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平常的念佛、修一切,大家普通以為念佛,我不要打坐,也不要修禪。很多學佛的人講這些話,笑都不好笑,只好聽到,就是:「是啊、是啊。」有時候我
嘴裡講:「是啊、是啊。」我嘴裡那麼講,我心裡在懺悔:「妄語!妄語!根本說的假話!」因為我真要講的話:「不對!」那很難看的對付他。可是人嘛,何必當
面給人家難看呢!「是啊、是啊。」這個實際是應酬話、心裡頭很痛苦的妄語。
我們曉得修凈土也好,修任何法門,沒有把思想的定住的,一念不能定住,你什麼學佛也好、修道也好,不要說這一生,你修一百生都是浪費,都是欺騙自己,不對
的!而且我們曉得「定」在什麼地方?比方任何一個宗教徒,尤其是學了佛法的,他自己那個觀點拿得非常牢,你再講什麼,拿佛經教他證明修證,他不會改變的。
他也同樣在打妄語應付:「哎呀,南老師啊,你真高明啊,你講的真好!」我一概不聽的,因為我已經看出他的心裡,一點都沒有接受的,所以只好不理。他這個就
是凡夫的定見。
你以為定、什麼叫定?現在我們注意,每一個人,自己那個思想觀念見解認得很牢,把握的很住,怎麼樣也不會轉變的,這是你凡夫的定,這就是凡夫業力的定見,這叫做「定」。不要以為打坐叫做定哦!打坐是修定之一。
所以我們練習打坐、坐起來,中間見解上、修持上沒有一點中心,那統統是空坐。這個空坐,是練習昏迷,換句話是大無明的境界。你們不要認為自己打坐坐得好,
越坐得好無明越重、智慧越沒有。貪戀那個迷迷糊糊身體上舒服,坐在這裡很安詳。哦,又氣脈動了、任督二脈通了、奇經八脈通了、又是什麼三脈四輪通了,一天
到黑在身體上、在境界上玩。注意哦!越是功夫好了的朋友特別要注意啊!以為修道幾十年,對不起,犯了四個字,已經墮落了:「純情即墮」,你不要以為修了幾十年的功夫,最後是一無用處;比普通不修的還墮落得厲害。因為他坐在那裡百無所事;是在定境界,一天迷迷糊糊——理智不清。理智如果真清了,不要說「明鏡
也非台」更高了,早就「心如明鏡台」了,對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是一切照見清楚了。連生來死去,都沒有看清楚,這個定境是極大的無明!越是功夫做得好的人,多半在受陰境界裡頭,被感受所困。
但是,要不要打坐、要不要修定呢?要啊!你中心也要有主啊!所以
修定第一步,必須要你繫心一緣,這是呆板的事,必須要繫心一緣。譬如我們念佛,這一聲佛號就是繫心一緣。真念到定,所有其他的思想切斷了。
。。。。。。。。。。。。。。。。。。。。。
所以我們大家學佛修道的,所以第六意識你沒有真正定住,你所有的境界都不是定。大家同學們都問東問西的,我今天總統答覆你一句,要第六意識真定住了,第六意識怎麼樣定住呢?就是說,我們在禪觀的課上給諸位講得很清楚哦,我經常說,不管小乘、大乘、顯教、密教,什麼都不管,佛說的法十個歸納:念佛,念法,念
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身,念休息,念死。實際上真正的念什麼?念佛先應該念死,佛把它排在第十位,實際上第一位,你上座也好,今天你一開
始念佛,你先念死,這一剎那之間,你當成自己「我已經死了的人」,什麼都不管,這個身體也就是死了的人。你不要說「我現在先打個坐,等我下座精神好了,再來給你做事啊!」那是你念活,不是念死,你下不了決心,放不下來。如是念死是第一。
所以我們有名的現代的,當然現在講過時了,叫近代了,凈土宗的大師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的房間裡頭你進去,他沒有供阿彌陀佛像的,什麼都沒有,(只掛)大大
一個字——「死」,他自己抬頭一看,「死」,念法,念死的方法。所以沒有生死決心的這個心理,修定修不好的。所以大家統統都在玩弄那個色陰境界的感受,這
很嚴重啊!你坐在那裡,剛才我們講就是你覺得坐得很好,身上氣脈周流啊,覺得很舒服啊,定境界,清幽幽的,這個是細昏沉,細昏沉就是無明根本。
。。。。。。
那麼什麼叫定呢?定是第六意識境界,比如說,你或者一句佛號,念「南無……」,或者想一個佛的境相,第六意識,我們假定現在有個什麼人來,馬上把我一刀一刀慢慢地割,我曉得,我投降你了你也把我殺掉,我不投降你也把我殺掉,我反正不管了,念佛了!痛歸痛,這個意識是定的,這個意識叫定,意識的堅定。定在給痛拉走,換句話相反地,我也不給舒服拉起走,不給清凈拉起走,意識一念堅定叫定。不然我們這個意識的思想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不斷地來,所以必須要找
一個東西,意識上找一個東西,你修空,可以呀,要空的境界是切斷眾流,你說我現在空,現在一空,下一個思想不起來了,不來了、不準來了。過去這個思想過去
