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 [2006/10]
- 國民革命軍第95師---------趙子龍師 [2006/10]
- 國民革命軍榮譽第1師 [2006/10]
- 國民黨軍的德式師 [2006/10]
- 國民革命軍第一師簡史 [2006/10]
- 國民革命軍第200師 [2006/10]
- 狙擊兵的角色和演進 [2006/10]
- 狙擊的發展與沿革 [2006/10]
- 特種作戰之陷阱 [2006/10]
- 簡介地雷 [2006/10]
- 特種作戰之尖兵 [2006/10]
- 隱 [2006/10]
地雷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防禦武器。據信最早使用類似武器作戰的國家是中國,1130年,金兵攻打陝州,宋
軍便使用埋設於地下的「火藥炮」而殺傷了大量金兵,到了明朝初年(14世紀),中國出現了採用機械發火裝置的
真正的地雷。據1413年焦玉所著《火龍經》一收所載:「炸炮製以生鐵鑄,空腹,放葯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於
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葯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
鐵塊如飛,火焰衝天。」可以看出「炸炮」不僅是最早的壓發地雷,還與今天的「連環雷」相似,「地雷」一詞也由此而出
。1580年,中國明朝名將戚繼光駐守薊州時,曾製造一種「鋼輪發火」地雷,當敵人踏動機索時,鋼輪轉動與火石
急劇摩擦發火,引爆地雷。鋼輪發火裝置提高了地雷發火時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獻中,已有多種地雷
的詳細記載,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地雷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在西方,地雷的使用也不晚於中世紀,普遍的方式是
將一段樹榦掏空,填上黑火藥,引爆后殺傷敵軍或破壞城堡的城牆,類似的爆炸裝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
在被使用。早期,地雷並不能與其它爆炸裝置區分開來,以上所提及的地雷,嚴格說起來只是一種爆炸性武器,
而真正意義上的地雷,即布設/埋設於地面/地下的爆炸性武器,第一次被大規模使用是在美國內戰時期和1873年
的克利木戰爭。那時的地雷也還談不上什麼技術,有些只是將炮彈頭朝上埋入地下,將其引信部分拆卸,使引信
變得更為敏感,從而在被觸動的時候爆炸。一戰期間,地雷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大量小型的,專用的反步兵
地雷被製造出來,同時由於裝甲汽車和坦克的出現,反裝甲地雷也成為了戰場上的熟面孔,二戰期間,地雷的技
術和種類逐漸系統化,反步兵和反裝甲地雷的定義和分工更加明確,這些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在戰略和戰術上,地雷是一種防禦性武器,用於阻擋或延緩進攻方前進的速度,並對其有生力量和裝備造成
殺傷和破壞。單一的地雷並沒有太大的實戰意義,所以地雷通常都是大規模布放的,布有地雷的地區被稱為雷區
,這些雷區往往位於施布方的機槍或炮兵火力的覆蓋範圍內,施布方必須清楚地了解己方雷區的位置和範圍,以
免造成誤傷,而在敵軍進入雷區而受阻后,機槍和炮兵火力就可對在雷區中動彈不得的敵軍進行殺傷。可以說,
大規模施放的地雷是一種很有效的武器,但其弊端也是明顯的,作為一種低成本的大規模防禦性武器,相當多的
地雷可能直到戰爭結束也不會被引爆,在交戰雙方撤離戰區后,地雷還將留在原地,仍然存在爆炸的危險,而此
時的受害者,往往是那些誤入老雷區的無辜的平民。
地雷和NBC武器一樣,是一種有餘害的武器,20世紀80年代初,許多國際非政府組織就開始積極活動,試圖
讓世界各國正視地雷給無辜平民帶來的傷害和痛苦,從而禁用地雷。1992年,國際反地雷組織(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簡稱ICBL)成立,在這個組織的不斷努力之下,到1997年,已有122個國家和地區簽
署了「禁止人員殺傷型地雷公約(The Mine Ban Treaty)」,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軍事大國仍拒絕簽署該公約,地
雷,現在仍在許多地區性衝突中被大規模使用,而每天平均有40個平民被地雷致殘或奪取生命。
為了消滅地雷,我們必須了解地雷,以下將對地雷這種武器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地雷的典型結構
地雷是一種爆炸性武器,通常布設於潛層地下或地表,尤其是有地表遮蔽物(如野草)的地帶。按用途區分
,地雷可分為反步兵地雷(AP)和反裝甲地雷(AT)兩種,一般結構都比較簡單,成本很低,易於大規模生產。
