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夜遊只有兩分鐘:憑感覺認識朝鮮(偷拍視頻)

[複製鏈接]

4

主題

4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sunaffairs 發表於 2011-11-8 17: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刊《陽光時務》第六期
偷拍視頻見:http://www.isunaffairs.com/?p=1106

踏上平壤的土地,彷彿重回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五日四夜的旅程,我們獲得「高規格」的接待,也須服從嚴格的「指示」。這是一趟不能離開酒店接近人民,不能收看當地媒體的旅程,只能依眼前所見去領略和感受。

文/黃天賜、黃淑玲、Olivia(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停機坪上,飛機疏落,這裡每天只有一班往來北京的飛機。千餘尺的海關大堂瞬間擠滿了旅客,行李帶和入境檢查在同一小小的空間。等待時,頃刻停了電,入境旅客的「驚」,與邊境人員的「定」,成了鮮明對比。

這次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一行58人去朝鮮,出發前已經歷了這個神秘國家給予的「考驗」。朝鮮當局要求所有團員出發前兩個月遞交詳細個人資料及護照證明,除仔細核實各人身份外,更刻意了解浸會大學及傳理學院的背景。滿以為簽證已經批出,收拾行李準備一星期後出發之際,駐港朝鮮領事館人員突然致電學生抽查,探究來意。

終於,大夥兒取道北京,乘坐上世紀前蘇聯製造的舊款飛機,在持續顛簸的氣流中,展開朝鮮之旅。有同學「不慎」帶了一部韓國製造的相機入境,在朝鮮邊防主動「上繳」代為保管,竟有好心的關員退還給同學,好讓同學在旅程中拍照留念。

踏上平壤的土地,彷彿重回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街道上,車輛不多,倒是公車上擠滿了乘客,公車的車身殘舊,沒有空調。一幅幅的橫額,寫滿「偉大領袖金日成」,跟文革時的毛澤東橫額相似。導遊說:「這裡是社會主義的國家,人民穿的,是單位分配;吃的,是國家配給,每天勞動八小時,便可獲700克的糧食。」

五日四夜的旅程,我們獲得「高規格」的接待。朝鮮火鍋、烤肉、銅碗飯及不少美食,都一一捧到大家的餐桌前,即使有同學吃不慣,但卻肯定吃得飽,不用在數一數二的五星級酒店房間自泡杯麵。

不過,受到「高規格」接待的同時,也須服從嚴格的「指示」。從資本主義的社會,走進共產主義的社會。吃飯、坐車均要按分配、跟安排,不能隨意亂坐;那個景點可以拍照,那個地方嚴禁攝影,同學們都得乖乖聽從導遊指示,在香港拍照慣常擺出的潮樣、chok樣,在朝鮮通通收斂了。平常打開電腦,連接網際網路,無時無刻均可與外界緊密連繫的年輕人,打從抵達朝鮮一刻開始,手機被「沒收」,一連五日與網際網路隔絕。

沿路的風景,無外乎是樓群和行人。行人中又以軍人最為顯眼。在朝鮮先軍政策的影響下,軍人數量不斷增加,沿路可見身著不同制服的軍警,理論上是不能對人民軍進行任何視頻或圖片的拍攝,然而小心一點藏在車窗簾後面拍,倒也不是什麼難事。
平壤地鐵的風格像極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地鐵,兩條線路貫通市中心,高吊頂,寬站台,車上有長春客車廠的銘牌。從榮光車站入站,搭乘自動扶梯一路向下, 用了近三分鐘才到盡頭。按這個時間算來,地鐵大概是修在距地面100多米的地下。那漫長的三分鐘對於習慣了香港MTR的人來說,簡直是煎熬。

搭乘地鐵的時候,所有人都被隨行工作人員安排進了同一節車廂,無法隨意走動到其他車廂,只能乖乖擠在一起。隔壁車廂的乘客大概是聽到了不尋常的動靜,探頭張望過來,看看這群手持相機的年輕人都在做些什麼。

幾天來早飯都是在飯店內的自助,中飯和晚飯大部分是在遊覽過不同旅遊景點之後,由導遊帶去專門對外營業的指定餐廳用餐。雖然餐量是按人數供給的,每餐基本都有兩葷一素,以豬牛肉為主,菜多是土豆,豆芽。最難忘莫過於吃燒烤的那一頓,每桌四盤鴨肉,配以青菜葉蘸醬,相當別具風味。

終於獲得在晚上出遊的機會,去吃平壤最好吃的朝鮮冷麵。坐上旅遊大巴,出了羊角島酒店,悄悄拿出相機準備拍攝的時候,車已經開到了平壤火車站。再等架穩機器, 剛剛拍到些許夜幕下的市容,車就轉彎駛進了高麗飯店,目的地到了。整個行程大概花了兩分鐘,誰也沒有想到,期待已久的夜遊,行程竟然如此短暫。

很難期望單位配給的衣服與世界潮流接軌,大多數人民穿的都是灰灰啡啡的衣服,像「制服」一樣,也有人穿得「與別不同」,不過「異類分子」為數不多。一致的是,每位市民胸前都掛著「偉大領袖」金日成的襟章,這個襟章,有錢也不能買,賣也不能,是單位分配,只有勞動人民才有,丟失了,要提交報告。

在少年宮看錶演,帶了一些糖果犒賞表演的小孩,導遊提醒我們,別把糖果一包包的送上,要把膠袋撕毀,把糖果「拆散」給小孩,否則導遊會整包拿走。用餐時,沒有勞動的我們有菜、有肉,心想:小孩們午飯吃什麼?糖果「到手」沒有?

朝鮮奉行金日成的「主體思想」,政治自主;經濟自主;國防自衛,簡單一言是「自食其力」,不向外求。儘管是首都,平壤的建築,與現代化和國際化沾不上邊,即使高樓,也是外型樸素,平壤建築物的設計特色是「沒有特色」。

在朝鮮感受到最國際化的是酒店。酒店電視播放的全是外國電視頻道,包括鳳凰衛視,一個當地的電視頻道也沒有,無法透過大眾媒體了解朝鮮的新聞、文化和社會。

在朝鮮買了一本書,講述「主體思想」,書上沒有註明出版社,只印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印刷」,可知朝鮮一定沒有民間刊物。在回程的高麗航空內,拿到一份朝鮮的報章,六大頁的黑白印刷,圖片不過十張,全是密麻麻的韓文,顯示朝鮮報業完全沒有受資本主義和市場導向的影響。

五天的行程,印象最深是板門店的「三八分界線」。在這裡,站在朝鮮的土地,望著韓國的士兵,對方的邊境大樓裝著十多部閉路電視,監察著朝鮮一方軍人的一舉一動。相反,身處朝鮮一方,只有兩、三部閉路電視「監視」對方,單憑閉路電視的「部署」看來,便可猜到,誰怕誰越界?誰怕誰「侵略」?

這是一趟不能離開酒店接近人民、不能收看當地媒體的旅程,只能依眼前所見去領略和感受。

400

主題

2601

帖子

434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348
沙發
kumar 發表於 2011-11-9 08:56 | 只看該作者
香港的學生會知道80年代北京的地鐵是什麼樣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9: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