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政治結構與外交政策 (上)

作者:長白山  於 2013-9-16 00: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張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內容簡介】美國早期的社會結構主要是在反抗英國壓迫中形成的。從華盛頓開國到二戰前,美利堅合眾國從屬於歐洲主導的全球體系,因此那時的美國外交政策帶有很強的民族主義即反歐洲壓迫的色彩。兩次大戰中的大批量、長時間的軍事訂貨在為美國崛起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為它製造了一個尾大不掉且反客為主的龐大的「軍工複合體」。 尼克松更將美元直接與國際石油掛鉤。這使原來可以支持美元堅挺的美國工業——那怕是軍工——產品脫離了國民勞動,並直接轉換成資源產品即國際石油。此後,美國外交的重點不再是為了獲取石油的使用價值,而是要保證國際石油採購以美元結算;通過軍事手段保持對石油的使用價值的壟斷,並強迫國際社會對美元持續和旺盛的需求以使美元堅挺。但瞬間劇增的石油美元的主要部分與軍工利潤一樣並沒有迴流給美國國民,而是迴流到華爾街;這些巨額回報並沒有增加美國國家的力量,而是增加了華爾街金融資本控制美國的力量。如果再考慮到美國沒有國家控制的銀行,而美國國家財政要依賴華爾街控制的美聯儲為其注資,以及美國外交的決策權已不在白宮而在華爾街等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今天的美國已從早期民族主義國家蛻變為華爾街金融資本控制的國家,已從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獨立自主外交能力的國家,轉變為由國際財團控制的半獨立、甚至具有「半殖民地」性質的國家。「殖民地」現象從南方國家向北方發達國家擴展,是當代帝國主義腐朽性的重要表現。

國家外交政策及其走向不取決於它每隔幾年發表的各種白皮書和各類研究機構發表的研究報告,而是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政治結構和國際社會對其外交政策接受的程度。結構決定性質,外交同理。筆者試從這個角度研究美國的外交政策,並對其「戰略東移」可能的走向及中國應對政策做出必要的分析。

一、美利堅民族國家形成及其異化

「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1】國家需求是一種結構性的存在。美國最早的社會結構主要是在反抗英國壓迫中形成的。美國外交史學者孔華潤(Warren I. Cohen)等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的世界是由歐洲主宰的。在我們追溯1913年至1945年間的美國對外關係史時,重要的一點是應當認識到美國是在由歐洲軍事、經濟和文化主導下的世界體系當中得以建立並從事其對外事務的。」【2】從華盛頓開國到二戰前,美利堅合眾國從屬於歐洲主導的全球體系,因此那時的美國外交政策帶有很強的民族主義即反歐洲壓迫的色彩,美國的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與美利堅民族的利益需求大體一致,尚屬民族資本範疇。華盛頓早期強調工業立國。就職的當天,他特意穿著國產布料製成的服裝,這「使一切後繼者,一切後來的立法者,獲得一次深刻的教訓,告訴他們怎樣才能夠促進這個國家的福利」。【3】德國學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對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作了中肯的評價:「一切工業都壟斷在祖國的手裡,這一點就是美國革命主要原因之一,至於茶稅事件只是提供了革命爆發的一個機會。」【4】美國在林肯時期完成了國家統一,終止了美國對英國的政治依附,走上了獨立自主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戰的爆發為美國躋身世界強國提供了機遇,美國利用這次戰爭聯手蘇聯,將法國諾曼底做為開闢第二戰場的地點,將東歐讓給蘇軍解放,由此歐洲為所謂的「鐵幕」一分為二,歐洲世界霸權從中心地帶被摧毀。隨後,美蘇並列成為世界霸權大國。二戰後期,美蘇在一系列國際會議上分割世界,最終形成由雅爾塔會議確定的蘇聯控制東歐和遠東陸地部分、美國控制海洋和整個西歐的劃分。這個劃分是戰後雅爾塔和平體系的法權基礎。

