戰歌》中倡導的「虎媽教育」飽受爭議。書中,美兒仔細地描述了她對兩個女兒索菲亞和露露的獨裁式管理,還認為「任何事在做成之前都毫無樂趣」,甚至列出了一個「禁止單」,以限制女兒的行為。女兒迄今的諸多成就在美兒筆下和中國媽媽的優越性等同起來,在各大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

在奧斯汀的華人社區內,人們同樣對「虎媽」哲學褒貶不一。德州大學研究員趙舒蕾認為,「雖然美兒的例子有片面性、極端性,但我完全同意她有關孩子『判斷力』的觀點。孩子在學會本能地分析對與錯之前不應被允許進行自我判斷,而家長的職責就是強化他們的這一本能。」

電子工程師向時雨則是美兒全A政策的堅決反對者。他認為,「美兒『任何事在做成之前都毫無樂趣』的基本觀點毫無依據。許多科學實驗都證明『任何事情,只要慢慢進步,都會取得巨大的成就感』。如果我們讓孩子的學習過程變得有趣,他們也會明白犯錯也是學習、提高的一部分。家長需要自己尋找讓孩子快樂學習的新花樣,而不是一味用重複和背誦相逼。」

雖然觀點相左,但趙向兩人都對自己孩子的有著較高的期許,並為他們選擇了超前學習的模式——就是通常所說的周末培訓班。

「每天6小時、每周5天的學習時間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來說,遠遠不夠的,」娟姐說,「大多數家長都不能接受別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學的更多、更快。」

「虎媽」「虎爸」中文學校展長才

娟姐是奧斯汀當地長城中文學校五年級組的中文老師。每到周末下午,她便身穿齊膝連衣裙,頭戴花瓣形的發卡和月牙形的耳環走進教室。但如此鄰家的穿著並不能掩蓋她「獨裁」的一面,她已然將對待自己兒子的嚴厲帶到了課堂。

娟姐獨特的授課理念由4方面組成:首先是瞪,當你被她銳利的眼睛直勾勾地盯住時,便會自然而然意識到自己舉止不當。其次是宣布「安靜」,聲音越大,越能反應她的憤怒程度。再次是在教室的前後左右來回踱步,伺機觀察同學們的表現。如果你不巧在她靠近時做了錯事,那少不了的是她的一頓批評。最後,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是告家長。如果前三個方法均告無效,娟姐便會真的板起臉來,告誡大家「如果再不好好聽課,我會給家長寫郵件,甚至進行面對面交談」,以此作為最高級別的「警示」。

「我只是比較強調課堂紀律,因為師生關係都是互相的。如果你在課上表現優異,當然值得表揚,反之也會有相反的結果。我不太介意有的同學上課開小差,但只要不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正常學習,我都不太干預,」娟姐說,「事實上,那些『提醒』都是善意的,我當然不會真的跑到家長面前打小報告。」。

兩小時后,經過短暫的課間休息,同學們被重新打散集合,進入六年級數學課時段。與娟姐的「獨角戲」模式不同,數學課堂上的13名學生中有5個被家長「督戰」,他們不僅自始至終關注著孩子們的課堂表現,而且隨時會就疑難之處展開個別輔導。趙舒蕾是這堂課的老師,他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進行帶分數加減法的講解,並不斷強調運算中草稿和正式答題的區別。 趙老師在課堂上顯得溫和、細膩,卻在家中擔任著「虎爸」的角色。在妻子負責雜物和下廚的同時,他是女兒芸熙的精神導師。

趙舒蕾在家中奉行著一套「獨尊漢語」的政策,即使妻子幾次嘗試改變,他也從不放寬要求,「芸熙生活在一個全英文的環境中,如果連日常的漢語交流都沒辦法堅持下去的話,她的雙語能力就會立馬退化」。

趙舒蕾很享受和女兒一起的時光,也喜歡看著女兒一點點進步。一旦有空,他便會帶著芸熙游泳、玩益智遊戲,甚至看探索頻道的節目,並耐心就她不懂之處一一講解。「我們總體來講無所不談,雖然家裡的兩個女人偶爾也會說些悄悄話。」舒蕾說道。

每個周末,中文學校的大廳內,超過30名家長會分組坐開,就各自孩子的的點點滴滴暢所欲言。他們借鑒他人的育兒秘籍,也主動為各家的問題排憂解難。「我們每周的小聚可以解決很多最新存在的疑慮,還可以向過來者取經。我們的『智囊團』在生活上、工作上都是最好的幫手。」其中一位家長王山說。

本文作者:德大奧斯汀分校新聞系研究生袁中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9: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