一個典型的地雷的殼體通常由金屬,塑料,玻璃,陶瓷,木頭等材料製成,內置炸藥,配有一個或多個引信,可
通過加壓、釋壓、聲、光、磁場等方式引爆,高技術的地雷還可通過電子信號,固定頻率震動等方式引爆。有些
地雷,尤其是反裝甲地雷具備反掃雷能力,其引信要在滿足兩個或以上的條件下才可引爆,如磁場和加壓兩個條
件同時滿足時,因此傳統的掃雷方法極難排除之。二戰後生產的地雷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布設後幾十年之內仍具
有殺傷性,甚至可回收再用。越南戰爭中,美軍開始使用定向和指導地雷,這些高技術地雷可通過火炮、火箭和
飛機來布設,其殺傷範圍比一般的地雷大,由於使用了制導技術,因此也更準確,關於這些地雷的公開資料很少
,依然處於保密狀態。
反步兵地雷(AP)
在軍事上,致殘一名敵軍士兵比殺死一名敵軍士兵更有意義,傷殘士兵能給敵方的士氣和經濟帶來極大的負
面效應,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傷殘士兵的運送、救治和戰後撫恤,都會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的負擔,因此絕
大多數反步兵地雷的裝藥量都不大,不一定能使一個成年人致死,但確保致殘。反步兵地雷通常分為如下幾種:
高爆雷、破片雷、破片跳雷和定向破片雷。
高爆雷:
這是所有地雷中結構最簡單的一種,通常埋設於地下,殼體材料為廉價的塑料或木頭,內置20-200克不等的
炸藥,起爆方式多為壓髮式。當爆破雷被壓發時,炸藥爆炸的能量連同其上覆蓋的泥土石塊等物體飛散開來,會
對觸發者腿部膝蓋以下、生殖器、下腹部、眼、耳等肢體器官造成嚴重傷害,若救治及時雖不致命,但絕對致殘
。
高爆雷的觸發
壓法引信原理
幾種常見的高爆雷:
二戰德國Glasmine 43玻璃瓶雷,200 g TNT
蘇聯PMD 6M木質雷,200 g TNT
美國M 14塑料雷,27 g Tetryl
蘇聯PFM 1蝴蝶雷,27 g液態炸藥
破片雷:
從二戰開始,破片雷被各國廣泛使用,其殼體結構為一個空心圓柱題,材料為金屬或水泥,帶預製破片,布
設時插在地面上,外露高度通常為20厘米,起爆方式通常為絆髮式。破片雷內置炸藥70-100克,由於雷體完全暴
露在地表,因此殺傷半徑比較大,為5-10米,近距離其破片有致命威脅。
破片雷的絆發
幾種常見的破片雷:
蘇聯POMS 2M破片雷,70 g TNT
二戰德國「棍雷」,100 g TNT
南斯拉夫PMR 3破片雷,410 g TNT
南斯拉夫Jablinka破片雷,70 g TNT
破片跳雷:
破片跳雷的雷體結構與破片雷類似,但通常布設在地下,僅引信外露,引信通常是壓髮式和絆髮式,也有一
些破片跳雷配有電子引信,可遙控起爆,這種跳雷被稱作「偵查雷」,用於發現附近的隱蔽目標。與普通破片雷不
同之處在於,跳雷的底部裝有少量炸藥,用於將跳雷彈出地表,高度通常為0.2-1.5米,由於起爆高度較高,裝葯
量也較大(最大可達幾千克),因此跳雷的殺傷半徑也比較大,為8-50米,在15米半徑內,跳雷的破片是致命的
。
破片跳雷的觸發
破片跳雷的結構
幾種常見的破片跳雷:
美國M 16 ,590 g TNT
布設狀態的M 16
中國69式,105 g TNT
蘇聯OSM-UWK,2.7 kg TNT
定向破片雷:
定向破片雷技術含量較高,其特點在於破片殺傷具有方向性,對位於地雷背面的友方人員不具威脅。常見的
定向破片雷都布放於地表,使用的預製破片多為鋼珠,起爆方式為絆髮式或電子遙控式。定向破片雷的裝葯通常
為100克,殺傷距離為50-260米,也可作為「偵查雷」使用。定向破片雷在200米以內是致命的。
定向破片雷
定向雷結構
幾種常見的定向破片雷:
美國M 18 Claymore,680 g C4
南斯拉夫MRUD,900 g Vitesit
蘇聯MON 100,2,0 kg TNT
反裝甲雷(AT)
反裝甲雷的主要作戰對象為敵方裝甲車輛和坦克,也可用於反步兵。反裝甲雷的結構通常比較複雜,製造成
本也比較高,使用的引信一般也不如反步兵雷那麼敏感,但換裝敏感引信后,依然對步兵具有很強的殺傷性。反
裝甲雷一般可分為高爆反裝甲雷和空心裝葯反裝甲雷。
高爆反裝甲雷:
雷體材料種類很多,金屬、塑料、木頭甚至紡織品都可用於製造高爆反裝甲雷。其裝藥量比較大,為1.5-10千
克,常用引信為壓髮式和松髮式機械引信。高爆反裝甲雷一般不能徹底摧毀一輛坦克,僅能炸斷其履帶,使其失
去行動能力,再由其它反裝甲武器徹底摧毀之,因此高爆反裝甲雷也被稱為反履帶雷。
高爆反裝甲雷
高爆反裝甲雷結構
幾種常見的高爆反裝甲雷:
美國M 15,10,3 kg Comp. B
古巴塑料高爆反裝甲雷,8,0 Kg TNT
蘇聯TMD 44木質高爆反裝甲雷,5,0-7,0 kg TNT
蘇聯TM 62 T合成織物高爆反裝甲雷,7,0-8,0 kg TNT
空心裝葯反裝甲雷:
這是一種利用定向能摧毀坦克的地雷,技術含量比較高,原理於一般的空心裝葯武器一樣。空心裝葯反裝甲
雷分為側置式和底置式,利用坦克側裝甲和底裝甲比較薄的弱點,擊穿坦克裝甲。一般來說,一枚空心裝葯反裝
甲雷可完全摧毀一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