在這「從奴隸到將軍」的轉變中,美國的軍工生產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樣美國軍工集團也從國家那裡得到極大的政策優惠。太平洋戰爭前夕,羅斯福曾對軍火大亨們說,歐洲打仗,我賣軍火:「越多越好!來,快來!使我們的工廠能進行批量生產,好!」「我將盡我所能,通過儘快地向世界上大約40或50個現在還保持獨立的國家運送一切它們有能力支付的貨物,以維護它們的獨立。這就是美國的外交政策。(鼓掌)」【5】這裡,「維護它們的獨立」就是保持歐洲破碎狀態的另種表述;換言之,只要歐洲保持破碎,美國軍火就有市場。二戰後,美蘇進入冷戰,美蘇全球爭霸再次刺激並強化了美國軍事工業。兩次大戰中的大批量、長時間的軍事訂貨在為美國崛起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為它製造了一個尾大不掉且反客為主的龐大的「軍工複合體」。這是美國政治的一個結構性的變化。艾森豪威爾總統意識到這一變化的危險,他卸任時「感到有必要就這些發展的危險性向全國再次發出警告」,他說:「龐大的軍事編製和巨大的軍火工業的這種結合,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它的整個影響——經濟的、政治的甚至精神的——在每座城市、每個州政府、每個聯邦政府機構里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勞動、資源和生計全都同它有牽連;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也是如此。在政府的各種會議上,我們必須防止軍事-工業複合體有意無意地施加不正當的影響。促成這種大權旁落的有害現象的潛在勢力,目前存在,今後也將繼續存在。」【6】

注意:艾氏提到美國當時已出現的「大權旁落」即指軍火財團支配政府決策的現象。集中於華爾街【7】的軍工財團——哪怕在和平時期——需要的不是麵包而是軍火,而拉動軍火工業只能是戰爭,最好是美國直接發動的戰爭。為了鞏固其在美國已形成的反客為主的政治地位,這個「軍工複合體」從部門利益出發就必須不斷製造敵人,以此促使美國外交不斷強勢升級且不能停止的戰爭。只要有戰爭,美國的軍工集團就有軍火贏利,由此它在美聯儲乃至美國就有鞏固的地位。巨大的利潤——龐大的國內槍支銷售利潤只是它用於保底的基數——增加了軍工財團的收入,華爾街財團再拿出其中部分通過美聯儲反補白宮並由此控制美國財政。如果白宮拿錢不辦事,擺在它前面的就是「財政懸崖」——由此可以解釋為何美國槍擊案頻發而禁槍難以立法【8】,以及在二戰後美國又提出遏制理論並繼續發動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深層原因。

美國稱霸世界之後,其政治結構便日益失去民族性和獨立性。這時美國政治已不由政治家而由軍火商操縱了。美國政府許多重要官員,特別是國防部的官員都是軍火商的代言人【9】。而對於那些試圖停止戰爭從而使國家擺脫軍火商控制的具有民族主義意識的美國總統(如肯尼迪)不是被暗殺就是被換掉。他們知道,民生工業在和平時期只會有助於美利堅民族的發展而非軍工複合體的成長;一旦美利堅民族有了日益壯大的民族工業,就會有自己的財政來源繼而有國家可以控制的銀行,這樣白宮與華爾街的地位就會發生翻轉。這是華爾街國際資本財團不願意看到的結局,而避免這樣結局的方式只有不斷製造戰爭。

