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根本位,加行

作者:chico  於 2011-1-18 08: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書刊摘錄|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二十二種根裡頭,這一個根建立很難哦!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講的慧根,這個人有沒有慧根。什麼慧根呢?就是這個慧根,「未知當知根。」天下的學理道理我還沒有知道,必須要把它求得知道。尤其你說要悟道,我們要知道的事情多啊!譬如我們人生第一個問題:這個宇宙究竟幾時開始?先有雞啊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先有外公還是先有外婆?我這個生命究竟哪裡來的?上帝造的,上帝是誰造的?上帝的外婆造的,上帝的外婆又是誰?這一切都是問題啊!這一些問題都是我們未知的。你不知的東西應該求知。所謂學佛、成道,如果說因此我要修道,你這個觀念是迷信,什麼是「道」你曉不曉得?道要成到什麼程度?道並不就是打坐。當然打坐是修道的一種方法之一。所以一切未知者必求當知。

換一句話,一個修道的人是求知慾最高、最強的人就是修道的人。因此你們修道坐在那裡不想,什麼都不用心坐在那裡,那不是修道耶!好聽點是學懶哪!不好聽點,佛經上告訴你,不是我講的話:只想修道,坐在那裡萬事不想,真修到完全無念了,他生來世就是變一個人也變成白痴了。而且佛經說的更嚴重,如果這樣修道的話,他說你不要修了,再得一個生命啊,可能變豬了!豬吃飽了「哦……哦……」就在那裡,糊裡糊塗。

所以真正一個學法的人,也所以禪宗講「參究」,你必須求知啊!修道的人是求知慾望最高的人,就是要知道生命根本。所以這個「未知當知根(的)體位有三種」,你要注意了,我們修道的。一是根本位,根本位是什麼?「謂在見道,除后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這個慧根的建立,就是你們所謂打坐、修行、悟道,第一個是根本位。所以根本位證得了的人(不是理解到,要求證到),才得根本智。

所以你們現在青年人迷信,流行禪宗,什麼是禪?街上館子店,素館子、葷館子都有,那都是「讒宗」。禪宗談何容易啊!初步的禪宗,開悟了才得根本智,叫做「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在學理上叫做什麼名稱呢?「見道位」,見到了,道是個什麼樣你見到了。當然不是眼睛見——所謂悟了,悟了就是見道。你們理論上如果筆頭上考試:什麼是見道位?你們一定會答覆:見到空性。道不一定空哦!也不一定是有哦!

所以你們隨便看一些禪宗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書啊,中國、外國、日本國的這幾十年的書,越看越沒有希望見道,障礙了。這個根本智硬是要求證的。所以這是「未知當知根」的建立,「根本位,謂在見道」,所以真見道了以後才得道。未知當知根的根本智、根本位你建立了。「除后剎那」,除了最後一剎那大徹大悟而成佛以外,「無所未知可當知」。所有真正悟了道的人智慧開朗了,老實講你沒有讀過的書拿到前面一翻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事都知道了,所謂真正學禪悟道了,一通百通。不單是禪宗,你學道家、學什麼都一樣,真達到了見道那一位的話,智慧就開朗了。所以《大般若經》佛說的,這個真正見道位得了般若境界,智慧如大火炬,像個大火燒起來,那個光明如大火炬。這個大火燒起來,他說你一切好的東西——佛經丟進去、乃至你把大便丟進去,好的、壞的、凈的、穢的到這裡都增加他的光明。所以真見道的人,一切邪魔外道的法他都會了,都無所謂,還增加他的智慧光明。所以般若如大火炬。普通可不行哦,普通你開始學還是要走正路哦!你沒有那麼大的氣魄,沒有那麼大的智慧。

所以,這個「未知當知根」,我們現在修道是培養自己的未知當知根而已。如果這個根基不堅固,說不定中間還會退悔道心的,很難啊。所以他把它分析這個有三位,「一根本位」,「謂」是「講」,在見道的時候才得根本位,於「后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你都懂了,就是見道了。

「二(第二種)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髮根本位故。」加行位很重要了,這個加行,佛法裡頭叫四加行,就是這四個,書上有:暖位、頂位、忍位,三個了,第四個是「世第一法」。照教理理論上講,什麼叫「暖位」呢?就是說你修道的人,慢慢修得自己的一切習氣改了,貪嗔痴慢、脾氣什麼都轉過來了,本來是很冷酷的,什麼叫很冷酷啊?冷的東西就堅固、凍攏來了。慢慢暖和起來,暖和起來就軟化了,所以叫「暖位」。心理、脾氣改了,脾氣暴躁的人改成和平了,嗔念重的人改成慈祥了,這就夠得上算暖位。一碰到事情脾氣依然如故,你哪一位都沒有!你放心,儘管你修道,跟地獄的因緣還接近得很哎!牢不可拔。

