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的唯識學,《楞伽經》的範圍,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個是佛法的修證全套的理論。所謂五法就是五樣東西,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兩種無我,這個基本需要認識,研究唯識的,也就是研究全部佛法了。
所謂五法,什麼叫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這是五法。三自性,我們不用《楞伽經》舊的翻譯,用玄奘法師的翻譯,用唯識學唐朝以後慣用的,就是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這是三自性。那麼八識,我們不要介紹了,我們都知道了,前五個識――眼耳鼻舌身,如果把前五識和第六意識作一個階層,作一個前哨、
一個部隊一樣,是前線,中間是第七識――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八識。所謂八識,是解釋了我們講萬法唯心這個心的作用,分成八個部分、八個層次來解
釋。這個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說,宇宙萬有一切,不管是物理的、心理精神的,都是這個心王的能變所變出來的,所變化出來的。「能變」者是「心」,這個心呀,
是包括了「心物一元」的心;「所變」就是變出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萬有的現象。所以用八識——八個部分、八個層次來說明心的道理,使我們要求明心見性而
達到菩提證果得更明白、更容易,有理路可尋,有它的體系條理,有它的程序可以把握。這是八識。
那麼整個的八識為了達到、證到菩提,證到兩種無我:一種是「人無我」,是「人」空;一種是「法無我」,「法」也空。這是《楞伽經》所概括了法相唯識宗的大綱要——這個「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所以這個《八識規矩頌》,是玄奘法師把全部的佛學,唯識唯心的道理歸成簡單明了一個體系。那麼這個體系在我們唯識的道理裡頭講,盡在講「名」與「相」——
一切的名詞,一切的名字——所包含、它內涵的現象是什麼。我們曉得整個的世界,我們所有的世界,一切皆是「名相」來的。所以簡單明了的佛學一個名字就叫做
「名相」。甚至於我們研究佛學的人,把佛學研究得非常好,只能說是「名相之學」。對佛學的名詞,佛學的內涵暫時地很清楚,自己成佛沒有?沒有!不相干,那
都在名相方面轉。
所以這個「名」,拿現在的觀念,包括了一切理性的,抽象的理、思想、理念同實際的這許多事、許多物,這些東西,萬有的世界。精神世界屬於「名」,物理世界
屬於「相」。這些「名相」哪裡來的?我們特要研究講一個「名」。比如現在手裡,中國人現在這個手裡端的這個叫「茶杯」。不過現在這個茶杯不同了,叫做「暖水杯」。這是我們人為地把它取一個名詞。假設開始這個名字這個東西叫「抽水馬桶」,現在我們一定說拿抽水馬桶來。這個名,世界上一有了名,人為地取一個觀
念,把一個現象,構成了一個理念上名詞的內涵。可是每一個人,都把這個名詞的內涵死死抓得牢牢的,抓得很牢。譬如人家罵你:南懷瑾是一個混蛋!那南懷瑾只
不過是三個中國字,它是混蛋跟我沒有關係。等於我常說有一次在火車上,我隔壁坐一個人在看《楞嚴大義》,是在坐到高雄,快到了,我說你看什麼書哇?「看
《楞嚴大義》」,「哦,這是個什麼書啊?」他說是佛學的書,這麼講一頓「非常好啊……」怎麼樣的。問我你認不認識這個人啊?我說不認識。本來我不認識,那
是「南懷瑾」啊,跟我沒有關係。我這個時候在火車上並沒有研究佛學,所以同我更沒有關係。
不需要去崇名,爭到名啊,著相,執著那個現象。崇名著相,永遠不得解脫。所以名相哪裡來呢?是(先)由自己第六意識去分別生來的。第六意識所有的妄想就是
分別心。所以我們人最會分別,尤其是個性分別慣了、妄想多的人,特別愛分別、愛挑剔。穿的衣服啊這裡穿歪了,扣不好啊、這個地方擺不好啊,這個人看到很難
過啊……都在那裡分別,這些都是凡夫妄想。
那麼凡夫的分別心哪裡來的呢?第六意識為什麼那麼多分別心呢?因為被「名相」困住了,遍計所執――「遍」,普遍地存在,「計」,自己下意識地把這個虛名、