這就提出一個問題,美國到底是誰的,是美利堅民族的還是軍工複合體的。列寧一針見血,他說:「生產的集中;由集中而成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的溶合或混合生長——這就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和這一概念的內容。」【10】具體說到美國,華爾街國際資本就是這個「銀行和工業溶合或混合」力量的象徵。如果它可以為美利堅民族國家所掌握,也就是說,如果白宮能夠決定華爾街,那它就是民族的力量——比如當年的英國,這樣的霸權還是壓迫民族的霸權;現在的問題是,今天的美國已與列寧時期大為不同,它已「大權旁落」:是華爾街國際資本決定白宮而非相反。奧巴馬二期連任甫始便遇到的「財政懸崖」就是華爾街國際資本敲打和提醒新任美國總統的方式之一。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曾稱美國中情局常用暗殺手段對付與美國拉開距離的拉美左翼領導人【11】,何止於此,即使是美國總統,如要想與華爾街國際資本拉開距離,其結果也是朝夕不保。事實表明,今日之「美國」已非華盛頓創建的那個美國:那時,正如李斯特所說,「一切工業都壟斷在祖國的手裡」【12】,而現在它已成了華爾街國際財團而非民族資本的代名詞。

美國的軍工複合體的片面增長與當年工業帝國主義英國以戰爭擴大殖民市場,以殖民市場擴大推動國內生產的結果不同,而與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相似。這些由戰爭開闢的巨額海外收益的相當部分在美國並沒有進入除軍工之外的其他生產領域,除了一部分中飽軍火巨頭的私囊外,其餘的則經華爾街扣除後由白宮財政進入了國民消費領域,由此刺激了美國服務業以及隨後的虛擬經濟而非實體經濟。2010年美國服務業在GDP中所佔比重達70%左右,狹義上的製造業在美國GDP中所佔比重由1990年代中期的17%強降至目前的12%左右【13】。這使得美國由以往的以實體經濟為主體的生產性社會結構不自覺地滑入一個以消費為主業的寄生性社會結構,並且到目前為止仍「沒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辦法把維持龐大的武裝力量所需要的工業和財政支持跟社會上其他事業聯繫起來」【14】。

結果與古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相似,大量或真實或虛擬的財富湧入美國的同時,也窒息了美國的實體經濟和美國人的勞動精神。實體經濟的衰落削弱了美利堅民族獨立的根基:沒有實體經濟生產,美國政府只能聽由華爾街金融財團的擺布,而金融家與吸血蟲一樣,需要的不是國家,而是供其吸血的附體——由此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不吸取在朝鮮和越南戰敗的教訓,在國家持續衰落時還要屢敗屢戰,不斷發動擴張戰爭的深層原因。時至20世紀80年代,凱南已看明白,他說:「由於我們在和平時期維持龐大的軍事機構並向其他國家出售大批軍火,成千上萬的既得利益者業已形成,也就是說,我們在冷戰中造成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我們已經使自己依賴於這種可憎的行徑。而且如今我們對它的依賴程度已經很深, 以致可以毫無偏見地說:假如沒有俄國人和他們那莫須有的邪惡作為我們黷武有理的根據,我們還會想出另一些敵手來代替他們。」【15】

如果說在尼克松之前,華爾街的主要財源是軍火工業,需要戰爭以支撐其贏利。為了戰爭,他們需要理由:於是他們將凱南提出的目標遠超出美國國力的從全球遏制蘇聯的戰略瞬間炒熱,而對於同期李普曼從美利堅民族主義立場出發主張「目的和力量之間保持平衡」【16】的節制國力的觀點有意淡化,對於主張從朝鮮或越南撤軍的總統或暗殺或縮短任期。這時的美國已成為華爾街盈利的工具。美國乃至接受它資助的外國總統上任后不管推行什麼政策,如不能為華爾街獲利,就必須走人。

