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客觀的歷史學家也許會把2003年3月19日美國進攻伊拉克這一天看作是西方霸權主義的又一座「豐碑」。轉眼5年時間過去了,這場戰爭仍未結束,只是美國電視媒體甚少報道伊拉克局勢,因為那隻會招來人們對布希政府的不滿。
作為這場戰爭的策劃者之一,美國副總統切尼在「旋風」式訪問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后,表示當地局勢已有「顯著變化」,並稱讚安全工作大有進展。但事實並非如此。日前,一名遜尼派婦女才在卡爾巴拉市一個清真寺引爆了自殺式炸彈,造成至少42名什葉派穆斯林死亡和73人受傷。
很遺憾,切尼沒有看見真正的巴格達:缺水缺電,污水成河。據了解,當地電力供應缺口高達3000兆瓦,要讓巴格達恢復24小時通電可能要花費10年時間,這就是所謂的「戰後重建」工作嗎?
美國防部在對超過60萬份伊拉克官方文件進行研究后,近日發布報告稱前薩達姆政府和「基地」組織之間沒有直接聯繫。但切尼對這一結論似乎很不滿意。為低調處理,這份報告沒有在官方網站上公開,記者只能通過郵寄的方式向有關部門索取報告的光碟。這同2002年布希政府在戰前的高調宣傳相比,確實有「顯著變化」。
英國智庫「牛津研究小組」(Oxford Research Group)表示,因戰爭和衝突而死亡的伊拉克平民已增至130萬人,這個數字還未包括安巴爾和卡爾巴拉等「重災區」。另外,至少400萬平民無家可歸或成為難民逃往敍利亞和約旦,造成兩國的資金和資源日益短缺。由此看來,這場戰爭比13世紀蒙古帝國入侵伊拉克所造成的破壞更為嚴重。
在駐伊聯軍指揮官彼得雷烏斯鎮壓策略的指引下,巴格達已經淪為了一個破敗、無序、高牆圍築、受當地軍閥和武裝分子所主宰的「貧民窟」。而這一策略的實行又要花掉美國納稅人每月數以十億計的金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教授(Joseph Stiglitz)和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琳達•比爾梅斯(Linda Bilmes)共同撰寫了新著《耗資三萬億的戰爭:伊拉克衝突的真正代價》(The Three Trillion Dollar War: The True Cost of the Iraq Conflict)。書中寫道,到2017年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總開銷將會達到1.7至2.7萬億美元。若按照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好戰立場,這個代價還將無限增長。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意識到,這筆資金完全可用於造福國人,如改善公立學校的辦學條件,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和整修基礎設施等等。
布希政府的「增兵」政策已被迫暫時中止,彼得雷烏斯解釋說此舉是「明智」且「審慎」的。最近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威廉•法倫提出請辭。他強烈反對「增兵」伊拉克和主張立即撤軍,所以遭到布希政府的排擠。
也許很多人認為在總統大選前夕,美軍不會有大動作,至少表面上沒有。不過,五角大樓卻正在科威特秘密修建一個龐大的永久性軍事基地,以便完全控制整個中東至西南亞一帶。此外,美軍已經在卡達、巴林、阿聯酋和阿曼等國家擁有永久性基地。不管是主張撤軍的奧巴馬和希拉里當選,還是主張「增兵」的麥凱恩上台,伊拉克戰爭仍會在科威特和其它親美海灣國家的支持下繼續下去。
巴格達不僅是21世紀最暗無天日的地方,也是被恐懼和絕望所籠罩的城市。這是布希政府實行「增兵」策略以及遜尼派反「基地」武裝組織「覺醒」(Sahwa)不斷擴大勢力的結果。
一些屬於中層階級的什葉派居民對《亞洲時報在線》表示,強姦、搶劫和虐殺等犯罪案件有所下降(2007年8月每天約有65名伊拉克人被殺,2008年2月減少至26人)是因為附近地區的其它教派或種族都已經被清除掉了。借華盛頓當局的官腔來說,巴格達確實比以前安全了。在巴格達戰役期間以及2006年2月薩馬拉(Samarra)什葉派清真寺被炸后,平均每個月就有3000名伊拉克平民慘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