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阿含 十念法門

作者:chico  於 2010-11-30 06: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書刊摘錄|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評論

關鍵詞:

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呢?就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稱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與息,也就是現在密宗、道家的鍊氣法。中國道家講氣脈,都 是受安那般那的影響。接著是念身,最後一個是念死。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為基礎,小乘做不到,免談大乘。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只要一個方法做得好修行就 對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得甘露味,是得無上佛法的法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心無所住之後,日久功課,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來了,不騙你的啊!除諸 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盤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羅漢的果位就達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這一法,就是講念佛的法 門。

這幾句是公式話,差不多十個法門之中,每個都有這幾句。我們學佛看不起小乘經典,又不作研究,這是不對的。現在的人都說:「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談神 通。」少吹牛了!每個人都喜歡神通,而且喜歡假神通。絕對不理會神通的人,差不多可以頓悟了,那是大菩薩見地的人。其餘哪個不喜歡神通?嘴裡說不喜歡,心 里可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要嚴格地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該如何求呢?要想得果位,佛告訴你只要一門深入,好好修持,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位法門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凈土三經而來的。而這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留給你們自己去研究。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

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 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 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禪定。

第三個念僧。別以為是念和尚啊,那怎麼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個念施。什麼是念布施?禪宗所講:「放下!」就是內布施,什麼都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布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

第五個念天。天有什麼可念的?釋迦牟尼佛承認有天主的,甚至介紹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二十八天。你們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還不容易升天呢! 佛也承認有神仙,可以活到幾萬歲。怎麼煉成的?楞嚴經也告訴你了。佛並沒有說他們不對,只是說他們還沒有得正覺。因為他們沒有悟到本體,如果他們得了菩提 正覺,就不叫外道了。人沒有善行的話,隨便你有什麼功夫也進不了天堂。佛對天道說得很詳細,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當然並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個星 球。人死後想往生這個天道,還真不容易呢!至於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積善累德之外,還要靠禪定的功夫。四禪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們修行了 半天,初禪都沒有到達,來生能再得一個人身都不容易。楞嚴經里已經告訴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個念休息。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禪定。真得休息,可以證果,為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 「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 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卧,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第七個念戒。這節另外專題再講。

第八個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台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 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里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 片,守竅、鍊氣都與它有關係。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麼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係。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麼發達,未 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採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真的很難啊!

我們先插一段經文,增壹阿含經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還詣靜室。佛也是肉體之身,需要休息的。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們是父子;教儀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 面坐。為什麼一面坐?因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禮后,坐在旁邊等著。須臾,過一陣子,佛出定了,下坐,羅雲退坐,趕快去問父親: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 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說: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你現在問我這樣大的修行問題。汝今羅雲,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這裡有四個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說,你懂了以後,還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來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 究。

世尊告日: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要注意!你們打坐坐不住,兩腿不爭氣,那不是「兩足尊」。如果兩腿的氣通了,你們的壽命可增加幾十年。

佛告訴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攤屍法都是正身的一種。

我們打坐做功夫沒有效果,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沒有「正意」;因為顛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結論,拿來當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麼呢?你自以 為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實,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縱使你現在做到身體忘了,感覺到內外都是光明,也還沒超出第六意識的範圍。在楞嚴經里的五陰區宇中,還只屬於色陰的範圍,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有些人靜坐在一片光明中,未來的事情也能知道,以為是「靈感」。你若學過唯識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識的反面,是所謂獨影意識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為你學佛,所以就會看到佛、菩薩,這是意識境界。拿小乘修證的理論來講,你意識沒有專一,沒有「正意」。所謂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換句話說,你處處 在犯成,一般人隨便談戒,談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識,一點都沒有正,隨時都在造地獄種子的業,現行變成種子非常厲害啊!要特別注意。所以佛說,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專一。

。。。。。。。。。。。。。。

第九個是念身。這裡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於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法門解脫,而過於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

這裡所講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凈、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小乘所講的無我,是就現有的生命現象而言,在於提示人們,超 越這個層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學術界后,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後,認為佛家的無我是斷見,不承認有靈魂,也有說佛學是無神論,這真是笑話。

唐宋以前修持證果的人很多,修念身法門的也特別多,如不凈觀、白骨觀兩種,都是念身法門。天台宗的止觀,採用了呼吸法門,再加上修不凈觀、白骨觀。浙江寧 波太虛法師有位弟子,學問非常好,三個月修成了白骨觀,把人觀想成骷髏架子,觀想到每個人都是骷髏,到達二禪境界。後來他告訴我說:儘管出家,慾念還是 有。雖然白骨觀修成了,但是卻覺得「縱然白骨也風流」。

所以白骨觀、不凈觀,要修持到沒有慾念,古人可以,今人不靈光。今人覺得白骨也蠻好看的。

念身,觀身不凈,主要在於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殺;小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淫,為什麼不同呢?

要得羅漢極果,必須先戒慾念。但是,白骨觀也罷,不凈觀也罷,數息觀也罷,百千無量法門,差不多都拿淫慾沒辦法。淫慾之斷,就有如此的困難。能先轉化了慾念,才能談修證、禪定。

第十個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時鞭策自己,趕快努力修持。近代凈土宗印光大師,特別注重修念死法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wazhh 2010-11-30 10:55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7: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