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忠強調,現在的台灣「圖像」已經不是二十年前的「圖像」,民進黨面對這麼大的慘敗,這就說明「我們錯了,這個圖像是錯的。」
中評社香港3月27日電(記者 蘇征羽分析報道)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昨天宣布辭去黨主席職務,並提出四點建議試圖挽救即將「一無所有」甚至有「泡沫化」危機的民進黨,首要檢討黨的定位——民進黨不再壟斷「本土」。
昨天中午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謝長廷的「不再本土」說響起,惜同志掌聲零落,民進黨「十一寇」之一、前「立委」李文忠聞聲則喜出望外,力挺之餘,也不無遺憾與疑慮。
李文忠今天下午在台灣電視政論節目中,對謝長廷的「不再本土」說深表認同,不過「他(謝長廷)講遲了八年,」希望政治領袖不但要「講真的」,還要真正去面對,最重要的是未來怎樣做;同時,要教育民進黨的支持者,不要再用二十年前的心態來面對現在的國民黨和當今整個社會。李文忠表示,在台灣,八成的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他們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李文忠強調,現在的台灣「圖像」已經不是二十年前的「圖像」,民進黨面對這麼大的慘敗,這就說明「我們錯了,這個圖像是錯的。」
李文忠所說的二十年前,即是民進黨創黨的年代,換句話說,民進黨雖然執政八年,不僅一直在用在野的心態,而且根本背離他們口口聲聲要追隨的「主流民意」,將「本土意識」操作成民粹主義。被深綠綁架的民進黨上下,「實迷途其未遠,知來者猶可追」?何其難。
李文忠不僅遺憾謝長廷「不再本土」說晚了八年,也道出更深一層的疑慮:民進黨的支持者未必接受放棄「壟斷」本土,不無道理。
台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李丁贊在中國時報撰文指出,檢視過去八年的執政,執政者和在野黨當然都有責任,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愛護民進黨的選民身上。八年來,民進黨的支持者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心境和表現──噤聲、掩飾、攻擊,而這也正是民進黨的衰敗三部曲。
文章指出,民進黨剛執政時,大家都心疼這個把威權體制打倒的政黨,又是脆弱執政,因此,連所謂的進步知識分子,也都噤聲。縱使犯錯,也不忍苛責。接著,執政者獲得支持者的支持,知識分子也噤聲時,權力的運作開始不透明,貪腐與濫權的情形逐漸發生。最後,一個封閉的系統形成,與外界是隔離的。只剩圍牆,沒有視野。很多執民進黨官員的怪異言論,其實都是因為受到支持民眾的熱情擁抱,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為之。
曾經是民進黨政治圖騰的「本土」,該用怎樣的論述說服支持者不再「壟斷」?謝長廷昨天的說法是「要與更多的本土政黨來競爭進步性」。謝長廷的 「四點建議」還包括弧召年輕人入黨、召開臨時黨代表大會、讓新加入的黨員在五月份的黨主席選舉中有投票權,以及扮演好監督和制衡的角色。
對於謝長廷的說法,有台灣政論者質疑,「謝長廷要託孤嗎」,謝長廷一路走來的形象與其最新說法有落差,其「四點建議」給人一種「收割改革形象」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民進黨在以陳水扁為權力基礎的結構下,謝長廷沒有真正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