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我告訴你哦,剛才給你講了,能夠記得、強記就是定,定力的一種。你們要注意哦!要想做到中陰
不迷,這個定力都沒有還行么?過目不忘,它是定力果報來的啊!「縱使經百劫,所作(的)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所以天人境界墮下來,受報一樣受的。
「瑜伽論說,后想生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玄奘法師引證,唯識宗以《瑜伽師地論》為主,《瑜伽師地論》裡頭講,
無想天的天人到了臨命終時,這個思想、這個念頭怎麼樣生起的呢?就是無想天的眾生,「是諸有情」無想天的天人,「從彼沒故」從無想天里墮落下來,自然要動
念的,無想境界做不到了,那個定力破掉了,定力不夠了,他自然沉沒了、墮下來。但是呢,「說彼無轉識等者」,我們平常說無想天裡頭的人沒有六識互相在轉動,這是什麼意思呢?「依長時說」,就是以平常無想天經常的這個境界,「非謂全無」,並不是講修到無想定的人第六意識完全絲毫紋風不動,沒有這個道理。修到無想定的人不是木頭、不是石頭啊,因為他第七識、第八識的、第八識具備的什麼功能大家還記得嗎?第七識、第八識裡頭有一個東西——五遍行:觸、作意、
受、想、思,還在的。所以學唯識是科學哦。心理學講到唯識,我看是人類的最高的智慧的結晶了!可惜西方沒有人懂,當然東方的人也「莫宰羊」,不知道。
這個五遍行,八識裡頭都有,所以你不要認為無想定什麼都不知道,他是做到第六意識的不去想作用,換句話不去波動了,這個要搞清楚。所以五遍行特別要注意,
八個識裡頭都有它。所以你們要注意了,打起坐來有時候:哎呀,我定是很定,什麼都沒有,就是還「知道」。你「不知道」你為什麼學佛啊?學死人多好呢!所以
有許多同學問得我煩了,你(想要)「不知道」,你買二十片安眠藥一吃,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嘛!何必打坐呢?這個中間「想」與「思」它是存在呦!生而不住,
住而不留,所以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誰說你不知道?佛者覺也,照見三千大千世界你說他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何必學佛,學死人多好!自己跑到民權東路,你快那裡報到,那比學佛還快,那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不是這個道理,不要搞錯了。
「若無轉識」,轉識就是恆動。無想定、無想天,雖然做到了沒有念頭在動。但是在佛經上說,當他在生沒之間,還是有轉識哦,不是不動。所以物理世界、精神世
界,此心究竟是靜的、動的還是個問題呦!我們認為打坐修道在那裡:「哎呀,我得定了,沒有動。」你正在動哦!這一點特別注意哦!這個理搞不清楚,在那裡盲
修瞎練,一輩子開玩笑哦!自己以為得道了,很笑話的事啊!就是你修到氣脈,氣脈是不是修來的?修來的還是動來的?修來的就心動呀,心不動怎麼修道?你以為入定可達八萬年、八千年、八萬大劫不動。你那個修定的功力也在動呀。我功力叫它不動,這個本身就在動。不過把它動的卡在那裡,一定有股力量把它卡在那裡,
這股力量就是動的源嘛,對不對?這個邏輯的道理要搞清楚哦。那麼這個力量背後真正是什麼?這個是道的問題了,這就是道了,這是形而上的東西了。所以真正的
佛法是非常不容易搞的啊,不是那麼盲目去迷信啊!
「如何名入?先有后無,乃名入故。」怎麼樣說證入這個不動、不動念、證入這個定?我們講入定、入定,怎麼叫入定呢?這個入是什麼意思?那麼道家認為入定,
要入到什麼地方去?入到肚臍眼、丹田裡頭去——哪有這回事呀!那個裡頭是大便、大腸,你到這裡幹什麼?!你說爬到頭頂,到頭頂上幹什麼?乘涼啊?入定,請
問你入到哪裡去?什麼叫入定?這是個問題啊!出定,你出到哪裡?有些道家修道的人認為:哎呦,我的意識陽神靈魂從頭頂上出來,這個叫出定了——見鬼了!
(一笑)哪有這種事啊?當然有這個境界可以,定、不定,入、出,這是兩個代號。所以怎麼叫入定?「如何名入,先有后無,乃名入故」,就是說,我們意識念頭,人本來都是動亂中有,證到平常沒有經驗過的境界、空了,進入這個境況,就是證得這個情況、證得這個狀況,所以叫做入定;並沒有一個地方進、出。說在這裡進出,你到理髮店去花八十塊錢、兩百塊錢,拿一點熱水沖一衝涼快得很,是入定去了!那有什麼相干啊!是有作用,但是不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