假造的、人為的觀念而抓得牢牢的,計就是計較。「所執」,抓得非常牢、不肯放。因此構成業力的生死、輪迴,是由「遍計所執」來的。所以,名相由分別來的。
自己分別以後,又遍計所執,永遠不得解脫。如果自己觀察清楚了,反省過來,得「正智」,曉得一切皆是虛妄,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那麼悟到了正智,那就是普
通我們講「悟道」,說得道了,「如如」,回到自己的生命的本來。那個如如不動,你叫他佛也好、上帝也好、主也好,你叫他是「憨不楞登」也好,叫他什麼名字
都可以,那只是名相,沒有關係。所以看到世界上、在華嚴經上,什麼主啊、神啊、佛啊、上帝啊,都是一個「如來」的別稱。他都講了,你叫他是鬼也可以、叫他
是神也可以,佛也說了;可是一切眾生不知道,就在這裡轉。
像這個「五法」,就講得很清楚了。那麼我們這個名相這些道理。此心怎麼動呢?一切皆是「依他起」,依他而起。依他起的道理,就是「境風吹識浪」。外境界一
動啊,內心就波動了。但是你看唯識這個名詞很嚴重了,拿我們這三四百年來的思想,從西方文藝復興以後,一直到十九世紀唯物思想的恢復地發達,注意哦!唯物
思想恢複發達。因為希臘當時、希臘文化裡頭,乃至希臘、埃及以前,唯心、唯物這兩派的思想是始終存在,同人類的生命知識文化早就有了。不過到了十九世紀以
后,因為科學文明的進步,唯物思想更發展了。唯心思想在下去,這是西方。
那麼以唯物思想來看,看了唯識上「依他起」這個名詞,如果他只抓到一點的話,那麼,佛學會給他拉去走了,很嚴重。我們研究佛學的人,第一個思想要注意,
「空」是個什麼東西?如果認為空了就是沒有,正是唯物思想。唯物思想也講空了就是沒有了。生命死了,人死如燈滅,燈熄了一樣,沒有什麼果報,沒有什麼輪
回,一點用不著怕的。這是唯物思想,「斷見」。生命斷在這裡,空了嘛。
所以你要曉得,東南亞小乘的佛學,恰恰給唯物思想、共產主義拉著跑,那個鼻子牽在人家手裡,因為錯解了空,小乘的空的毛病就有如此嚴重。我們尤其研究佛學
的人,特別注意!隨便談空,正是唯物思想所牽著走。你要曉得唯物哲學也講啊,你如果研究唯物的心理學,說人的心理,那根本假的嘛,機械的,人是習慣來的。
所以譬如講,巴甫洛夫的定律,蘇聯過去那個心理學家,所以共產主義、某某黨員就用這一套理論來的。試驗狗的心理。吃飯的時候要狗吃飯,把盤子一敲,狗就來
吃飯。敲慣了,狗到時間就曉得來吃飯了。那麼最後呢?盤子里不放飯不放牛肉,「噗噗噗」一敲,狗又來了,看看盤子沒有飯,狗站在那裡,口水呀,想吃的那個
食慾發了,口水緊流,可見這個心理作用完全是唯物來的,等於依他而起。哎,你也覺(要曉)得唯物心理很厲害哦!所以因此依這套思想控制人,人也就是那麼一
個機械了。一切心理思想觀念都會轉變了,由唯物的物質環境把他轉變了、整個轉變了。一切都是唯物的。這是簡單明了講,我們不專講這個東西、不專講這個哲
學。順便提到,大家對現在的思想裡頭特別留意。
再進一步說,就是現在西方歐美心理學的發展看起來很了不起——還是在唯物的思想範圍。這一點我們學者、搞文化的人特別注意!西方的思想儘管有唯物唯心的爭論,可是到今天為止西方的思想,它基本立場始終還是在唯物的範圍,在那裡脫不出來。
我們順便帶到人類思想的未來的危機。由這個觀點看來非常嚴重,並不是那麼太平。我們曉得近一百年來,世界所有的戰爭,不是原子彈在戰爭,(是)思想在戰
爭、心物兩個思想在戰爭。那麼未來,所以我經常感嘆,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哲學是一張白卷,空白的,沒有東西。尤其是我們這一代,很丟人,紅面孔。最怕,羞死
了,我們這一代,對人類文化沒有交代的。所以扭不轉來這個世界的危機,在思想上現在是空虛的呀!東方和西方都是空虛的。那麼由這些道理,這是因什麼而有這
個感想呢?講到唯識學這個名相,一切皆是「依他而起」。
「依他而起」,比如諸位在座的,假設一個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學過佛,一張白紙的人,他腦子裡根本沒有佛,從來也沒有看過佛像,也沒有聽過這個東西,哎,他心裡也很安詳呀。夢也不會夢到佛啊。但是學了佛以後呀,來去作佛里佛氣的夢,而且受了許多糊裡糊塗的影響。等於任何一個宗教,所以現在心理學有一個病,很
難治的「宗教心理病」,信了基督教、信了天主教、信了回教、信了佛教,他走錯了路,思想那個錯誤變成心理病的,宗教心理病沒有辦法治療的。
摘自-南懷瑾「唯識與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