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它影音] 音響測試天碟,發燒友必備 朱哲琴阿姐鼓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2年2月2日



專輯名稱:阿姐鼓
歌 手:朱哲琴
發行時間:1994-5-13
資源類型:WAV+CUE

專輯簡介

這張唱片獲獎無數,各方面的好評如潮。音域極寬,特別是那青藏高原上傳來得阿姐鼓聲,能讓你的音響為之一震。乃測試音響的天碟,發燒友必備。
朱哲琴,一位迷一樣的神秘人物,她遠離媒體,安靜自得的生活於歌壇邊緣。除了她的音樂和形象外,人們對她的了解很少,這更加劇了人們對舞台上的朱哲琴的期待。朱哲琴祖籍湖南長沙,生於廣州。1990年畢業於廣州師範學院,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地學習音樂和聲樂,考察遊歷遍及雲南、西藏、內蒙、新疆及四川阿壩族等地。
近年應邀出訪歐美20個余國家,相繼在倫敦、多倫多、東京、馬德里、新加坡、台北、香港等地舉行個人演唱會。1995年,作品《阿姐鼓》在全球56個國家出版發行,是第一張全球發行的中文唱片,贏得無數國際讚賞,先後獲英國《Q》雜誌全年度五張最佳World Music唱片之一,美國錄音協會經典唱片獎,新加坡電台醉心金曲獎,台灣金鼎獎全年度最佳專輯獎。
可以這麼講,由何訓田作曲,朱哲琴主唱的《阿姐鼓》唱片,被稱為"在世界範圍內真正有影響的一張中國唱片"。
它在世界流行樂壇產生的出人意料的賣座,不僅為進入90年代以後,日益落寞的中國流行歌曲注入了一支強心劑,而且為始終困鬥於內陸的中國流行歌曲"走向世界"架設了一條高空索道。《阿姐鼓》已經成為90年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現象,從這個現象,可以透視出20世紀末期中國文化的可能與困惑。
《阿姐鼓》是90年代文化的一個隱喻。這個隱喻暗示了一種普遍的文化心理:記憶是從無記憶開始的,記憶就是記憶的喪失。在當代中國歷史進程中,從80年代進入90年代,是一個長期封閉的社會從初步進行改革開放走向改革開放的深化的進程。
雖然,"改革"仍然是一個遠未完成的社會計劃,並且每一次具體措施都面臨著重重阻礙,但它向各層次各角度的加速延伸,已經構成了一個基本的社會動力,同時,也就構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心理動機。
企業生產,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個體勞動,由"大鍋飯"中的"鐵飯碗"改變為市場經濟中的"合同工",而且,這不僅是經濟生產行業改革的措施,而是全社會體制改革的總趨向──在今天,"下崗",已經開始觸擊到每個在崗公民的神經。
也就是說,改革的深化,打破了已經根深蒂固的個體對集體或國家的穩定的依賴感,取而代之的是必須自足自力的"個人"觀念。另一方面,面向世界的開放,把一個無限的世界天地推到人們的面前,面對這個無限的天地,個人所獲得的自由和他所面臨的失落,是等值的。改革逼使個體確立"個人化"的自我意識,開放把"個人"投入大世界的無限性中。正是個體被帶入這種個人化存在的無限性,使他的自我記憶失去了根基,從而原始性地成為無意義,無內容,即自我喪失的精神癔症──情結。
   是的,歷史記憶的先天性喪失,時間在無意義的碎片中循環,情感被放逐到虛構的距離上遊戲,感動,從何而來,又何處寄生呢?一個失語的時代,就是音樂以喜劇的表演風行世界的時代。

專輯曲目

01、沒有陰影的家園
02、阿姐鼓
03、天唱
04、天堂,地獄
05、羚羊過山崗
06、卓瑪的卓瑪
07、轉經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