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zzqdm 於 2006-05-02 08:50:06 作者:張澤全教授
1、糖尿病的命名
關於糖尿病的命名,唐代甄立言《古今錄驗方》中公元600年已有記載,消渴病的尿是甜的,直至1千年後英國醫生Thomaswillis才報道了糖尿病人的尿甜如蜜,並用「甜味的尿」命名此病,並延用至今。1889年德國醫生默林和俄國病理學家明科夫斯基,切除狗的胰腺后,使狗發生了糖尿病,認識到糖尿病與胰腺有肯定的關係。1921年加拿大醫生班丁和生理學家貝斯特從動物胰腺中提取出胰島素並開始用於臨床。
世界上最早診治糖尿病並記錄病案的醫生是中國唐代名醫王燾。有一次,王燾外出行醫,走後不久,他的父親病了,不僅口渴多飲,而且飲食大增,身上長癤瘡,久治無效,病情越來越重,家人把王燾找回來給他父親治病,通過認真觀察病情,查閱醫書,親自照料起居,發現了他父親小便帶有水果味,並針對性地制訂了治療方案,由於治療準確,他父親的病終於好了。他把這些經驗寫在了《外台秘要》一書中。
2、糖尿病是否終身不治
糖尿病以及任何疾病經治療都有治癒、改善和無效的事實。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並不單純是胰島素分泌的問題,是由錯綜複雜的病因、病變所形成的。如胰島β-細胞功能喪失的糖尿病,可以說是依賴胰島素的終身病,但經過治療仍可達到健康長壽。由其它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通過治療可得到治癒或改善。所以不能片面地認為糖尿病是終身病。從祖國醫學認為消渴病是由臟腑柔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多種原因引起的,應根據不同原因辨證施治是可以達到滿意療效。
3、糖尿病流行病學研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目前世界上糖尿病患者至少有1億2千萬,而且其患病率還在日益增高。其中歐美髮達國家糖尿病所致的死亡人數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居第三位,為了尋求更有效的防治措施,醫學家對糖尿病的流行特徵、地理分佈、人群發病年齡、發病季節、環境因素與糖尿病的發病關係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
1型糖尿病(IDDM)發病率和地區性
世界各國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為0.07‰-3.4‰
1型糖尿病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一個高峰為5-8歲,另一個高峰為11-12歲,所以要加強預防,合理飲食結構,科學生活,避免不利於環境因素影響。1型糖尿病發病率有明顯季節性,據報道:IDDM夏季發病較少,而秋冬季節最多。發病的季節性提示 IDDM與病毒感染有關,病毒感染於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最易損害胰島,引發糖尿病。
2型糖尿病發病率和地區性
2型糖尿病(NIDDM)在沒有開發的地區很少見,但隨著生活方式不斷現代化,發病率逐漸增高,同一種族的人在城市裡居住者發病率明顯高於鄉村居住者。本病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環境因素包括飲食、體力活動減少、肥胖、應激及某些毒素。發達國家成人中2型患病率達2%-5%,發展中的國家有的高達30.3%。
我國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人口老齡化,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增加。
4、對糖尿病應有正確的認識
糖尿病歷來被認為是終身疾病,一旦被診斷為糖尿病患者心理壓力很大,不能正確對待,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不了解糖尿病。如果能夠了解其病因、病理,解除心理負擔,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防治適當,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患了糖尿病最怕失去信心和產生不良情緒,這樣不但對治療不利,而且易加重病情。一方面絕大多數患者由於對糖尿病危害認識不足,而延緩治療;另一方面臨床誤診、漏診較多,有的得不到綜合系統的治療導致併發症發生、發展。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絕大多數糖尿病病人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治療,青少年和兒童患者更為嚴重。如若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診斷治療,不少患者會迅速變成殘廢,所以患者應知道糖尿病的可防性、可治性及不防不治的嚴重性。
5、飯後立即午睡不利於健康
午睡習慣是最普遍的,特別是糖尿病人更想較長午睡。午睡並不見得能補充精力,相反可能增加心腦血管受傷的機率。醫學上認為在晚上睡眠時心跳速度和血壓會降低,早上醒來時心跳速度和血壓又會恢復。午睡與晚睡一樣會造成心腦血管的壓力變化,多一次午睡等於多一次由低到高的狀態變化,日復一日更可能促進心腦血管病發作。糖尿病人午睡更易減緩糖代謝,增高血粘度,新陳代謝緩慢,消耗能源減少,所以我們認為糖尿病人應一日三餐,飯後休息半小時即可適當運動,2小時后才可適當休息。
6、血糖在人體中的作用