了,中間就空,我永遠把心念保持這個空靈,不是昏迷,也可以呀!這不是道哦,是修空的一個方法。
我們拿一個人、學佛的人,照修空的方法,空不了,一上坐的時候,所以千萬注意呦!上坐、打坐你以為自己在修定,實際上都不是,都是被五陰境界牽著在走,沒有得定的人。得定,我們再三講,「繫心一緣」,第六意識掛著一個東西,譬如一點亮光,我就把它定住了,定在這一點亮光、這一個明點上,使我的意境假照著,
可是我意境假照這一點亮光,不動了,什麼境界都不動。那麼你身體坐得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不管怎麼樣,這一點亮光是定的。定的,等於一個蠟燭點在那裡,
沒有風,不搖擺了,而永遠這一點是亮著的。這個時候,沒得思想、沒得理解。有思想、有理解沒有呢?有!你這個亮光、第六意識的這個意境還是定的、不動搖。
像蠟燭點在無風的地方,不動搖,也不跳動,永遠是亮的。我的雜念思想,像那個風一樣,這些都沒有了,永遠是定的。這個時候你自己曉得,我這個是凈的繫心一緣;那個曉得的境界不是妄想,那個是慧與智的境界了。妄想是生滅心來的、分別來的。這個時候不起分別、不起生滅心,所謂我們引用儒家的成語:「不思而得,
不勉而中」。不要思想,說不可思議,沒有思議它,知止了。這是慧的境界。這樣才是定。
那麼這個定的境界,不被生理、心理的痛苦、歡樂等等牽引起走的,這是定,這是定境。那麼這種定境是切斷眾流的。初步哦,我是講最初步。實際上這個叫什麼?
我們以習慣的文字、習慣的思想來講,叫它是定境,實際上佛學的這個名詞準確了:梵文的原音——「奢摩他」,那就是「止」,得止,停止在那裡,把念頭停止,
身心的變化一概不管了,這個得止。那麼在這個境況之下,我們活著的人,這個生理變化很大,變化很大一概不理,變化都是過去的,只看心念止不止。
如果能夠得到真正一念的止,比方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這一念,就是佛的那一念,不一定四個字啊,注意呦!我們平常念佛,有一點相當嚴重的錯誤,也許在座有念佛的人,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六個音聲,是六個念頭湊攏來,對不對?我們研究自己心理,南、無、阿、彌、
陀、佛,等於流水、同蠟燭一樣,我們一個蠟燭,拿個火柴給它點上,點上蠟燭亮了,我們粗看這個蠟燭它永遠在亮,但是你看那個蠟燭光「卟卟卟」這樣跳動的。
實際上,當我們火柴一點上蠟燭,第一點亮光,那個蠟燭油上來,已經消散了,所以覺得跳動,因為第二點蠟燭油又上來接著,又亮起來了,第三點又接著……永遠
不斷地接上來,我們看去是整個的亮光,實際上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那個亮光都在消散。流水也是一樣,乃至我們電能的光波也是一樣,所以電燈光波,假設用一支
日光燈管,我們就看到有時候覺得燈光閃閃的,電力不夠,它因為來的速度緩慢,我們才看到它的生滅、閃光。如果它速度來得很快的話,我們就覺得這個光沒有動。實際上它都在動、消散的。有一點物理常識都很清楚。你看我們的心念也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念頭湊了一個念,這叫做念佛號。當我們在活著的時
候,那六個念頭湊成一個佛號,配合上呼吸,一口氣一口氣念,有好處,心容易得止,身體也容易調得好。
當然不要那麼開口叫:「南無阿彌陀佛!」喉嚨以上叫,那是越念越不對、越散亂、身體也越來越壞;如果一口氣、一口氣,心很寧靜地念,身體越來越好,心念越來越寧靜,不能說得止。但是真到了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佛的境界是念什麼?譬如你一天假設念個十萬聲佛,做不做得到?很難有人做得到哈。當然不一定拿這個十萬,不要給數目限制,我早晨起來一路念佛念到晚,要很專一的啊!念到中間,你念了自然氣力到某一個階段,不想念了,也沒有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裡對於佛這個觀念存在著,這個叫念佛,這樣才叫做「念佛」。但是如果說,我念著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氣力沒有了,停住了,可是佛的觀念也沒有了,那個不叫做念佛,那叫昏沉,因為你第六意識上沒有佛境。意識有佛,所以念到這樣的練習呀,我們在死的時候,說念佛,就是這一念,第六意識不要靠身體的,身體儘管分散了,這一念在成佛境界,專一了,得止了。那麼中陰的變去不可能了,決定是蒙佛光接引。
唯識與中觀 作者:南懷瑾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