再說,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身體是發暖的。所謂我們大家講究密宗啊什麼,因為時代開放了嘛,道家、密宗都流行了,你們都曉得奇經八脈打通啊、三脈四輪打通啊,我常常問你們修道的學密的,打通了怎麼樣?打通到哪裡去為止?河車在轉,轉到哪一天為止?還緊在轉哪?緊在轉那昏了頭,我們何必轉呢?到兒童樂園買一張票坐在那裡轉火車嘛!所謂氣脈通轉,轉到了氣脈完全不動,忘身體,這個身體脫胎換骨,統統轉變了;轉變了,每一個細胞、每一個骨節都換了,不管你多大年紀,到了暖位的時候,這個骨頭已經換成嬰兒一樣了,軟化了,一身都有發電能,得暖。所以道書上講拿一個茶壺裝一點冷水放在肚皮上,等一下就開了。雖然說的過分一點,但是真的,不假。這就是暖位。暖位是四加行裡頭;加行就是加工,這些功夫的境界並不是道哦,只能說是加工,加工廠的加工作用。但是你要注意,不管你修哪一種道,佛道、什麼道、小乘道、大乘道,這個四加行是每一步都離不開的,那是硬的,就是真功夫。

剛才講到四加行的暖。
「頂」,那麼照經教的道理講什麼叫頂法呢?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完全清凈了,煩惱習氣的根根都轉過來了,等於造一個塔一樣,建築的工程到了頂尖了,這樣謂之頂法。這是學理上講的。事實上這個「頂」,就是剛才講由暖法以後,頂開了;那麼開了以後所謂普通的觀念來講天人合一、與法界合一了,就是頂法。那麼這是第二步四加行。

第三:「忍」。還沒有到達菩薩境界的無生法忍,就是四加行里的忍。忍的意思有切斷的意思,所謂氣住脈停,雜念妄想根本就不會起來的;不是你叫它不起來,它自然不起了,這是忍法。所以普通講氣脈通了、煉精化氣,那在暖法的階段、暖法的初步,還沒有到頂、忍。到了忍法這個階段不過是什麼?世第一法,這個世界上這個生命活著是第一等,還沒有超世界、還沒有出世。所以四加行以後,所謂叫世第一法、「第一后心」。四加行是工夫的原則,到了;到達了世第一法以後,明心見性、明心了,這叫做第一后心。這個四加行呢,不管小乘、大乘,不管初禪、二禪、四禪八定,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四加行,要搞清楚。所謂加行,拿我們現在世俗的觀念講就是功夫。換一句話講,真得了根本位、根本智、見了道的時候,真見道、悟道,功夫一定到。你倒是普通功夫做到了,不一定會見道。這是要特別了解的。所以尤其我們學佛法的、修禪定的,你功夫到了、定到了,乃至入到好像相似的無念定、相似的無心定,你坐在這裡一定可以入定,什麼無知無覺到了七、八天都不起坐,你不一定見道,只是定力到了。乃至定力到了,要活著可以長活下去;要死掉,自己可以馬上就離開這個世界、離
開這個肉體,不一定算是見道,那隻能說是功夫到了,四加行的功夫到了而已!這要特別搞清楚。這些都屬於加行位。

所以第二是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髮根本位故。」因為四加行的工夫到了,接近、可以引動你的智慧開發。根本位是什麼?——悟道,所謂見道。上下的文句要關注,要注意啊!所以你說佛經難讀,並不難讀啊!只是自己沒有定力,讀書也要定力啊!拿現在講什麼叫定力?頭腦很清楚,前後左右上下一看進來頭腦就清楚了。那麼你說為什麼我讀書讀不進去呢?就是因為你沒有定力嘛,散亂嘛。一邊看書,一邊在想別的地方哎!除了看小說,看小說跟著小說,那不是入定——入迷了。小說裡頭講得好笑,你也會笑;講到哭,你也會哭
——依他起。我們大家讀書讀不進去,不要說智慧,學問不能開發,就是散亂。

所以這是「未知當知根」裡頭的第二位,加行位。

我們要知道,見道了就是悟道了,功夫也到了加行位,你得道了沒有?沒有。還沒有成道。這隻不過屬於第三位里的資糧位,你有了修道的本錢了,有資本、有這個糧食。所以你們許多人在打坐境界里玩許多境界,又做夢、又看到什麼,那都是活見鬼。也是見道,見活見鬼的道!千萬注意呦!不要再玩那些了。自己還沾沾自喜,那很嚴重,已經走入魔道,特別要注意!拿醫學的道理講是不正常的心理,乃至嚴重的是精神分裂的初步。所以千萬要注意!所以聽到什麼聲音啊……都不是。