在我們觀察的病例中,糖尿病患者總是非常關注自己的血糖,期盼血糖能夠降低。其實糖在人體內並非禍害,任何人在任何時候血液中都必須有糖,因為人體需要由它來提供各組織(如肌肉、大腦、神經等組織)或器官正常工作所需要的能量,就像汽車運轉需要汽油,電燈照明需要電一樣;另一方面,思想中始終存在怕血糖高的精神負擔,反而造成血糖不穩,原因是影響了內分泌和激素分泌的調節,血糖過高是危害,長期高血糖危害更大,糖尿病人長期處於高血糖,需要降低血糖達到穩定在正常範圍,但突然降低血糖會造成身體不適和危害,要根據情況調整降糖為宜。
7、幫助您擺脫不良心境
人生活在世上與自然界、人及各種事物打交道,不可能事事順心、萬事如意。人就是在不斷接受失敗挫折的教訓,不斷受到困難阻截,承受壓力不斷成長,增長智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挫折是痛苦,但解決問題后是愉快的。心理健康的人有能力化解這些煩惱和正確對待,而生活的愉快自在;而心智孱弱的人則被煩惱困難所累贅,生活則如履薄冰,思前想後、煩惱易怒或做出不正常的行為,甚至喪失活下去的勇氣,像這種正常人由於不良刺激應激狀態增多,而致語言、思維、行為發生反常現象,人們一般稱為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不僅有害機體健康,持久則造成損傷,是以影響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糖尿病患者因內陰虧、陽亢和偏陽內燥,最易出現心理障礙。
所以,重視心理素質的調養,學會調節異常情緒,要有良好的心態,善於解除心理矛盾,善待每個人,善待社會,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都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希望各位病友善待自己,消除不健康因素,愉快的設想,愉快的生活,讓大家身體健康。
世界上沒有治不好的疾病,只要我們認識它、掌握它,有卓越的醫生認真對待和真誠的病友緊密配合,就一定能夠戰勝疾病。
醫生的職責是神聖的,不但在於能夠治癒疾病,而且在於讓患者認識疾病,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
8、糖尿病人科學飲水很重要---提倡餐前喝水 進餐時要先湯后食
糖尿病患者均有口乾、口渴、多飲的病症,這是人體內細胞嚴重缺水的表現,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應該「科學地」 根據人體的生理要求來安排每天喝水的數量、時間和方法。這對保證人體的健康和改善糖尿病口渴、多飲的癥狀有重要意義。人們感到口渴了才喝水,這種雖能即時補充部分水分不足,其實身體已經受到損害。因為口渴是表示人體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缺水已到一定程度,中樞神經發出要求補充水分的信號。口渴后才喝水,等於「禾苗乾枯才灌溉」,這樣禾苗已受損,生長造成危害。因此,人們應當養成科學的飲水習慣,不能等到口渴了,才去喝水。
正常人一晝夜排出的尿量約為1000~2000ml之間,尿比重介於1.015~1.025之間,尿一般為淡黃色,呈酸性反應,PH值介於5.0~7.0之間。葷素雜食的人,尿呈酸性,PH值均為6.0,這是由於蛋白質分解后產生的硫酸鹽、磷酸鹽等隨尿液排出所致,素食的人由於植物中所含的酒石酸、枸椽酸等均可在體內氧化,所以酸性產物較少,而鹼基排出較多故尿呈鹼性。
水,人體所有組織都含水,如血含水90%,肌肉含水70%,骨骼含水20%。水在體內直接參与氧化還原反應,促進各種生理和生化反應的進行,沒有水就不能維持血液循環、呼吸、消化、吸收、分泌、排泄等生理活動,新陳代謝也就無法進行。
身體內許多物質都能溶於水,並分解為離子狀態,體內的水來源於每日攝入的脂肪、蛋白質、糖代謝中產生的水分,每克蛋白、脂肪、糖分別產生0.41g、1.07 g、0.55 g的代謝水。一般成人每天攝入2500千卡熱量,產生的代謝水為300毫升,每日攝入量與排出量保持動態平衡,水代謝與鹽類代謝有密切關係,組織中鈉鹽對水分有蓄積作用,鉀鹽和鈣鹽與此相反,患腎炎、心衰、高血壓、糖尿病時為防止水腫,應限制鈉鹽的攝入。
缺水和脫水,水分丟失過多,細胞外液形成高滲,細胞內水分外移可形成脫水、缺水;失水占體重2%時就會有口渴、尿量少;達6%則全身疲乏、抑鬱、無尿;達15%以上會有煩躁,眼球內陷,皮膚失去彈性、體溫、脈搏增加,晚期可出現脫水昏迷。
人體每天平均消耗的水分(經過呼吸道、大小便、皮膚等)約為2500毫升,除了體內物質代謝可氧化生水300毫升外,每天至少應從飲食中補充2200毫升,才能達到平衡。這2200毫升的水應該怎樣科學地補充到人體中去呢?基本方法是:早、午、晚餐前30分鐘左右空腹喝溫開水300毫升左右,餐時先湯后食。飯前空腹喝水,水在胃內停留2至3分鐘,便迅速進入小腸並被吸收進入血液,一小時左右可補充到全身組織細胞,供應體內對水的需要。
所以餐前喝水就可以保證組織細胞中的生理含水量。因此,飯前補充水分很重要,尤其是早餐前,因為睡了一夜,時間較長,人體損失水分較多,早上醒來,多飲些水是非常重要的。喝水方法為,最好是溫開水,也可適量用一些菜汁等兌水喝。天熱多汗,應酌量增加喝水量,大量出汗后應補充一些極淡的鹽水。
另一方面,為什麼進餐時要先湯后食呢?因為進餐時喝一定數量的湯水,有助於溶解食物,以便胃蠕動時,將食物和胃液攪拌,進行初步的消化,並提供更多的水分,以有利於食物在小腸中的消化和吸收作用。如果餐前、餐時不補充適量的水分,當飯後胃液大量分泌時體液失水,勢必引起口渴,這個時候再喝水,就會沖淡胃液而影響消化,還要因喝水過多而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所以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一樣要重視科學飲水,來達到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