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科學家表示,老夫少妻可增添壽命。
自古以來"老夫少妻"、"皓首紅顏"的搭配模式,無論是在虛擬的文學、影視作品還是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中,都比"金童玉女"配來得更具眼球殺傷力和話題吸引力。而今,這一模式又增添科學色彩,平添許多含金量。
在人類沒有生育能力之後,為何人類違背進化理論,還能生活得好好的?科學家認為他們為此問題找到了一個理由。那就是老夫少妻的模式讓他們將他們的好基因遺傳給了他們的孩子,從而延長了壽命。
這不是開玩笑。我們為何變老死亡?生物學已經有了幾種解釋,它們都以長壽命與生殖能力的平衡為中心。1966年,英國進化生物學家比爾·漢密爾頓以此提出了他的理論――「死亡之牆」,也就是說,生育完成後,任何物種將不再生存。同樣,女性在絕經期之後導致她們無法生育,從而會撞上一堵「死亡之牆」,生物系統隨之會突然土崩瓦解。
漢密爾頓的這一想法是完全抽象的。他推理說,在婦女絕經期到來前(或者,在更為複雜的理論中,在最小的孩子離家之前),自然選擇可以消除那些有害基因突變的危害。而婦女絕經之後,有害突變基因就會發揮作用。於是,有害突變基因逐沒有除去,越積越多,最終達到遠超過致命的數量。
神奇效應與成功模式:老夫少妻可延年益壽(圖)

拉里王和他妻子
神奇效應與成功模式:老夫少妻可延年益壽(圖)

約翰·馬才和他妻子辛迪
但很明顯,絕經后的女性並不會撞上這堵牆。事實上,女人通常在40多歲時就不能受孕了,但她們一般都能活到70-80歲。這是為什麼?幾十年來,進化生物學一直在為這個難題爭論不休。部分的解釋是女人直到她最小的孩子達到自立的年齡后才真正結束了她的生育。在時下自由避孕的社會裡,這或許能讓一般的女性到六十歲才停止生育。
與此同時,漢密爾頓也在尋找影響人類壽命的其它原因。之後,一個理論推了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祖母假設」。從那時開始,所謂的祖母假設就開始流行起來。根據假設,婦女死亡時間的推遲是因為她們能像照料自己孩子一樣照料她們的孫子輩。
這假設似乎有些道理。事實上這一假說也有數據可依,但這並是唯一的原因。最近公開發表的兩篇論文找到一個純粹的遺傳學解釋,漢密爾頓或許會對這種解釋很感興趣。頭一篇由斯坦福大學的薩帕德·托加普卡及其同事發表在《公共圖書科學》雜誌上的文章表明,這是老夫少妻模式普遍的結果。第二篇由維也納大學的馬丁· 弗德和維也納獸醫藥大學的蘇珊尼·何伯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簡報》的論文表明,從進化上來說,這種普遍模式是人類所採用的最為成功的方式。
過去一些相關研究多是集中在女性在人類壽命中所起的作用。但現在的研究表明,男性在人類壽命方面也有不少貢獻。和女性不同,男性並不會突然失去他們的生育力。單獨作為一種性別來說,他們並不會遇到那堵「死亡之牆」。不如這樣說,在他們生育力減退時面對的是「死亡斜坡」。事實上,80、90歲生孩子的男人不算稀奇。
當然,這並不是單個性別的問題。在不考慮外遇的情況下,一個男性與一個不能生育的女性作伴侶,進化上的不諧調就如同他自己不能生育一樣。因此,他同樣會撞上那堵死亡之牆。但是,關鍵的是,正因為男人幾乎總是娶比他們年輕的女人,男方生育力差與女方生育力強的這種不諧調可以推遲到晚年。事實上,如果男性一次次再婚的話,他們幾乎可以無限地推遲這種生育的不諧調。這意味著導致衰老的有害基因突變也可以被消除。因此,對老夫少妻們來說,都不存在什麼「死亡之牆」,自然可以長壽了,只少從進化方面是這樣的。
聲明: 本轉帖不是鼓勵花心者去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