因此講「未知當知根」裡頭的第三資糧位(師囑:看書!就是要得定力),「謂從為得諦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所以本院的青年同學我經常告訴你們好好修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啊!你這兩樣福德智慧的根本、本錢沒有,修道同做生意一樣,非常現實啊!你這個資本都沒有,你修個什麼道啊?資本第一個是善根培養來的,福德資糧,念念為別人。乃至說我現在修道,等一下你可以成道、得道了,但是今天有一個人有眾生發生了問題,為了救他你可以犧牲了自己得道,這個即是菩薩位,這一點是善念發起。

所以一個修道人萬事不管,光是坐在那裡傻坐,你不是我天天罵你們:這是學白痴嘛!這樣叫學道啊?世界上成了這樣的佛還有什麼用啊?何必要他呢?!乾脆把他抬起來丟在屏東那一邊的太平洋海里去。菩薩道是利世利人啊!千萬注意!所謂資糧位、資糧這個位置是什麼呢?「謂」是「講」,「從為得諦」,這個「諦」佛學里最難辦了,所謂「真諦」。就是講從你見道、得道那一剎那,那一剎那當中「現觀故」,什麼叫「現觀」?現量境界發起,所謂現觀莊嚴,彌勒菩薩講唯識有一部論叫做《現觀莊嚴論》。過去我們中文沒有翻譯,藏文翻譯過來
了,民國以來有位法師在西藏學黃教的叫法尊法師,根據藏文再翻譯《現觀莊嚴論》,文字翻的很不高明,但是大致上意思可以了解了。《現觀莊嚴論》的重點始終離不開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

這裡是講從見道得道了;見道是一步,第一步是根本位;根本得了以後要加行、要加工;加工以後到達現觀莊嚴了,現量境界出來了,隨時隨地都在道中、都在光明定中。那麼這個是現觀、現量的境界,所謂止觀成就。

「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到了這個境界成道沒有?還早。因為有了這一個資本了,進一步才真叫做發心了,這個發心發個什麼心呢?不是出兩個錢叫發心——發起了本心。「決定」,所以有他的智慧觀察,現在我應該怎麼樣做功夫,決定性的。「勝善法欲」,所以一步一步求上進,「勝」就是殊勝、特殊的,向這個善法來一步一步求進步,所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今天的成就自己並不滿意,還要再進一步。

但是,得了道以後,這個人自然地念念都在這個「善法欲」,求善法的欲、求進步的欲不減少。乃至到達「未得順決擇分」,可是沒有到達像《瑜伽師地論》(也是彌勒菩薩說的一部大論)「順決擇」,就是很順的,決擇什麼?我們自己的見地、功夫對與不對,自己分析得很清楚。

決擇,哎呀,那裡頭有點髒的,這一點臟一點就要把它洗出來,這叫做「決擇」。到了初步見道,你所見的到什麼程度,自己的智慧會決擇。就是說,決定性的選擇,叫「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就會發起,到這個境界才能夠有資格說是做善事了。我們平常做善事,實際上有時候做了善事以後——我們注意喲,人生的行為很難呢,有時候做一件善事啊,動機是做善事,而所得的果是惡果。比如我們拿世法來講,一個很壞的人,非常壞、不可救藥的人,他生病了,他有困難找你,你應該不應該幫助?不幫助不對,一切眾生皆要度、皆要愛,不要說善人要愛,壞人也要度,這是大原則。但是另外這個裡頭做善事就有決擇分了,如果我把他救好了以後,這個傢伙殺人更多,犯罪更大,你看應不應該救?這個裡頭都是「決擇」的道理。舉這麼一個例子。

所以呀,學佛的人講慈悲、方便,我們經常聽到講佛教有兩句話,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普通人變成中國文化的俗語了,提到佛教就會想起這兩句話。但是同樣的,有個決擇的道理:慈悲生禍害,方便(就)出下流。這個亂慈悲呀,反是善因而得惡果,方便就給你方便,哎呀這個事情小處沒有關係了、方便了,方便多了、方便慣了、方便就生下流了,所以呀,佛法做善事做好人要智慧的決擇,就是「決擇分」。

所以到了「資糧位」這個地位,見地與功夫到了這裡,「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的)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到了這個程度啊,能夠使遙遠的路程會到達,「資生」,「資」就是幫助你,這不作「資本」的看法了,資助你,生出你的「根本位」——見道。
我們現在講了半天,是在「未知當知根」這個概念裡頭的,包含了三個、三項分別:「根本位」、「加行位」、「資糧位」這三位。
「於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樂、舍,為此根性」,所以這三位到達了,這個人才算是不迷信了,才有正信起來,所以「信等五根」,包括明了意識的決擇,「喜」,真正得到法喜了;真正得到法樂了;「舍」,真正能夠放下了。「為此根性」,這個是修行根本的根性。

摘自(中唯 23-24)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1: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