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三從四德

作者:chico  於 2010-11-4 05: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書刊摘錄|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評論

關鍵詞:

「三從四德」的時代意義

    「五四」當時,搞婦女運動的人,一聽到女子要有「三從」、「四德」,就大喊****,而且都盲目地歸罪到「孔家店」里去。其實這都出於《禮記》中《儀禮》上的記載。而且「三從」、「四德」的內涵,並沒有一點輕視女性、或是壓迫女性的意思。

     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或謂老來)從子」,就叫「三從」,那有什麼錯?你把「從」字換做現在流行的法律術語,變成「負擔」或「負責」來想想就通了,那真是對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應該由父母負擔生活,負責教養,有什麼不對?結婚出嫁以後,作為丈夫的男人,就應該負擔起妻子 一切的生活費用,負責妻子的安全,那又有什麼不對?除非是反過來,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對嗎?丈夫死了,當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老了,不靠子女的照應,怎麼辦?

    當然啰!從現在來說,可以靠政府所辦的社會福利,但真是一個男子漢或好兒女,把父母養老的感情和責任,完全推之於社會,也未免有點那個吧! 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說,恐怕不是味道吧!為別人、為大眾爭福利的養老是大好事,如果是只為自己,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只能算是個人自由(自私) 主義的什麼吧?也許我又錯了!不過,你如從上古的歷史社會來設想,三千年前,教育並不普及,尤其女性,根本無法受教育,不是完全無權受教育。而且基本上, 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農業經濟社會,女性更沒有自由獨立謀生的能力,那麼,在家不從父,又要從誰呢?出嫁,當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長期飯票的需要,不從未,又 如何呢?至於夫死從子,事實很明顯,就不要多說了。但是還要知道,夫死、子小,還要「母兼父職」,撫養子女成人,試想那又是究竟誰從誰呢?如果你把「從」 字只當做「服從」、「盲從」的意義來解釋,那便是你這個中國人,還沒有弄通中國字的內涵,還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子師母」那裡多學習學習吧!

    說到「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四德」,這是有關婦女人格和人品養成教育的目標,不只適合於女性,即使是一個男兒,也同樣需要有這種教養。一個人的品德有了問題,不論是男女,當然是不受人歡迎。言語粗暴,或是刻薄貧嘴,或是出言不當等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沒有口德,那也當然不行。至於「婦容」一項,更不要誤解是在選美。古文簡略,它所謂「容」,是指平常的「儀容」整潔,不要故作風騷,給人做笑料。「婦功」一項,過去在有的書上,要把 「功」字讀成「紅」字的音,那是專指刺繡,或裁縫衣服和精工紡織的技能。尤其在過去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村社會裡,這對於充實家庭經濟的作用更為重要,即使到現在「四德」中的這一項,我覺得對於現代和將來社會中的女性,更為重要。簡單地說,還在二十多年以前,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大學畢業了,和一位在外國的華僑青年結婚,他們在出國以前,奉父母之命向我辭行。我就對那位朋友的女兒說,你出國第一件最重要的事,還要去求學。我不是叫你去讀一個什麼博士或碩士的學位,我希望你去學習一種個人獨立謀生的技術,如依一般女性來說,學會計也好。因為時代到了現在,尤其是將來婚姻制度快要破產了,愛情是抵不過麵包和米飯的。所以現代的女性,從小開始,必然要學會一項專業獨立謀生的專長,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關係,這就是「婦功」的重要。這位小姐,後來照我的話做到了,固 然不負所望,也不出所料。

    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古老社會裡,雖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規定,但在自然形成的風俗中,對於幼小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婦功」方面,早已自成為一種當然的行為。長話短說,我們只舉南宋詩人范成大一首《田家》詩,便可呈現出一幅江南農村社會教育的真實畫面了: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升瓜。

    另如清末的名臣曾國藩,當了那麼大的官,但是對家中的女兒媳婦,每天要績多少麻(做布的原料),織多少布,或者做鞋底,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其餘的例子不勝枚舉,也就不用多說了。

摘自「原本大學微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wazhh 2010-11-4 10:19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42

返回頂部