但這對美國還不是最壞的結局,最壞的結局是在尼克松之後。尼克松為美利堅民族做出的最卓越的貢獻是成功使美國擺脫越戰並與中國修好,但他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對美利堅民族而言也許是致命的:他宣布放棄美元的金本位而將美元直接與國際石油掛鉤。於是原來可以支持美元堅挺的美國工業——那怕是軍工——產品,直接變成了脫離了國民勞動且遠離本土的資源產品即國際石油。這樣,美元的堅挺就要靠國際大宗消費品石油的採購以美元結算來保證。從勞動形態上說,今後支持美元的就不是國民勞動而是國家對外戰爭。自從古羅馬的存在方式建立在對外戰爭而不是國民勞動后,其統治者依靠的就不是羅馬公民而是軍閥;華爾街的贏利方式一旦擺脫美國的實體生產和國民勞動,它也就擺脫美利堅國家及其民族性約束。同樣的道理,由於美國國民已失去國民勞動的基礎,它也就只有聽憑華爾街國際資本的擺布了。學者梁亞濱指出石油美元這種不勞而獲的寄生本質:「美國憑藉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優勢地位使石油利潤全部轉換成美元資本,同時使石油美元的流動繞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完全按照美國的利益,以購買美國各種債券等金融資產的方式迴流美國,彌補美國的財政和貿易赤字。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確立石油的美元標價和結算制度,同時說服石油出口帶來的巨額順差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美國對世界石油控制的關鍵是確保石油標價和結算使用美元,並且只能使美元。」【17】明乎此,也就不難理解尼克松連任的第二年(1973年10月)便發生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原因。

沙特是第一個同意用石油美元購買美國有價證券——也只能購買有價證券而不能購買股票、不動產或其他有形資產——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國家。1975年「歐佩克」成員國同意只用美元進行石油結算【18】。1977年10月,「歐佩克」宣布石油價格由每桶3.011 美元提高至5.11美元。稍後,又再度提高到11.65 美元,結果使得世界的國際收支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由於世界當時石油交易普遍使用美元結算,油價的暴漲使世界各國對美元需求激增,這大大「抵消了美元失去黃金支撐后各國對美元拋售所產生的副作用」【19】。由此美元從黃金本位被推入石油本位時代。美元的基礎也從本國產品轉移到中東石油——由此可以解釋為什麼尼克松之後的美國外交日益向中東集結以及石油價格嚴重在幾十年間迅速偏離其價值的原因。

金本位條件下的美元靠國民勞動產品支持,而石油美元則依靠為控制世界富油區的對外戰爭勝利來保證,這大大地滿足了美國華爾街軍工財團的利益——當然也同比地加重了美國國民的負擔,同時為華爾街金融資本在軍工利潤外又增加了新的能源支持。軍工保證能源、能源保證金融,金融在軍工、能源雙滾動中增值,這最終保證華爾街國際資本在美利堅合眾國中的主宰地位。美元依賴國際石油交易后,華爾街國際資本就徹底與美利堅民族相分離,並利用手中掌握的世界資源牢牢鉗制著美利堅民族並使其成為華爾街牟利的工具。這時的「愛國」就成為美國國民日益聽不懂的辭彙。

現在看來,今天的華爾街財團就是被曾寄生於歐洲並被歐洲各國驅逐到北美,利用兩次世界大戰在美國坐大,並在尼克松之後徹底轉變為寄生於美國體內且尾大不掉的癌變力量。他們關注的並不是軍火和石油的使用價值而是價值,尼克松之後,其外交的重點不再是為了獲取石油的使用價值而是要保證國際石油採購以美元結算;通過軍事手段保持對石油的使用價值的壟斷並由此強迫國際社會維持對美元持續和旺盛的需求以使美元堅挺。對於那些不願以美元而以其他幣種進行石油結算的國家,美國不惜軍事手段予以懲罰。就這樣,石油美元使美國從一個依靠實體生產的國家徹底異化為一個寄生在「石油美元」上的國家,這時「美國生產」依靠的不再是勞動而是打仗,「美國製造」不再是民主產品而是美元和各式有價證券。美國前議員戴維·A·斯托克曼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自標準普爾500指數於2000年3月首次達到目前水平以來,美聯儲瘋狂的印鈔機已將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擴張了六倍(從5千億美元增至3.2萬億美元)。然而,在此期間,經濟產出年均增幅只有1.7%(這是內戰以來最慢的增速)。【20】

這說明,以大量美國國民生命為代價、用戰爭維持的石油美元雖然使美國財富瞬間劇增,但它的主要部分與軍工利潤一樣並沒有迴流給美國國民而是迴流到華爾街;也並沒有增加美國的力量,而是增加了華爾街國際資本的力量。美國國民似乎比中國人更明白這是問題的關鍵,2011年他們發動街頭革命的指向並不是白宮或各州政府而是華爾街。如果再考慮到美國沒有國家控制的銀行而美利堅國家財政要依賴華爾街控制的美聯儲為其注資、美國外交的決策權已不在白宮而在華爾街等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今天的美國已從早期民族主義國家蛻變為華爾街金融資本控制的國家,已從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獨立自主外交能力的國家轉變為由國際財團控制的半獨立、甚至具有「半殖民地」性質的國家。 二、成為世界霸權后,美利堅民族利益和華爾街利益開始分道揚鑣

黑格爾說:「哲學也必須在有國家生活的地方才能夠出現。」【21】黑格爾這裡說的「國家」指的是民族國家,而不是國際資本控制的國家。目前象美國這樣半獨立的國家已很難執行有哲學高度和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的外交政策。一個民族的自由程度反映著它對客觀世界所達到的認識高度,一般說來,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在外交上不會成為頭腦清楚的民族。恩格斯說:「任何民族當它還在壓迫別的民族時,不能成為自由的民族。」【22】而美利堅民族就是這樣一個不自由的民族。

二戰前的美利堅民族是被歐洲壓迫的民族,這一時期尤其是華盛頓、林肯及兩位羅斯福總統【23】時的美國外交,站在民族主義立場看真是精采紛呈,可圈可點;二戰後美國則轉化為壓迫民族,其外交的亮點從民族主義視角看則日益慘淡,若從國際資本標榜的「全球化」視角看則大可讓一些人「仰望星空」。與英國的稱霸經驗不同,英國大不列顛民族是以壓迫民族的身份稱霸世界的,而美利堅民族則是作為被(華爾街國際資本)壓迫的民族來稱霸世界的;也就是說,當美利堅民族在二戰後轉化為壓迫民族的同時它自身又受到華爾街國際金融財團壓迫。這真是既辯證又諷刺:這時橫行世界的美國已失去民族獨立的性質,其外交成了在「美國」幌子下為華爾街財團牟利的工具——這就可解釋二戰前美國外交充滿戰略智慧而在戰後挫折連連卻又屢敗屢戰的原因。

二戰期間羅斯福很明智地與斯大林聯手在打敗希特勒目標之下也附加了取代英帝國、解除歐洲世界霸權的目標。達到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就是將開闢第二戰場的地點選在法國諾曼底而不是丘吉爾堅持的義大利,其目的就是由蘇軍來解放東歐。東歐解放后,東歐這頭「奶牛」就讓給斯大林牽走了。失去東歐,歐洲也就從內核圈內被擊垮並由此去勢。接著美蘇再次聯手將目標瞄向餵養歐洲的後排「奶牛」即非洲殖民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美蘇又趁機把英、法從埃及趕走,美國牽走非洲這頭「奶牛」。失去東歐、再失去非洲,歐洲的世界霸權也就壽終正寢。

利用兩次世界大戰將美國推向世界霸權是西奧多-羅斯福和富蘭克林-羅斯福,這兩位總統任期內對美利堅民族所做的貢獻令美國人在什麼時候都引以為豪。而這一時期美國外交能夠如此揮灑自如並大獲成功的原因,還在於這時的美利堅民族還處在被歐洲壓迫的地位,它還在為自身的解放而鬥爭,以及被歐洲驅趕到美國的華爾街國際財團對歐洲舊恨未消,因而華爾街與美利堅民族在反歐問題上尚能結成暫時的同盟。希特勒在打倒英帝國的同時也在歐洲掃蕩了以猶太人為經營主體的國際財團,這就為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尤其是其中的美國送去迫切需要的國際資本。美利堅民族以博大胸懷接納這些來自歐洲的「破落戶」,後者也以其財富和才智幫助美國及其盟國擊敗法西斯,由此帶來的辯證結果便是,在美國取代歐洲后他們也深深地紮根於美國且反客為主,並很快成為美國真正的統治者。

在此,值得研究的並不是白宮或華爾街誰可以統治美國,而是誰可以代表美利堅民族的利益。我們看到,這些紮根於美國的國際財團對於美國並沒有因在美國「子食漢祿三世」【24】而有回報國家的認識。如果我們看過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並了解其中三個人物即中國人王啟明、美國人大衛和華爾街國際銷售商安東尼之間關係,以及安東尼在王啟明和大衛激烈競爭中牟利的生存方式,就不難認識華爾街反對各國民族主義卻不在意民族衝突和國家間戰爭的原因;也不難認識到今天的華爾街國際資本為什麼如此超負荷地奴役美利堅民族,在美國已精疲力竭時還逼著美國起釁戰爭的原因。對華爾街來說,民族國家將來反正都要消失或被消滅的。

有人會問:這不是與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消亡」理論一樣嗎?恰恰相反,馬恩強調在階級鬥爭仍然存在的歷史時期,國家是無產階級解放的必要工具。恩格斯說:「到目前為止還在階級對立中運動著的社會,都需要有國家」。至於國家消亡,他說:「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並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但是,這樣一來,它就消滅了作為無產階級的自身,消滅了一切階級差別和階級對立,也消滅了作為國家的國家。」關於國家消亡的形式,恩格斯特彆強調:「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25】馬克思在國家消亡后最終要實現的是全世界自由勞動者組織即「自由人聯合體」,而國際資本最終要實現的卻是資本和資本家精英們統治的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為了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國際資本的剝削和壓迫,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工人沒有祖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26】列寧更是告訴世界工人階級,資本是一種國際力量;為此列寧號召「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27】。

19世紀初,為了消除政教二元衝突,黑格爾將國家提到「神」的高度,他說:「神自身在地上的行進,這就是國家。」【28】在二百多年過去的今天,「神」還在地上行進,但它——至少在美國——已不是國家而是國際資本及其華爾街金融組織。華爾街國際資本是靠寄生在國家肌體上吸吮「血液」即金融而生存的,它並不在意國家「軀體」的民族特性——更不在意其所依附的組織是否叫「共濟會」或其他名稱,因而將來它也不會珍惜反而會在美利堅民族被榨乾后拋棄美國繼而拋棄美元並轉身寄生到其他國家或組織的肌體之中。何新先生揭示,現代共濟會不是一個一般的社會組織,而是「全球資本主義的核心中樞」【29】。這個「核心中樞」,只不過是全球資本依附的外殼或載體,「這裡涉及到的人」,用馬克思的話就是「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30】由此推論,共濟會不過是全球資本「人格化」的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如果僅僅消除了共濟會,那國際資本還會找到其他組織形式繼續存在和滋生。

馬克思說「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31】,這個「社會關係」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在為第一國際成立準備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中,直截了當地宣布:「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32】由此也就可明白,目前損害人類利益的是私有制及建立其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但損害美國民族利益的目前則是國際資本而非民族資本,共濟會只不過是國際資本需要藉助且可以更換的一種牟利的寄生形式而已。我們研究的目光既要高度凝聚於目前國際資本正在藉助的「共濟會」等組織形式,又不能忽視其後的本質。不然的話,我們就會得筌而忘魚,為了搞清某種組織形式的細節反而忘記了鬥爭大方向,這樣不僅擴大了我們的打擊面,而且還會空耗我們許多精力。

在美國步入霸權大國后,美利堅民族的利益和華爾街的利益開始分道揚鑣,美國自身開始生長出自我否定的因素。華爾街轉而將支持的目光投向「歐洲的復興」。狡兔三窟,長期遊盪在國家之間的資本開始為美國之後的下一個寄生體做準備——當然,歐洲的衰變也讓華爾街看到了機會。

 

 

註釋:

【1】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頁。

【2】參見孔華潤主編,王琛 等譯:《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下),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3】[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陳萬煦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1961版,第89頁。

【4】[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陳萬煦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1961版,第88頁。

【5】「美國總統羅斯福同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協商的會議記錄」(1939年1月31日),李巨廉、王斯德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歷史文件資料集(1937.7~1939.8)》,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頁。

【6】[美]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著,樊迪、靜海等譯:《艾森豪威爾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479~480頁。

【7】華爾街(Wall Street)原為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牆,從東河一直築到哈德遜河沿牆形成一條街而得名。后拆除了圍牆,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下來並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中心,通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鑒於二戰後美國金融資本在國際上的統治地位,華爾街越來越多地失去民族性,因而它已異化為國際壟斷資本的代名詞。本文正是從后一種意義使用這一詞語的。

【8】2013年4月17日,一項旨在擴大購槍背景調查的控槍法案草案在美國參議院未獲通過,被美國媒體視為奧巴馬「驚人的失敗」。支持控槍法案的政要們紛紛發表憤怒聲明,譴責「投票結果是特殊利益集團綁架了華盛頓政治」。《控槍案被議會否決,奧巴馬怒稱是華盛頓的恥辱》。

【9】美國軍工企業在華盛頓極有影響。2006年國會151名議員在軍工企業投資達到1.955億美元。主要的軍工企業都參與到2008年大選中,分別為民主黨和共和黨捐贈不少競選經費。雷神公司副主席林恩還被奧巴馬提名為國防部副部長。參閱易強著:《美國沉沒》,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頁。發動兩次伊拉克戰爭的布希父子都有深厚的軍工財團支持背景。參閱杜文君:《美國戰爭經濟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頁。

【10】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769頁。

【11】《查韋斯懷疑拉美領導人患癌因美國下毒手》。

【12】[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陳萬煦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1961版,第88頁。

【13】世界經濟年鑒編輯委員會編:《世界經濟年鑒2010/2011》總第26卷,第191頁。

【14】[美]喬治-凱南著,葵陽、南木、李活譯:《美國外交》(增訂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頁。

【15】[美]喬治-凱南著,葵陽、南木、李活譯:《美國外交》(增訂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137頁。

【16】沃爾特-李普曼著,裘仁達譯:《冷戰》,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9頁。

【17】梁亞濱著:《霸權密碼:美國霸權的金融邏輯》,新華出版社2012年版,第221頁。

【18】1974 年12 月美國財政部在利雅得與沙烏地阿拉伯貨幣局簽署協議,據此沙特貨幣局將購買持有期至少為一年的美國財政部新有價證券。[德]威廉-恩道爾著,趙剛等譯校:《石油戰爭》,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頁。

【19】宋鴻兵編著:《貨幣戰爭》,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頁。

【20】戴維-A-斯托克曼:《美國經濟是如何走向全面破產的》。

【21】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世紀出版社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頁。

【22】馬克思,恩格斯:《論波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88頁。

【23】即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總統任期:1901-1909)和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總統任期:1933-1945)。

【24】「子食漢祿三世,而一旦棄之為敝屣。」[明]趙弼:《三賢傳》。

【25】 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0頁。

【26】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頁,第286頁。

【27】列寧說「全世界已經分成被壓迫民族和統治民族。被壓迫民族至少佔全世界人口的70%。凡爾賽和約又使被壓迫民族增加了1億或15000萬人口。」《在俄共(布)莫斯科組織積極分子大會上關於租讓的報告》(1920年12月6日),《列寧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頁。

【28】[德]黑格爾著,范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2009版,第259頁。

【29】何新:《統治世界:神秘共濟會揭秘》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 9頁。

【30】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頁。

【3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4頁。

【32】馬克思:《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5頁。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6: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